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曾子后裔从山东嘉祥南武城</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直到遍布全国、落户世界上许多国家,经过多次的迁徙。十五代曾据南迁前,曾氏已散居中原五、六个州郡。曾据南迁后,由江西而入福建、湖南,由福建、湖南再迁广东、四川、湖北各省,明末渡海入台,而后走向世界。这就是曾子后裔迁徙的大体脉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迁出武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曾子子孙,第三代起有人迁出南武城。曾子次子申,申次子森,迁居宝鸡市。申长子耕,其长子轩迁居陕西,五子均衍于西安;其次子连,迁居甘肃,衍于西和;其三子举安家湖北,生二子曾和、曾秋。曾子长子元,元生西,西三子锡生芬。曾芬为曾子五代孙,在湖南安家,子孙衍于茶州。</p><p class="ql-block"> 八代曾慎,福建做官,八传曾晶定居江苏。九代曾江迁居湖南。十代曾基迁居湖南,其子曾艾在江西。十代曾扶,徙居湖北荆州,后裔衍广东。曾泰迁居湖北。曾游定居江西。十三代曾顼,徙居陕西。其长子曾玉定居河北;次子淐迁居山东。十四代曾璟裔衍河南。十五代曾万迁居长沙,为湖南长沙房祖。</p><p class="ql-block"> 关键人物曾据。十五代曾据于新莽始建国二年(10年)十一月十一日率宗族一千余人由山东南武城南迁居江西。至此,曾子后裔已迁徙到十五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定居江西</span></p><p class="ql-block"> 曾据率族人南迁,定居江西庐陵郡吉阳乡。</p><p class="ql-block"> 曾据生二子,长子曾阐居吉阳。次子曾瑒迁赣南,定居赣州。曾阐生曾植,曾植次子曾炯迁居乐平。二十六代曾道迁居广西。曾据十七传裔孙曾丞,从吉阳老屋徙上黎堡,生三子:珪、旧、略。曾珪守吉阳,生五子:宽、绰、丰、晖、隐。曾宽衍永丰、新淦、宁都、泰和、乐安等地;曾绰衍吉源;曾丰居泰州,衍宜春;曾晖居永丰。曾旧由江西徙乐安县,裔衍崇仁、咸溪、永丰、泰和、松江、兴安、罗山、新淦、石城、宁都、秩坡、凫田、德安、九江、瑞昌、彭泽、赣州、增城等地,为乐安、临江房祖。曾略由庐陵吉阳迁居抚州,为江西抚州、南丰、临川等地的房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移居福建</span></p><p class="ql-block"> 曾氏迁入福建,主要有两大房系:</p><p class="ql-block"> 一是龙山房系。是曾氏老三房曾珪房的后裔。曾珪第五子曾隐,生一子曾延世,唐光启二年(886年),奉旨率家族辅佐其内兄王潮、内弟王审知入闽,定居泉州。曾延世子孙昌盛,被称为龙山房。在晋江县迁徙到三、四十个村寨。在福建省迁徙到泉州、福州、漳州、同安、厦门、南安、惠安、莆田、龙岩、德化、仙游、连江、南平等十多个市县。还迁徙到省外,安徽、河南、江苏、镇州、池州、真州、苏州,江西,浙江,四川,广东潮州、海丰等。</p><p class="ql-block"> 二是宁化房系。是曾氏老三房曾旧房的后裔。曾旧六传四十代曾中彦,随祖父曾沂居宁都,北宋初,徙福建省宁化县。曾中彦的后裔也得到较大发展,形成宁化房系,衍宁化、上杭、永定、平和等地。</p><p class="ql-block"> 南丰曾氏五十一代曾惇,宋政和二年(1112年)江西徙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下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四、家于湖南</span></p><p class="ql-block"> 曾氏迁往湖南,主要是南宗西宅的后裔,即四十代崇德房系的人。</p><p class="ql-block"> 曾崇德是曾辉的第三子。曾辉把四个儿子分为四宅,曾崇德为西宅,家住永丰县。他生有五个儿子:澄修、敬修、裔修、从修、绚修。从修生一子孟鲁。四十二代曾孟鲁由睦陂徙湖南,为迁湖广始祖。孟道生道亨,道亨生定洛,定洛生霸。四十五代曾霸由茶陵徙居今衡阳市,为迁衡始祖。</p><p class="ql-block"> 曾霸迁唐福后,五十六代曾祖仔生二子:友远、友近。友远生子曾年,迁居祁阳,为祁阳曾氏始祖。友近卜居庙山,其后裔遍居衡阳。</p><p class="ql-block"> 曾友近五传曾孟学,为曾氏六十三代,明清移居湖南,为湘乡大界房始祖。曾孟学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由衡阳迁衡山县,后又迁双峰县,涌现出曾国藩等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 南宗西宅还有迁居湖南。曾崇德长子曾澄修,十四传曾子集。五十五代曾子集,家江西永丰县。其长子曾芝,迁居湖南长沙,衍为宁乡麻田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五、衍于广东</span></p><p class="ql-block"> 在老三房之前,就有族人迁居广东。十八代曾樊东汉建安移居广东广州,又徙今广东曲江。二十二代曾震忽又迁居广东韶州,生五子,衍为韶州房系。</p><p class="ql-block"> 老三房之后,大体是五路进广东:</p><p class="ql-block"> 一路是曾氏南宗东宅。曾崇鼎十五代曾应吾(五十五代),由永丰县迁福建。其长子曾通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福建徙广东陆丰县,后又徙海丰县,为沙港开基祖。其后裔衍海丰、陆丰、惠东、宝安、深圳、雷州及福建莆田等地。</p><p class="ql-block"> 二路是曾珪第四子曾晖的后裔。曾晖六传四十一代曾肃,北宋乾德年间,由江西水丰县迁吉水县。曾肃再五传至四十六代曾植,北宋宣和年间,从吉水移居广东南雄县。其长子公说徙广州市;次子公谊衍番禺市桥。此后,曾晖的子孙分衍从化、花县、广州、番禺、增城、东莞、高要等地,遍及整个珠江三角洲。</p><p class="ql-block"> 三路是龙山房。曾珪第五子曾隐生子延世,为龙山房始祖。族人衍广东湖州、海丰。</p><p class="ql-block"> 四路是曾旧后裔。曾旧五传曾蟾(三十九代),乐安县迁徙赣州,为赣州西门房祖。曾蟾生五子,长子曾洪祥由江西迁徙广东南雄县,又徙增城;四子曾中美,赣州徙广东南雄;五子曾中彦,赣州徙福建宁化县,为宁化房祖。曾中彦十三传五十三代曾裕振,南宋末年福建宁化县徙广东蕉岭。曾裕振生二子:政、真。曾政生四子:启源、启溪、启沧、启海;曾真生二子:启瑞、启琦。曾启源衍梅县等地,曾启溪衍揭西、揭阳、平远、陆河等地,曾启沧衍蕉岭、梅县、平远、台湾屏东等地,曾启海衍蕉岭、福建武平等地,曾启瑞衍蕉岭、兴宁、平远等地,曾启琦衍韶州府。曾中彦十四传五十四代曾友益,由福建上杭县徙永定县,为太平寨曾氏始祖。曾友益三子大三郎从福建永定县徙广东大埔,裔衍大埔、博罗等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路是南丰房。曾略十七传五十一代曾惇,由江西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村。曾惇生仲辉,仲辉生佑孙。五十三代曾佑孙,宇志诚,号裕振。南朱末年,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徙广东五华县高竹园,他就是五华曾氏一世祖。曾佑孙生六子:广清、广渊、广盟、广新、广通、广泰。曾广清衍兴宁、河源等地,曾广渊衍五华、丰顺、陆丰等地,曾广盟衍蕉岭,曾广新衍兴宁、梅县、蕉岭、龙川,东源、大埔、增城、潮阳、紫金、博罗、和平、五华、惠阳、深圳、广州、连平、曲江、英德、新丰、翁源、乳源、蕉岭、平远、陆丰等地,曾广通迁广西北流,曾广泰衍蕉岭。他们以五华为基地,向西北、西南迁徙,子孙遍及整个粤东和粤北,远及粤中的广大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六、迁居四川</span></p><p class="ql-block"> 族人迁居四川较早。东汉,十九代曾焕和二十代曾润、 曾湘兄弟迁居四川成都。魏晋,二十三代曾曜迁四川。大规模移居四川是清朝前期。清朝廷康照十年(1671年)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纷纷迁入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最多,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曾氏也在其内,迁入的情况不可尽述,仅广东五华房(南丰房支系)就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嘉定、华阳、金堂、仁寿、新都、新繁、资阳等地。据什邡县新县志记载,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八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七、渡海入台</span></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曾氏迁居台湾是明末开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福建曾振旸便到台湾垦荒,《台湾省通志》有记载。康熙年间,曾氏与许姓合星新竹市;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新化县;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曾才,开恳大棣榔堡溪南庄;雅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曾国鹄迁新竹县;乾隆六年(1741年)福建曾合记入垦新店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福建曾壁章开垦台北县;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新竹县;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垦新竹县,等等。</p><p class="ql-block"> 曾氏族谱对族人入台也有记载。曾略十九传五十三代曾佑孙,从福建宁化徙广东今五华县,为五华县曾氏一世祖。佑孙生广渊,广渊生强甫,强甫生子崙、子崙生祖义。祖义于明朝嘉靖年间,五华县洛阳围徙居陆丰县,为陆丰县西山开基祖。祖义生木良。木良第四子廷混生伯昌,伯昌生少山,少山生务庄,务庄生继信,继信生相玉,相玉生朝宁,朝宁生俊发。六十六代曾俊发乾隆初年徙台湾桃园,配徐氏,生四子:顺宝、顺兴、顺玉、顺贵。他们就是桃园的四个房祖。木良第五子廷清生伯绶,伯绶生少崖,少崖生念庄,念庄生宏程,宏程生孔漠。六十四代曾孔漠生二子:朝永、朝会,是台湾新竹县曾氏祖先。</p><p class="ql-block"> 迁台福建、广东居多,明至清,新市曾氏迁徙台湾者有300余户。明万历年间,新市六十三代(世)曾宏循、曾宏璧兄弟迁徙台湾。崇祯年间其侄曾闻政迁台投亲,在台立业。清乾隆年间,新市曾氏迁徙最频繁的时期,六十五代曾贞隆迁徙台湾竹高;六十六代曾尚封,妻陈氏,夫妇迁徙台湾;六十七代曾璧琛带领二十三户,带着耕牛、农具渡台徙居大坪村。据族谱记载,迁徙台湾的新市人分布台湾府、承天府、咸水港、大坪村、淡水、竹堑、彰化、东螺、石潭里、澎湖屿等地。台南有以祖地命名的新市村,他们都是新市曾氏后裔。《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康熙到道光年间迁徙台湾者达280人之多。主要衍新竹、南投、台南、台北、基隆、彰化等地。据统计,台湾曾姓在全省737个姓中居第十六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八、布满全国</span></p><p class="ql-block"> 北宋之前,族人从江西迁往各地。十七代曾昶迁陕西。十八代曾炳迁居湖北。曾隹迁广西。十九代曾圭迁居河南,其次子曾渭迁山东。二十代曾洁迁北京;曾因裔衍广西;曾盛裔衍河北。三十八代曾琦迁徙湖北。</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南丰曾氏四十二代曾纯,携其弟曾纬由江西迁居山西。曾纬生克先,克先生集,集生永泗。四十五代曾永泗徙山东。北宋末年,南丰曾氏四十三代曾准,生五子:崇、弼、开、懋、几。曾弼携弟曾开、曾几由江西迁居河南。</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曾氏人口大发展,是大迁徙的一个时期,族人迅速布满全国。从曾氏老三房看,曾珪房系迁徙到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曾旧房系迁徙到湖北、云南等省;曾略房系迁徙到广西、陕西等省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九、走向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曾氏族人走出国门、旅居海外比较早比较多。《武城曾氏族谱》记载:曾应助,明威将军。生顺治已丑年(1649 年)五月二十八日,卒于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越南。曾衍国,号怀远。生雍正丙午年(16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九月二十九日,殁葬吧地。曾坤观,字贻地。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于乾隆辛交年(1795年)六月初十日,殁于菲律宾。</p><p class="ql-block"> 宗谱记有340余人到海外谋生。曾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照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日本。曾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二十二日,往番邦。曾毓蒲,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泰国。曾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本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泰国。</p><p class="ql-block"> 族谱(民间三十七年重修)载有108名移居东南亚。曾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曾传挺,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曾纪巩,生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五月初十日,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葬南洋。曾纪烈,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携妻徐丽与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曾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九月初五,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曾昭美,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卒于民国十八年六月初九日,葬南按榔山与眼唐。</p><p class="ql-block"> 在徙居海外的族人中上面提到的仅是很小一部分。至今曾氏族人已分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人口已达几十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免责声明:</span></p><p class="ql-block">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通过搜集整理后发表,便于各位宗长了解曾子后裔迁徙的大体脉络。旨在传播正能量。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宗长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山东嘉祥南武城曾氏总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江西曾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福建曾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兴宁曾氏总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华华城曾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广州曾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深圳曾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湖南曾氏总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