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中西医之辩</b></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西药治标不治本,中医药是标本兼治,特别在养生益生方面更胜一筹。</p><p class="ql-block"> 但生活工作压力,人你只能选择快速有效的西医西药;中医主张调理治未病,在一些疾病早期就开始着手调理;一部分接受了正规中医教育的从业者,往往受到西医的影响,难以完全依靠纯中医的方式治疗疾病,而借助西医的化验和各类仪器快捷并准确。</p><p class="ql-block"> 而西医依赖现代的科学基础以及设备对人体有着全面且系统的检查,从解剖学到微生物都有着科学的认知,对于玄学有密切关系的中医往往采取不信任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社会上西医的科室较之中医多的不是一点半点。</p><p class="ql-block"> 我的观点很明白:急病以西医,慢病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最可行的途径,缺一不可。如一孕妇初孕,西医一化验便可知晓,扁鹊的望闻问切是在没有西医传入的几千年的经验之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是每个中医一搭脉就可诊断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神农尝百草 </b></p><p class="ql-block"> “神农尝百草”的神农指的是炎帝。炎帝,又称神农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被誉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百草,创中医中药,被称为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神。</p><p class="ql-block"> 传说炎帝神农氏不仅发明了农业,教民种五谷,还尝百草,创中医中药,因此被称为药祖。他多次中毒,最终因尝断肠草而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殿四时祭祀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八仙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b></p> <p class="ql-block"> <b>道教八仙</b></p><p class="ql-block"> 道教八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太平广记》,明代吴元泰创作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正式确定了八仙的主人公。八仙的故事因蓬莱而生,蓬莱也因八仙过海而扬名海内外。相传,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建议不乘舟船,各自凭法术过海。结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顺利渡过东海。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八仙的神通广大,也表达了人们探寻自然奥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b>悬壶济世</b></p><p class="ql-block"> 铁拐李是中国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他的真实姓名是李玄,也被称为李铁拐。铁拐李的形象特征是蓬头踌髯,巨眼坦腹,模样丑恶,金箍束发,慢步行走,背一葫芦,浪迹江湖,行医治病,功德圆满,被玉皇大帝封为上仙。</p> <p class="ql-block"> 东汉南阳太守张仲景先做官后行医,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影响了中医界一千多年,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却在史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却提到同时期的神医华佗。历史最早提到张仲景的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和皇甫谧,曰“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可见张仲景历史上却有其人,在西晋人看来,张仲景至少和神医华佗是齐名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东汉医圣张仲景</b></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苏东坡当年开办的医院地址在杭州众安桥附近蓬莱路525弄1一10号安乐坊。</p><p class="ql-block"><b>中国第一家官办医院</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1089年7月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浙西军区兼杭州知州,(代理市长)时年52岁,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任职。(14年前来杭州任通判。(通判在宋朝负责监督当地官员并协助参与地方政务)</p><p class="ql-block"> 当时杭州城有50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海陆行旅云集,往往有疫病流行,可是只有民间零星无组织的帮助病人的办法,决定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约合一万两白银,等于1000两黄金,(按理一缗等于一千文,宋代官方换算等于770文,约合5两白银)自己捐出50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建了一家公立医院,地点在“安乐坊”。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主办此医院的道士,由朝廷酬以紫袍和金钱,治病于民。</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初在众安桥广兴巷设立第一家杭州“广兴联合中医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广兴联合中医院</b></p> <p class="ql-block"> 老底子,又叫落地帽,(意思是老早的时光)广兴中医院是个“摊儿医院”。</p><p class="ql-block"> 1952年,六七位杭州城里的知名中医师,把各自的诊所合并起来,才有了这家“广兴联合中医院”。这在华东地区,都算得上是最早的中医院了。当时,要看中医,除了私人诊所,还真没有别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医院创立之初,是在众安桥广兴巷租的房子,格局逼仄,条件简陋,连医生的桌子、凳子,都是从各人家里拿了凑拢来的。设备呢,除了显微镜、X光机,就再没有别的。病床不过10张,医生也只11人。因为医生多是出于中医世家,名声响亮,叶熙春、张硕浦、史沛棠、何少山等,都是大名鼎鼎,屈指可数。南京、上海的病人慕名前来,医院门庭若市,甚而还要漏夜排队。后来改名杭州市中医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旧时的广兴联合中医院的复诊卡</b></p><p class="ql-block"><b>(地址盐桥广兴巷十一号)</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改名后的杭州市中医院总院后迁到杭州市西湖区体场路453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杭州市中医院总院</b></p> <p class="ql-block"> 丁桥这里是新建的杭州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坐地铁3号线桃花湖公园站下即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杭州市中医院丁桥分院</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史上,有许多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建立了许多教堂、育婴堂。还开办许多医院、学校,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把西方医学理论、实践和西式教育方法如班级、年级、课本、大中小学学制传入中国。从医学方面,办起许多教会医院,如宝石山上的基督教广济医院及医校;(如今的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环城东路的天主教创办的仁爱医院,(如今的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解放路浙二医院门口,有二个铜像,一老一少,老的是一个英国圣公会的英国的传教士,时任教会医院杭州广济院长梅滕更,在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他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滕更也深深鞠躬回礼。这一情景被人摄影下来,现在浙二门诊大楼前的雕塑,是由杭州房产商宋卫平捐赠,体现了和谐医患关系和医生对患者的关爱与尊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医患之间</b></p> <p class="ql-block">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 (简称浙医二院)创建于1869年,其前身为英国圣公会在华设立的杭州广济医院,1885~1925年医院附设的广济医校是国内最早的医校之一。历经百年风雨,铸就今日辉煌。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宝石山上的广济医院旧址</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杭州环城东路杭州红十字会医院里 ,有一幢哥特式的红房子,是1929年天主教在这里创办的仁爱医院旧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杭州仁爱医院旧址</b></p> <p class="ql-block"> 宝石山上的这家医院建设与英国籍医生梅藤更密切相关。梅藤更在担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时,不仅建造了医院,还在医院周边建设了设施,包括肺病疗养院和疗养所。这些建筑位于保俶塔的东西两边。然而,由于杭城百姓认为疗养院挡住了阳光,影响了宝石山的风景,最终以土地纠纷为由提起诉讼,导致梅藤更不得不将病人迁往松木场分院,并将这块土地还给政府。</p> <p class="ql-block">梅藤更一开始在保叔塔边上,后来在松木场分院建造了麻风病院,郁达夫为写小说曾专门去那里小住,描述他的印象:“高低连绵的山岗。医院红色灰色的建筑,映着了满山的淡雪和半透明的天空,早晨一睁开眼,东窗外有嫩红洁静的阳光在那里候他,铃儿一按,看护他的下男就会进来替他倒水起茶,澄清的空气里,会有丁丁笃笃的石斧之声传来,寂静的长空,寂静的日脚,连自己的呼吸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护士量热度,换药,谈一阵闲天,扶杖走出病室,慢慢的守着那铜盘似的红日的西沉。”</p><p class="ql-block"> 在宝石山东麓宝石二路一些现代小区房后面,坐落着一批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些隐于树木之中的建筑就是浙二医院前身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的旧址。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在1914年由英国人梅腾更院长在任时建立的,前后十几年陆续建起十一幢别墅式房屋,包括小教堂、疗养院和病院,病人只需挂个号就可以得到免费治疗,这里一度成为国内硬件设施最好的麻风病院之一,一些麻风病人到可出院时也不愿离开,将这里视为归宿,直至离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以传教士和医生、院长于一身的梅滕更</b></p> <p class="ql-block"> 一些麻风病人到可出院时也没离开,将这里视为归属,直至离开人世。有位女性临终前叫来梅医生,对他诉说“我年青的时候他们叫我美女,因为我长得好看,现在我脸丢尽了,身子也臭了。”病人的声音很小,很弱。医生没说话,只是坐近在床前听着。为即逝者祈祷,祈祷主带她上天堂,本是医生天然的基因。对人而言,我们就说:不一定能治愈,却总是在安慰。</p><p class="ql-block">是最重要一门课程,要求“患者将自己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必须全心地给他仁爱,一丝不苟地对他负责,不论是他吃进去,吐出来,还是拉出来的,你都必须仔细观察,从头负责到脚。”</p><p class="ql-block">1926年,梅藤更及夫人梅福孙在杭工作45年后,于12月3日回国。年逾七十的梅藤更离任时,广济医院有500张病床,3个手术室,住院病人4000例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教会医院之一。梅藤更晚年最后一段时间,用于将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1934年8月去世。纪念他的人在墓碑上刻着“仁爱而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杭州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病区</b></p> <p class="ql-block"> 西方的教会医院推动了杭州城市现代化开始,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认为医学变革能撬动国民的整体生活 “讲化学,而讲植物学,而讲道路,而讲居宅,而讲饮食多寡之率,而讲衣服寒热之准,而讲工作久暂之刻,而讲产孕,而讲育婴,而讲养老,而讲免疫,而讲结扎。……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国之勃然,盖有由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杭州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教堂和宿舍</b></p> <p class="ql-block"><b>今天在杭州解放路上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b></p> <p class="ql-block"><b>浙江大学附属二院心血管中心院区。</b></p> <p class="ql-block">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这场大瘟疫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为抗击东北鼠疫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世俗的压力下秘密进行)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个提倡使用口罩。</p><p class="ql-block"> 马连德,祖籍广东,出生马来西亚,英国笕桥大学毕业生,后受清政府之聘总医官,获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人荣誉。</p> <p class="ql-block"> 14世纪黑死病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如老鼠)身上的跳蚤进行传播。人可以通过与病畜或病人的直接接触,或者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病菌的飞沫来感染。</p><p class="ql-block"> 黑死病在中世纪席卷了欧亚大陆,最初是由蒙古军队征服欧洲过程中,将一些不明原因死亡的人拋进城市,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漫延。据估计,这场瘟疫导致了大约2500多万,占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消失一是自生自灭的隔离,二是人自身的抗体活下来的,同时也间接促进科学文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国1910年的东北三省的黑死病流行,清政府派遣马连德任总负责,经过秘密解剖、化验和死亡特征诊断黑死病(鼠疫)。当时还未抗菌素有效的药物。马连德采取三个有效措施阻止黑死病漫延。一、有效的隔离,无论城镇还是乡屯。二,根据唾沫传染特点发明“马氏口罩”。在军队的监督下焚烧病死的尸体,杜绝二次感染。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抗疫,1911年终于成功阻止疫情的扩散。</p> <p class="ql-block"><b>马氏口罩</b></p> <p class="ql-block">我偷黄昏一壶酒,</p><p class="ql-block">醉了晚霞凉了秋。</p><p class="ql-block">岁月不知何处去,</p><p class="ql-block">化作银丝爬上头。</p> <p class="ql-block"><b>荷老情难了 菊鲜德傲霜</b></p> <p class="ql-block"><b>墨悲诗染,诗赞羔羊。千字文</b></p> <p class="ql-block"><b>菊花 </b></p><p class="ql-block"><b>唐・元積</b></p><p class="ql-block"><b>秋丛绕舍似陶家,</b></p><p class="ql-block"><b>遍绕篱边日渐斜。</b></p><p class="ql-block"><b>不是花中偏爱菊,</b></p><p class="ql-block"><b>此花开尽更无花。</b></p> <p class="ql-block"><b>《對景漫成》</b></p><p class="ql-block"><b> ---宋 朱淑真</b></p><p class="ql-block"><b>半窗殘照一簾風,</b></p><p class="ql-block"><b>小小池亭竹徑通。</b></p><p class="ql-block"><b>楓葉醉紅秋色里,</b></p><p class="ql-block"><b>兩三行雁夕陽中。</b></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