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下关的龙尾关遗址比大理古城更为古老,是由唐代南诏王阁逻凤所建,迄今已有超过1260年的历史,它与上关的龙首关曾经是保卫大理一北一南的俩个重要关隘,关隘地理位置独特,扼守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著名的天保战争就发生在这里,当时中央政府为防大理南诏地方势力独大,二次派兵攻打均告失败。元灭南诏时忽必列铁骑也无法攻克此二关隘,传说只能绕道苍山西侧由石门关翻过苍山偷袭才攻下南诏。</p> <p class="ql-block"> 龙尾关是下关历史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下关称谓的源头。近代史中大理的发展主要围绕龙尾关,以下关为主在不抛去老街城的基础上发展新城建没,所以以前去大理都称去下关而不说去大理。总之龙尾关是一个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地方,它不仅见证了大理地区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下关西洱河畔的黑龙桥头对面沿坡向上走就是龙尾衔,龙尾街两旁是年代久远的房子,因有本地人世代居住,很多院落都保持着古建筑的风格。龙尾街向上爬坡的这一段,可能因当地居民每日上下爬坡锻练,吃的是山泉水,心态好、体质好多长寿老人故被称为寿康坡。寿康坡分为龙尾街和中丞街两段,寿康坡曾经是大理下关一条繁华的商贸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在龙尾街沿线分布着“石简将军故居”、“龙尾关遗址”、“文昌宫”、“龙泉寺”等历史遗迹。在街道的周围还有“弥陀寺”、“下关文庙”、“三清殿道观”等寺院设施。</p> <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的城居生活中人们最离不开的就是井了,童年的记忆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井,而小户人家和家里打不出水井的人家只有到街边共用的大井取水。在龙尾街的西南侧也有“大井”和“二井”,那是与古城同时期的老井。两井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井”,均为是苍山浅表地层的涌泉,泉水水质清凉甘甜。老井是最具大理生活气息的地方之一,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或远或近的老下关人去“打水”,拿回家里来泡茶或煮饭生活之用。二井的水比大井的旺,所以到二井取水的人也比大井多。</p><p class="ql-block"> 大井建有三个井池,二井还建有四、五井池。两井用水公约规定:头井饮水,二井洗菜,三井洗衣服,四井、五井作他用,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秩序井然。</p> <p class="ql-block"> 龙尾关城门洞内一百多年前的告示,内容相当于乡规民约。</p> <p class="ql-block"> 江风寺建在天生桥尽头的一块大岩石上,是龙尾关护城墙的延续,也是一个千年古寺(老寺庙在破四旧中己被毁,这是后来民间集资重建),是大理下关风的入口,传说是诸葛亮第四次擒孟获之地。</p> <p class="ql-block"> 江风寺的取水点,据说这里的山泉水比市面上矿泉水的质量还优,所以开车到这里取水的人络绎不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