跟着悟空去打卡3——长治平顺县大云院

许村

<p class="ql-block">  抵达平顺县大云院时,已过午时,虽感饥肠辘辘,但我们仍迫不及待地打卡盖章,并请来一位讲解员,聆听这座古院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云院座落在太行山脉的龙耳山下,相传龙耳山的九条支脉极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珠。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p> <p class="ql-block">  大云院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处,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1988年,该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殿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整体呈方形,殿顶为单檐歇山顶,柱头卷刹平缓,斗拱比例宏大,结构严谨,殿内壁画精美,展现了古代艺术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从大云院四周的环境来看,这里曾是香火鼎盛之地,历经千年风雨,因天灾人祸而逐渐衰败,昔日繁华不再。</p> <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所述,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有“七宝塔”。几年前,一伙盗贼企图盗窃石塔,将其拉倒,导致部分损坏,虽然案件最终告破,但石塔上的伤痕却成为了无法抹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根据北宋天禧四年(1020)的《敕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记录,创建大云院的奉景仙师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圆寂之后,门人为他建了七宝塔。</p><p class="ql-block"> 七宝塔,高约6米,平面八角形。分塔座 塔身 塔刹三部分。塔座两层须弥座,底座雕覆莲纹,束腰雕刻麒麟、狮子等瑞兽,上一层雕刻胡人伎乐,演奏与舞蹈其乐融融,乐器包含琵琶、筚篥、笙等。可以看出大唐时期经丝路到来的胡商,也将西域文化传入中原。</p><p class="ql-block"> 塔身的下层平面是八角形的,雕刻有力士、比丘尼启门,还有盘龙柱、结节丝绦,丝绦上面的图案很像中国结。</p><p class="ql-block">塔身上部雕有迦陵频伽(妙音鸟)等佛教元素或佛教故事(迦叶问佛祖:法与非法)。塔刹为莲瓣宝珠。</p><p class="ql-block"> 塔原为七层,现仅余五层。</p> <p class="ql-block">  这一尊武士雕像挥舞兵器,脚踩贼孽厉鬼,威风凛凛,镇宅庇佑,令人称赞。</p> <p class="ql-block">  另一尊武士双手拄剑,剑刺恶孽之徒,形象栩栩如生,气度非凡,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七宝塔”的基座装饰着莲花宝珠,置于塔座,象征着吉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  这一组乐舞歌妓,或是舞蹈飘逸,或是吹拉弹唱,或是说学游戏,其尽显粉饰太平盛世之华丽。</p> <p class="ql-block">  这一组是竖起来的双龙戏珠巧为石门,门口错开之处,露出来了一个妇人探头望外,或是期待着归来的亲人、或者是瞭望外面来者是谁?庶民生活气息了然于间。</p> <p class="ql-block">  大云院最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大佛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诘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大云院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右侧是大势至。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墙背画“西方净土变”。画面上方众菩萨和仆从分宾主谈话其间,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塑11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大云院五代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 大云院最具价值的是五代建的大佛殿,本名弥陀殿,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建。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总进深10.1米,山面次间约合当心间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檐柱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双抄五铺作,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殿内后槽当心间用金柱两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袭着唐制。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稀有之例。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五代壁画22平方米。东壁画题“维摩变相”,8个伎乐天一边奏乐一边起舞,表现出超人的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上部画飞天,两侧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乃弥陀佛胁侍。后面画“西方净土变”,云气缭绕,菩萨、天王、侍从等参插其中,上部天宫楼阁悬空。各像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p> <p class="ql-block">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位讲解员是由平顺县文旅局派遣至此。大云院所在之地,历史上曾属黎城县和沁县管辖,直至明嘉靖年间成立平顺县时,才重新划归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