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广昌一日行

彭爱明

<p class="ql-block">岁在甲辰,菊秋之暮。我陪同顾建华、饶华燊、李继伟三位老师前往广昌,参观明代成化年进士刘孟隆公祠,追踪江右名儒谢文洊,探究、考证南丰古城遗址等事宜。此行预约了几位广昌文友,可谓群英(除我之外)荟萃、少长咸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建华、饶华燊两位老师皆已年过古稀,仍在南丰古代典籍领域钻探,钻得锲而不舍。尤其顾老师从事了几十年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为给南丰文化补偏救弊,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仰之弥高,攀得起劲。饶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专注于书法,兼以文史研究。其母汤氏家族,一门四进士,被皇上御赐“三吴屏翰”。两位前辈磨砥刻厉,硕果累累。其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令我钦佩至极。和他们相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p> <p class="ql-block">为了参观甘竹老街上的刘孟隆公祠及一街之隔刘仲卿公祠,我们选择走国道,驱车约四十分钟便到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甘竹镇由新旧两街组成,整洁、大方、干净,步行其中心旷神怡。穿过几十米的小巷,达于两座公祠中间。隔着古街,两座建筑的大门相对而望。西为刘孟隆公祠,东为刘仲卿公祠。刘孟隆公祠临街而建,刘仲卿公祠临街隔一庭院而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孟隆公祠大门紧锁,不能进得屋内。屋檐之下、大门之上的照壁,镶嵌着一块巨大石碑,刻有“刘孟隆公祠”五个大字。大门前的一对一人高的石刻狮子,虽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狮身斑驳,但其依旧气宇轩昂,目光炯炯,傲视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仲卿公祠的庭院,不知何年代建了一栋临街商铺。因老街商业功能褪化,最近,这栋商铺被拆除。拆除之后,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照壁上的“天宠世家”四个大字、“凤皇栖枝头”的石雕、古老的飞檐翘角惊艳于世。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书“天宠世家”四字,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厚重之感。董其昌手书照壁上“天宠世家”四字,由广昌一位攝影爱好者江先生用无人机航拍无意中发现(前面建有临街店铺挡住,不易发觉)。经刘玉财老师考证,得出这块匾是董其昌亲筆所书。刘仲卿和董其昌是明末同榜进士,董其昌为刘仲卿公祠题匾,顺理成章。照壁周围的石雕画窗讲究对称,精美、匀称、和谐,体现古代工匠们精糂的工艺水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观两座公祠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庄重而典雅。飞檐斗拱,彰显着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宽大厚重的大门,给人以威严之感,仿佛在诉说着家族往昔的辉煌。走进公祠,内部装饰精美。雕刻精美的梁柱、栩栩如生的壁画,无不展现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这里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精神的寄托之地。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家族的历史记忆,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孟隆和刘仲卿这对父子,是广昌甘竹镇刘氏家族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孟隆,明代成化年进士。据村里刘氏族谱记载,广昌刘氏为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之后,刘孟隆是广昌刘氏的四十二世孙,也是该家族的肇基祖。刘孟隆考中进士,这在古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为家族赢得了荣誉和社会地位。他的成功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家族成员努力学习、追求功名。作为肇基祖,他为广昌刘氏家族在当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代在当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仲卿,字名世,是刘孟隆之子。据王无咎撰《宋故南丰学谕古村刘先生墓志》记载,刘仲卿在当时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在学业和仕途上,他曾担任过南丰学谕这一职务,负责教育和管理当地的学子。作为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刘仲卿的存在对于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事迹和成就被记录在家族的历史文献中,成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代子孙不断努力,为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离开甘竹镇,一盏茶的功夫,便到了广昌城郊。魏春贵、伍广昌、刘玉财等几位广昌文友早已候着我们。顾老师下车和他们寒暄一番之后,他们便带着我们来到香山净院。为的是追踪江右名儒谢文洊。其父谢天錫卒于明崇祯年间,葬于寺山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山寺坐落于广昌县的清幽之地,周围山水环绕,景色宜人。寺前两溪交汇,云雾环绕。左右四大天王山,突兀森郁,气势雄伟壮观。后有佛印山(又名天子嵊),旁有大龙嶺、严石寨、密石寨、朝岩石、摇兰寨等。群山环绕,寺中香炉乍热,乃万人朝圣境地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庙建筑古色古香,飞檐斗拱,彰显着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踏入香山寺,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树龄四百多年的古樟,矗立于寺院后的山脚。它虽历经风霜雨雪的磨砺,依旧郁郁葱葱、参天耸立。它如一位忠实的侍者,守护着寺院。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宁静。大雄宝殿气势恢宏,供奉着庄严的佛像,慈眉善目,仿佛在诉说着佛法的智慧与慈悲。香山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广昌县的岁月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祈愿与希望。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漫步在香山寺的庭院中,欣赏着古老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宁静与祥和,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烦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碑文介绍:明代世宗二十四年,圆通禅师从普陀山云游到此,见山川秀丽壮观,便搭棚安居。南丰谢氏孟良(谢氏族谱记载)慕名而来,依囗囗圆通禅师剃度出家,法名觉慈。神宗五年,觉慈禅师募资建大雄宝殿、寮房十间,置田,买山。神宗二十八年,众僧日耕夜禅,虔诚拜求,感得甘泉自然涌出。清初,战事混乱,寺院被毁。康熙元年,僧寂微文芳化缘重修。民国十年,邓映龙率众再次修护,供山民学佛念书。文革时期,拆寺毁像,赶走僧人,再次沦为沧桑。如今之庙宇,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政府和善男信女的支持、先后几位大师不懈努力,逐步修建、完善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此地又名香山书院。顾建华老师与刘玉财先生等几人展开了热烈讨论:为何是寺院又是书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两者并存。在寺院里用几间房作书院,并不矛盾,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一旁一直狐疑着:谢文洊的先祖谢尧仁,于孝宗淳熙年间,由建宁县蓝田堡迂于南丰县市山堡。为什么其父谢天锡却葬于寺院山后呢?两地相隔有一百多里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家后,我翻阅了顾老师的《江右名儒谢文洊》,心中的疑问得以解开。文曰:崇祯九年,谢天锡筑书舍于广昌县香山,令诸子习课其间。谢天锡因爱其山形地势,自号“香山居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天锡殁后,葬于香山书院的后山,便理所当然了。</p> <p class="ql-block">午餐期间,顾建华老师把最近撰写、出版的《江右名儒谢文洊》一书赠送给广昌几位文友。刘玉财先生把张天岳、刘玉财、邹东旺三人合著的《父子尚书——何文渊与何乔新》赠送与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本书均为鸿篇巨著,是他们耗尽大量的精力、挥洒无数的汗水凝聚而成。岁月无痕,勤学有迹。他们敬业精神、探索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后辈们学习、敬仰、传承。</p> <p class="ql-block">饭后,在广昌文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城郊土屯耆,探究南丰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分钟的行程,便到了旴江边。广昌文友告诉我们:这里是南丰最早建县时的古城遗址。观其地形,我们都较认可。理由是:靠近旴江,可把旴江作为天然护城河,同时解决了广大居民用水问题。整个土屯耆地势平坦,有利于建房及商贸往来。但为什么后来又迁往白舍呢?大家猜测是土屯耆这里地势较低,容易涨水。但这些猜测,终究缺乏事实依据,不能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有人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村支书。他拿来钥匙打开了寺门。我们在一杂物间,看见一块残碑寂寞地躺在一个角落里。几人搬走上面的杂物,扫去碑上厚厚的灰尘,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这块石碑有两百多斤重,上面的文字,有些清淅,有些模糊。依稀可辨出,碑文是南丰县建县志,由南丰县人、甘竹雯峰书院创办人饶秉𨯿所撰。事实胜于雄辩,该碑文有力证明:三国东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当年南丰土屯耆,现甘竹镇大塖村,是南丰最早建县遗址。老支书说,这块碑还有两截,埋在寺院前的池塘里,是文革时期破坏的。大家都希望广昌有人能及时抢救文物,尽快把另外两块找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行最高兴的要数饶华燊老师了。他说,此行无憾。他的另一目的是探究江南始祖饶元亮公。六世后裔其先祖罴公,由宜黄神岗迁徙广昌东山(现甘竹大嵊村)。距土屯耆一华里之遗址, 建有饶氏宗祠。其祖上,后在附近甘竹建有饶家堡。堡中建有雯峰书院 、榜眼公祠。公祠主人饶学曙,是一甲前二名进士。</p> <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我在想: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史书可以含糊其辞,甚至以讹传讹,但沉默的文物却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我不知道在这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下,还埋藏着多少历史记忆的碎片,还隐藏着多少尘封已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广大默默奉献、求真务实的古文化探求者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