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醉写149</p><p class="ql-block">一一醉归149系列之三</p><p class="ql-block">作者:黑沙枣</p><p class="ql-block">文字:黑沙枣</p><p class="ql-block">图片:黑沙枣</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我再一次踏上回眸149团的征程。</p><p class="ql-block">从东三路向北,过了312国道,便出城了,一切都变的宽阔了。十月的朝霞来的要晚,与夏天相比要暖和的多,不到九点暖洋洋的太阳从原野的东南角苒苒升起,瞬间把湛蓝的天空烧的红彤彤的,层层云朵被浇上褐红色的色彩在天边漂浮着,一块盛开的棉花地被映的像逐浪翻滚的红色海洋,红色的雾如飘荡的丝带给了我更多的遐想与回忆。</p> <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我家住在莫五场路(幸福路的前身)南的一间窑洞里,家的后面是一条连接148团和150团的笔直马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条沙石路面,路的两边林带很宽,足有十几米,间种了七八行杨树、榆树、白蜡树、沙枣树,路的北面有一块三角地,地的中间是一条绿荫遮天的土路,顺着这条路向北走不足一公里,绕过机关马厩,踏着起伏的沙梁,艰难地走上几百米,便可以蹬上场部的制高点:三脚架沙丘。沙丘很高,顶上有三根粗大的松木搭建的一个三脚架。上学那会儿,受一观天象学者的影响,我经常早早起来,爬到架顶,观看日出。当看到把沙海映红,日头由红彤彤渐变成奶白色,烈日出现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不知过了多久,三脚架被人给毁了,但沙丘依然是观景的好地方。上高中后,来的次数少了,但一览众小山的感觉却更强烈了。</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风刮的真快,人们改造自然任性更强,没有多少年,曾经的低矮沙丘随着团场改良土壤结构的需要渐渐地被铲平变为良田了。最高的那块沙丘更是鹤立鸡群,风韵犹存,成为追忆童时最静谧的地方。自退休后,每一次回团场都要蹬一次沙丘,顺着沙梁走一走,这里不仅有我儿时记忆,更有我带着学生栽下的一片绿被,一簇簇梭梭,一片片红柳滩,都有我留下的足迹。在梭梭红柳簇拥里是一片坟茔,那里长眠着开垦莫五场,建设149团先辈们,触景生情,一种敬畏感悠然而生,默默地伫立在沙丘上,血液似乎停滞了流动,父辈们的身影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像过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往事绝不会像烟云一样随风而去,而是深深地烙在心中的一片记忆。</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向南望去,当年种植的绿被生根蔓延成为一片金色的海洋,连接着一块块条田还是当年的模样,承载着我年少时的许多故事,曾经熟悉的苹果树早已经被雪白的棉花地所替代,原来的三园林队的菜地和马厩已经被林立的大楼所覆盖,当年原味的葡萄园也失去了当年的甜美,被连片的酒葡萄所替代。姜黄、橙红、粉红与高高耸立的胡杨黄交织在一起,在晨曦里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田园风光,我就是站在画卷中的那位老人,曾经见证了149团六十多年的峥嵘岁月,让我久久不能离去的还有那深深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小车行驶在宽敞的石莫公路如同一艘行驶在多彩的海洋里的快艇一样,把身边的风景甩在后面。没有颠簸,思绪却停不下来,依然停留在故乡的记忆里。过了八号滴水,从一里桥村向团部驶去,一路上,伞状的观光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艳红透彻,经过六支渠时,我让司机在前面的路口向右拐了进去。这里是149团10连也叫盛泉村,我在这里曾经工作过八年多。进了连队,难以找到熟悉的面孔,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路一田扎在我的心里。我记得还有几位我的学生在这里继承父业干的风生水起,因时间原因我没有惊动他们。他们是军垦事业第三代传人,在这块富裕的土地上撑起了建设新农垦的一片蓝天,听说个个都腰包鼓鼓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我为他们感到自豪,在忙碌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他们的坚毅和开朗,看到了希望和期盼。连队也不在是他们生活栖息地,似乎也变成候鸟,都在团部买了楼房,有的不仅在团场有楼房在城里也有楼房,买房时非常霸气,都是一手清,根本不需要贷款。开着奥迪下地,穿着皮鞋浇水,蹲在田头操作农机作业,个个是“地主”,人人是老板,看着田间还没有被拉走的棉花蛋蛋真的让我很欣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眼前的田园风光能把陶渊明气傻。</p> <p class="ql-block">在十九条田北面有一条防护林,胡杨的金黄、白杨树的艳黄、榆树的嫩黄与沙枣树的翠青交织在一起。沙枣已经成熟,大多是金红色的,偶尔找到了一棵黑沙枣,很意外,但果实还没有成熟,蜜也没有透出来,吃起来有点涩,记得,最早在砖瓦连路口有一颗粗壮的黑沙枣树,树干有三四十公分粗,结出的沙枣蜜晶莹欲滴,吃的时候,不能一粒一粒地吃,而是一串一串地把上面的叶子摘去,不让蜜汁黏手,放到嘴里那个香味天然绝美,如痴如醉。后来,这棵树被砍伐了,在也没有找到如此好的蜜汁了。这条防风林带不仅留下先辈的足迹,也深深地留下我的足迹,曾多次带领学生栽下了一行行胡杨,曾经的小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长得又高又粗,密密匝匝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退休前,夏天热时,我曾来这里露营,非常惬意。</p> <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来到了团部,我在这里生活整整五十年,这里就是我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如今的学校门前建有一个街心花园,(后因道路改造铲除)也是连接150团和148团的一个拐点。由此向西三公里处便是东阜城遗址。东阜城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为当时五堡之一,是用来抵抗沙皇入侵练兵的地方。城为正方形,长宽三百米,为土筑结构,底宽约2米,残高近2米,四周有宽6米深2米的护城河。也曾经叫东古城,东府城,东虎城,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时正式命名为东阜城。开发莫五场时,在这里出土了一些古时的物件,都被遗弃了,九十年代后被开垦成良田,遗址也就成为资料里的记载,同野马城一样消失在人们视觉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149团学校所在地就是149团场的发祥地。莫五场是149团的前身,在六十年代时,当时的苏式教学平房后面有一间已经坍陷的地窝子,就是当年开荒队员点燃开发莫五场的篝火,徒步丈量万古荒原,绘下宏伟蓝图的地方。八十年代盖中心小学二层楼时消失。</p><p class="ql-block">莫五场最早开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随着莫索湾南干渠竣工,时任水利大队政委王其俭调任莫索湾第五农场任场长,高锡彪从24团调任莫五场任政委,从此,拉开的大规模开荒建设莫五场的序幕。4月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在视察莫四场和莫五场时欣然泼墨写下“红旗插遍莫索湾,茫茫大地一手翻。唤醒千年沉睡梦,永葆青春在人间”的豪迈诗句。6月28日莫五场召开跃进誓师大会,正式宣布莫五场成立,并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收益的伟大奇迹。1959年10月高锡彪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授予莫五场旌旗一面。1959年莫四场与莫五场合并,称莫索湾第五农场(简称莫五场),隶属于莫索湾农场管理处,1969年7月改称农八师149团,1975年兵团建制撤销,称石河子地区149团场,1981年兵团复建称兵团农八师149团,2012年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9团。</p> <p class="ql-block">在团场菜市场南边是我当年上学每天都要走的路,东边是三园林队连队及家属区,西边便是加工厂家属区,现在已经难以寻找到当年的痕迹,唯独我家屋后的那颗榆树依然屹立在路边,枝繁叶茂,原来的住房早被推到种上了树,成为一片绿荫地,149团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选新址,建楼房,旧址拆了建公园和绿地,经过多年努力,绿化覆盖率达到44.1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城区林荫路覆盖率到达80%。在2A级东阜城植物园里,种植了40多种树种和十余中花卉,实现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人在景中”夙愿。</p> <p class="ql-block">伸手摸摸那颗高大的榆树,有一种忧伤在心里蠕动,那种住在军营式的平房里的生活细节还是那样清晰,就像岁月的长河里泛起的朵朵浪花洁白无瑕,那熟悉孩时的面孔还是那样活泼可爱。时光正在改变着我,我也随时光而去,从地窝子到窑洞,从平房到高楼群拔地而起,从沙石路到现在黑色路面连着每个连队,从买一辆自行车都要有一张购车票到现在幸福路上停个车位都难找的变迁,反映的不仅是社会的变迁,人的变化,而是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自信与坚毅,虽然平凡但却豪迈,变化里蕴涵着无数的牺牲与奉献,似乎他们从林间走来倾诉着一段不朽的篇章,让岁月告诉我们,军垦事业薪火相传,149团人正在用一身的热血谱写着新的战歌。</p> <p class="ql-block">走进校园,听着郎朗的读书声,站在校园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天空,心中荡起一波涟漪,“独坐思往昔,愁绝泪盈襟”,再也找不到从前,在149团生活了五十年,有四十年是在这个校园里度过的,从小学到高中,从当教员到退休,我是校园的变迁的目击者,体验者,不论这样变化,不论走到那里都没有忘记,当年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池碧绿的涝坝水,一座苏式的大礼堂,一口不深的水井,还有伞一般的大榆树,一场痛批“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批判会,一堂笑奚“鸡场风波”的作文点评。记忆里的故事就是那样清新,一个个亲切的面孔在眼前跳跃,一段段沁入心扉的故事依然那样感人肺腑,变是时代的进步,人们会用不同的方式记载历史的脉搏,让新的画卷翻开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追逐生命里那颗永远闪亮的星星,照耀前行之路。因为没有打算在这里住宿,半下午在红公鸡饭店,吃了个大盘鸡,尔后,从饭店向西,向通往7连的路行去,在过十三连那片沙枣树林时略作休息,而后,加快速度,太阳快落下时回到了家,结束了一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近现代重要古迹及代表性建筑。建于1964年苏式办公群被列为兵团第二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149团的碑界。</p> <p class="ql-block">149团地形像一把琵琶南北长42千米,东西长20千米。团场场部正好建在中距。</p> <p class="ql-block">拓荒者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28日在一片荒地上,召开了由五百人参加的莫五场跃进誓师大会,并宣告莫索湾五场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天当房,地当床,喝着涝坝水,吃着窝窝头,披星戴月忙开荒。</p> <p class="ql-block">群策群力出主意,开荒有了新办法。</p> <p class="ql-block">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149团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南去石河子,北去184团宽阔的阜城路。</p> <p class="ql-block">1982年团场投资98万元在西招待所南一块玉米地建团大礼堂,84年完工,拥有1300个座位。21世纪后重新装修,成为团场职工文活动中心。前几年被拆除,改为团场音乐广场,在六十年代的露天影院(团宣传队旧址)原地盖起了现代化的便民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今日幸福路。</p> <p class="ql-block">149团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149团十连小学八十年代五年级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49团十连小学八十年代教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149团首届高中毕业生合影(1974)</p> <p class="ql-block">149团第二届高中毕业合影(1975)</p> <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149团中心小学教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149团11连知青。</p> <p class="ql-block">149团13连知青。</p> <p class="ql-block">1974年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8年149团五.七大学教师培训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6年149团红卫兵串连至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发小的七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149团团中80年代初三毕业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关心与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