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庄,位于宜宾市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镇”的之誉。</p><p class="ql-block">说起李庄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当数 “三白”。即白肉、白酒和白糕。 而“三白”之中,“李庄白肉”尤其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同长城之于北京,岳麓之于长沙,在李庄素有“到李庄不吃白肉,等于没到李庄”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古镇“何三白肉第一刀”门店,冲着店外厨师技艺精湛的刀功秀,直接点了李庄白肉!</p><p class="ql-block">没多久,一盘“李庄白肉”被端上桌来。但见一片片薄薄的白肉规整地码放在盘中,晶莹剔透,轻薄若蝉翼。每一片白肉宽窄一致,边缘微微卷曲,透着自然的弧度,纹理清晰的白肉表面泛着些许油光。</p><p class="ql-block">见此情形,我们顿时口舌生津,食欲顿生。</p><p class="ql-block">夹起一片,轻轻抖甩,顺势使白肉在筷子上紧紧裹成一团,再蘸上酱料,缓缓放入口中。</p><p class="ql-block">先是酱料的酸辣甜麻的味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瞬间充满口腔</span>刺激着味蕾,接着是鲜嫩与爽滑的肉味在舌尖绽放,细嚼慢咽,细腻可口、肥而不腻。</p> <p class="ql-block">大快朵颐之际,大家伙儿谈论起李庄白肉的来历,一时间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其实,别看李庄白肉这道简单的家常菜,它的起源与李庄有关,更有可能与一支消亡的民族 — 僰人相关。</p><p class="ql-block">在川南、黔西南以及滇东北地区自古生活着原生民族,被为“夷獠”。</p><p class="ql-block">僚人便是“夷獠”的一支少数民族。在魏晋之前他们被称作“僰人”。在明朝强推“改土归流”政策时,朝廷先后对僰人发动十一次讨伐,并采取斩草除根的手段。至此,僰人消失。</p><p class="ql-block">僰人虽然消失,但源于僰人的一道名菜 — 李庄白肉,却得以保存并演绎至今。</p><p class="ql-block">殷商末年,武王伐纣,僰人参与并在牧野誓师。并在武王伐纣这场战役中,僰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故获封赏,被册封为“僰侯”,建立了“僰侯国”。</p><p class="ql-block">传说在武王伐纣时,人们将商纣王宠妃苏妲己的尸首分割成薄片,再蘸上蒜泥吃掉。后来僰人返回故土后,由此演变成一道家常名菜。</p> <p class="ql-block">李庄白肉选用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当的二刀肉。制作时十分讲究,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p><p class="ql-block">其调料更是一绝。把糍粑辣椒末、醋、花椒面、藤椒油、豆豉油、生抽酱油、白糖、蒜蓉、等十几种调料糅合而成。</p><p class="ql-block">由于肉片又薄又长,吃的时候需要缠裹一下,类似旧社会妇女缠足,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蒜泥裹脚肉”。</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1939 年),李庄众乡绅发出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 。</p><p class="ql-block">此后,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先后迁驻李庄。</p><p class="ql-block">是故,李庄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也称“大后方四大名镇”。</p><p class="ql-block">时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长陶孟和品尝李庄白肉,觉得“蒜泥裹脚肉”这一名称着实不雅,提议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后来取其头尾简称为“李庄白肉”。</p> <p class="ql-block">如今,“李庄白肉”这道家常美食,成了李庄古镇的金字招牌。它见证了僰人的兴衰,见证了古镇的变迁,也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