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有我们的身影

墨 裳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8日,是我们师院附中(现在的首师大附中)110周年校庆的返校日。岁月如梭,转眼间,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作为校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这里,重温我们那段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大楼前,横幅标语上书写着“百年风华 共铸辉煌”、“作为光的延续 照亮身边照亮山河”,以及“点亮自我内在的生命”。这些标语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她们承载着一代代师生的梦想与追求,见证了一所学府的辉煌历程。</p><p class="ql-block">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主楼,庄重的设计和大气的造型展示着学校的底蕴与风范。高大的门柱仿佛在诉说着学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也像是张开的双臂,热情地欢迎着万千学子的归来。</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后可以看到一条红地毯铺成的道路,在道路两旁摆放了一些鲜花盆栽作为装饰。这条道路,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足迹,也承载过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p> <p class="ql-block">原来学校的大门是南门。一进校门跃入眼帘的是大幅毛主席去安源彩色画像。(下面是我们毕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距上次参加校庆,已有三十年了。我对眼前的学校,似乎熟悉而又陌生。</p><p class="ql-block">往里走,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教学楼。各座楼的立面设计简约而现代,展现着学校的高尚气质。当年我们上课的灰白楼被现在的主楼更新;大礼堂已经是今非昔比;绿地如茵的大操场被四周居民楼环绕,如同一幅画面,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校园被布置得像过年一样,庄重、大方、朝气、喜庆。同学们在奔走相告,分享各自毕业后的所见所闻和走向社会的进步发展。还有三三两两的在争先留影拍照,好不热闹。这里,曾有我们的身影,也有我们的努力和梦想。</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毕业生助建的铜钟。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校园的一隅,铜钟与大理石栏杆相互映衬,显得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百年师大附中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成就国之栋梁。成就国运兴邦 筑梦未来 弘扬传统美德 根植家国情深。求真务实 至善至美 育人为本 德育树魂。厚积薄发 开拓创新 百年名校再谱新篇章。这些校训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也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大学姐,拍照时被小学妹相让。学子们脸上都挂满了笑容,透露出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仿佛我们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再次回忆中学时期,成长的心路历程和那些不曾被遮住的青春时光。</p> <p class="ql-block">“百年学校”四个大字镌刻在牌匾上,下方是古建筑图案,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云纹装饰。这是学校悠久历史的象征,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学校展厅里,挂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照片,配以文字说明“六易其名”。这些照片记录了学校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成就国运”后面写着:“含英咀华兴学强国邦 厚德载物报国情志”。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培养国家栋梁之地。每一代学子,都在这里汲取知识,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百年学府成德达才”——这句话不仅是学校的校训,也是每一个学子的座右铭。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才华的人。</p> <p class="ql-block">艾友兰校长的半身铜像在展厅的中央。他身穿中山装,胸前佩戴着校徽。他的目光坚定而慈祥,仿佛在注视着每一个走过的学生,鼓励同学们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许多的展品中,找到了这两枚纪念章。应该是我们班主任胡文鸾老师赠送给学校的。胡老师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而且,参加过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2017年至2018年,同学看望两位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现在,四周都是新的教学楼。相比五十多年前的校园,变化之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我们仍然能找回学校原来的样子,记起那段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现在,有各届毕业生赠送的包括孔子、祖冲之、爱因斯坦鲁迅和华罗庚的胸像雕塑,他们被安放在红色砖石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加校庆,不仅仅是想再看看学校各方面的变化,包括已经变迁的校园楼舍,不断矗立起来的新教学楼和实验室。而是想在我们的古稀之年,再一次回顾那段青春的记忆和一些不寻常的往事。所到之处,无不勾起我们似甜似苦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按照记忆,我们找到了原来大礼堂的位置。没错,就是这里。</p><p class="ql-block">只是眼前的大礼堂,更像个剧场。大堂高大、宽敞、明亮,可谓,堂而皇之。</p> <p class="ql-block">中央矗立着一尊孔子像,他身穿长袍,双手放在胸前作揖状,下面写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教诲,将伴随着学子们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这里,四处充满了历史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助舞台上的灯光,隐约看到整个礼堂都坐满了人。我们只能在最后面,驻足观看这芭蕾发儿的舞蹈。</p><p class="ql-block">看着看着,眼前出现了当年,我们参加学校举办年度文艺汇报演出时的情景。那时,没有这么好的舞台,没有这明亮的射灯,更没有这么高音质的伴奏。我们八个由男女生各半组成的舞蹈队,出演了《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舞蹈。</p><p class="ql-block">之后,我们还多次到田村地头,给贫下中农演出。现在跳起那,勒马奔腾的动作来,还回味无穷呢!</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学校召开各种大会和表演过节目的地方。有群起激昂的誓师大会;有振臂高呼的批判大会;还有撕人心肺的追悼会。真还没记得有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大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在“复课闹革命”的1967年冬上的初中。记得,多半的时间是在“闹革命”和“学工学农”。在我几十年后的记忆里,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特殊的“片段”记忆。</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届的所谓小学毕业生,没有经过考试而是按附近小学,直接分配到“师院附中”的。学习成绩和实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况且,我们是在礼堂四壁贴满大字报的环境中,迈入学校大门的。同学们从那些白纸黑字和穿插红X的字里行间了解了一些老师的“历史问题”。所以,即使是老师在认真授课和一些老师是“夹着尾巴”讲课,学校还为每个班,配备有两三位学姐当辅导员,但仍没有良好的学习秩序。有的同学不来上课,有的同学课上,无所顾忌地打打闹闹。老师的苦口婆心常常换来冷嘲热讽和难以为继的文化课学习。那些无法“复课”的日子,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我们没在礼堂久留。接着,我们穿梭在教学楼之间。</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校园,比原来拥挤。虽没有了当年的树影婆娑,却也能在所到之处,触景生情的想起那些,随风逝去的往事和记起那段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个在学校成立100周年时建造的石碑上,详细介绍了百年红枫糖槭树的历史背景及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附中文化的百年传承,象征着百年附中教泽绵延、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2014年,我们已经毕业44年了。但是,当年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一直影响着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好像,在中学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换过教室。同学从三十多人,增加到四十多人。全连两次合并班级,先后从八排和六排分来了部分同学。同学之间不分亲疏,关系一直融洽。</p><p class="ql-block">随着学校不断提出要求,同学们越加有了学习热情。这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越加浓厚。老师们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开始,课堂纪律不好。教数学的李长敏老师,时常被一些同学“哄”,但他仍不气馁,坚持教学这些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且课下认真辅导前来求教的同学。后来班主任王振江老师从教学方法入手,让同学们都慢慢的喜欢上了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女生,带着红卫兵袖章在北展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过小学教导主任的冬梅曾自豪的告诉我们,她是如何教学生的。而且认为,王振江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是受用。她经常学着王老师的口气,大声的说这样做题,就“大错,特错!”。</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览馆地面上,被灯光照亮,标注着年份的弯曲的路。找到我们这一段是,1967年冬入校,1970年的6、7月毕业(大部分同学离校)的毕业路线。这条路,有着岁月沧桑的印记和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p> <p class="ql-block">这是非常熟悉的教室:老师带领我们大声朗读课文;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一个一个的在黑板上解题;齐声歌唱英语歌《王杰的抢我们扛》……。记忆犹新的有:刘广生老师的灯“第二声”座、灯泡的口音,让我们从“串联,并联”产生了兴趣;跟赵崇义老师学习了扎针(赵老师说是家传的)之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间休息时,还到老师办公室去学习实操。那期间,不管什么课,许多同学都在手上扎针,找“酸麻胀”的感觉。<span style="font-size:18px;">班主任王老师带病工作,曾因血压高险些晕倒在讲台,更是记忆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一张张的课桌,让我想起了:一次课间操后,走进教室我一眼便发现自己的课桌上用粉笔写着两行字:火车头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它如脱离了车厢,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而这两行粉笔字,没有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应该说,这句话,一直在鞭策着我。</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教室里有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听讲;有课间休息时大家的打闹嘻嘻;还有为几位同学加入解放军队伍的欢送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先是胡文鸾老师,后是王振江老师。两位老师都很敬业。他们的“严厉与关爱”,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开始面对不服管教的“红卫兵”同学,胡老师想方设法的让大家都来上课。还注意教育大家增强集体荣誉感。我们好像也还算争气。得到过,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和体育老师等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拍下这张照片时,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一幕情景:长得秀丽端庄的仓同学,紧张的在讲台上读报纸。虽然,没有抑扬顿挫,我还是暗自窃喜。因为我俩是一个学习小组的。她能登上讲台读报,我还是小有点成就感的。</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仓同学各门学习成绩都拔尖,特别数学更是妥妥的学霸。只是家里被“冲击”,自卑所致,看似目中无人,其实内心很脆弱。她需要来自同学们的温暖。</p><p class="ql-block">仓同学的处境,我感同身受。我家所属部队单位,“运动”没有大专院校“折腾的厉害”。但也是老爸“被开批斗会、被游街”,被“抄家”,家门口贴上黑白色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我们院,比我大的员工子弟没几个。除当时有同学不打招呼的到我家门口“实地考察”外,并没有人欺负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我爸的“假党员”已被纠正,“走资派还在走”是普遍现象。而且,那几年</span>都是秦同学不离不弃的和我一起上下学。但是,那种怕被人嫌弃的心理,确是一生难忘的。</p> <p class="ql-block">总之,看到这一排排的桌椅上,都是当年的同学。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依稀可见:有似“”教授般的学者”;有总是一脸天真的“傻白甜”;有永远着迷于课桌里小说的自学者;还有一和女生说话就脸红的大男孩……。</p> <p class="ql-block">当时有一项工作是“家访”。我去的有:家住玲珑巷的;有二机部院的;有四季青公社的,还有……。那是我除小学去过同学家做作业外,接触到了一些同学的家。通过这种“调查研究”,了解同学们的家庭环境和课外学习时间,对老师“有的放矢”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受到多数同学的欢迎。当然,也有“撅嘴”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入校不久,老师交给了我们一个送信的任务。是把学校《关于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信,送到仍滞留在家的部分学长的家里。</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送信小组有陈铁鈴、刘敬和刘冬梅。</p><p class="ql-block">一共送了多少家,不记得了。但一直没忘的是,每天下学后,先在食堂大馒头夹辣萝卜条咸菜或是窝头夹臭豆腐,塞进肚子后,就立刻骑上自行车,上路了。</p><p class="ql-block">已是深冬,天黑的很早。我们冒着小刀割脸的寒风,骑在黑布隆冬的路上。由于动员的对象都是不愿意走的学哥学姐。可想而知,我们的待遇。没有人让我们进门坐一会儿歇歇脚、喝口热水。有时候,在部队大院门口等着来人取信,时间长了,我们就一边跺脚增暖,一边听着冬梅唱歌。一曲曲高亢响亮的歌声,就让我们浑身热乎乎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下午没课。我们去的是东边,好像比东四环(现在的)还远,骑得好累。</p><p class="ql-block">回来时,我们都急着早点回去,骑得飞快。</p><p class="ql-block">路过天安门时,看了一眼天安门城楼。再往前看,不好:眼看着就要撞到一个小伙子了,他没闪,我也没法让了。真的是,自行车轱辘从他的脚面压过去了!他惊吓的大叫,你会骑车吗!我随风大喊,我本来就不会骑车!现在回想当时的自己,理亏。可是,我真是刚学的骑车,还不会“捏闸”。</p><p class="ql-block">完成送信任务后,我基本上学会了骑自行车。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认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光荣的。记得,我在高年级同学贴出的关于响应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告同学书上,也签上了名字。</p> <p class="ql-block">这漂亮宽阔的操场,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p> <p class="ql-block">记得,这操场的东面是原来的学校老师宿舍院。</p><p class="ql-block">每次,召开的班干部会,都是在胡老师家里。</p><p class="ql-block">一进院门,都是扑棱棱且嘎嘎叫的好几只大母鸡在“”欢迎”我们。只有音乐王大用老师的手风琴拉起来,“懂音乐”的鸡,才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胡老师开班干部会,每次都很认真的让大家分析情况,分别给我们布置工作。一间不大的房子,被我们六个人挤满。可怜的林佟林倩,只能在院子里,支一张桌子做作业。</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每周一次的全连走步比赛,着实有刺激性。胡老师教育大家要有集体荣誉感,要争第一。一头短发的刘淑娟排长飒爽英姿,口令洪亮的“一、二、三、四”,带领全排同学正步走得精神抖擞。特别是那几个高大帅气的男生,为我们加分添彩。</p> <p class="ql-block">记忆深刻的是,操场几乎一半的地方建造了个烧砖窑。团市委挂职锻炼的王虎校长被劳动改造。每天,他身穿旧棉袄,腰上系了根绳子,在冒着丝丝热气的砖窑上忙来忙去。</p><p class="ql-block">而我们的体育课内容,变成了托砖坯。男生是拖双盒子的,我们没有劲的女生只能“扣”一个砖坯。这活儿的关键是,没有劲就和不好泥,摔不结实,扣出来的砖就缺四个角。就是个废品。</p><p class="ql-block">大太阳底下,同学们挥洒汗水,都想多拖出几块合格的砖。谈何容易呀!我们学农的辛苦,挑猪粪磨肿了肩膀,去北京橡胶厂学工劳动上夜班、睡地上的草垫子……都没有拖砖坯辛苦。</p> <p class="ql-block">这操场记录着,我们第一次向老师提出,也要和男生一样的踢足球。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觉很爽的。</p><p class="ql-block">这操场还记录着,每次毛主席发表最新指示后,我们都要赶回学校,参加游行庆祝,或是在附近或是去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总之,这可以丈量的操场,承载了这么多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站在写着欢迎回家的牌子后面,我们笑得很开心。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里始终是我们熟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回忆起这么多的往事。可大多不是学文化的事。这大概就是我们那一届学生的悲哀。我们大多数同学,只能在参加工作以后,补习初中、高中的文化课。自学或在职学习更高级的文化知识。但是,我们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p> <p class="ql-block">我们排的同学中,有工人技师,医务工作者,大学教授,国防军事工作者,还有国企管理和民企经营者。</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中学生活,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但是,我们又都带有那个时代学生的特点。就是为人正直,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我们许多同学都是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骨干。更不乏先进工作者、劳模等。</p><p class="ql-block">我们为在首师大附中的这段经历感慨,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晚上,收到了同学发来校友们在庆典大会上高唱校歌的视频(我们当时还没赶到)。那旋律优美、词语催人奋进,还是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成德达才,社会中坚。……舍我青年,大任更谁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