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与少年 (下)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唱着歌儿去干活,</p><p class="ql-block">歌声飞出心窝窝。</p><p class="ql-block">太阳出来啰儿啰,</p><p class="ql-block">老年村民唱这歌。</p><p class="ql-block">农业纲要四十条,</p><p class="ql-block">中年村民唱这歌。</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哟派人来,</p><p class="ql-block">青年男女唱这歌。</p><p class="ql-block">我教歌来大家唱,</p><p class="ql-block">我的心呀好快活!</p><p class="ql-block"><br></p> 盖石沟山间民居 今日盖石沟水库 <p class="ql-block">  我教盖石沟村民唱歌的触媒是盖石大队组织的一次文艺晚会。</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夏天,盖石沟组织全体基干民兵和我们第一批知青23人开联欢会。下午开会,晚上演出。大队叫我当民兵连的文书。尽管民兵连的活动很少,一年里只有一两回,我还是很高兴。这是信任。这份信任使我一辈子热爱农村热爱农民。</p> <p class="ql-block">  晚会在三队的石院子进行,那里居中一些。在新的大队部建好之前,大队的许多活动都在那里举办。石院子得名于青石板铺砌的一个大院坝。院坝的北面是公办小学的一排长房子。院坝和小学之间有个台子,可作舞台用。院坝的两侧是民居。院坝的前面敞开,挨着一道坎子,坎子的下面是水渠,然后是分布着第一、第二和第三生产队的大坝子。原来,盖石沟这条小河流到这里就不存在了,但是它的水没有消失。水被引入坝子两侧的渠道,一直向天边流去。</p><p class="ql-block"> 在十几个文艺节目中,知青的演出显然技高一筹。以刘G珍为首的由八名知青跳的舞《毛主席光辉照西藏》赢得了阵阵掌声。在全体知青中,只有我来自县城,其余的都是当地的初中毕业生。我似乎 “牌子” 好那么一点儿,于是大家一再鼓掌,要我来个节目。我随即登台,唱歌一首。我唱的是《五指山歌》,受到了欢迎,得到了鼓掌。村民的唱歌欲求,令我震惊。刘G珍,有理想,有追求,略胖的脸上,眼睛还是很大,目光灼人。跳舞的过程中她不时看我一眼,她那左右微颤的头表现出自信和自豪。晚会后,她问我:舞蹈跳得怎样?我坦率地告诉她:舞姿优美,舞蹈语言与主题不吻合。大家鼓掌,外行看热闹罢了。她的脸,霎地红了。我又问:这舞蹈,谁教的?她说,黄汉寿老师教的。她们采用的舞姿,就是黄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软体舞。黄老师,中等身材,人很精干。他是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解放前毕业于某学校的体育专修科。黄汉寿老师擅长舞蹈,尤擅踢踏舞。下乡劳动两年后,刘G珍经由招工进了县外贸局,先是站柜台,后来管理仓库,再后来当了干部。</p><p class="ql-block"> 从1968年末到1973年末,我在盖石沟当知青五年,其间文艺晚会只有这一次。原因是,盖石沟地广人稀,知青们居住分散。大队干部担心知青们在返回住地途中出事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川第一中学校</p><p class="ql-block">简称南一中,占地138亩,位于南平镇,始建于1918年,南川规模第二大的中学。现有67个教学班,学生43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 南川一中的校园 南川一中的操场 <p class="ql-block">  之后,生产队请我教大家唱歌,我愉快地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在我教大家唱歌之前,盖石四队的歌唱状况是这样的。一,五十岁以上的村民唱的歌,大致是薅草锣鼓的余绪,歌词中涉性的语词太多,令人脸红,年轻人不愿意唱那样的歌。二,以生产队会计胡志祥为首的中年人,喜欢唱《合作化的农村一片新面貌》。那首歌是他们上小学的时候学的,内容是歌唱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三,青年人喜欢唱歌,他们的问题在于唱名与音阶不吻合。他们的调子大体正确,听起来却相当滑稽。</p> <p class="ql-block">  生产队大致半个月开一次会。内容不外乎干部讲讲国内外形势,布置劳动生产,然后大家讨论队里的大小事情。要是开会前唱唱歌,那该多么好啊,那就像个单位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愿望。尤其是队里的三四十个年轻人,唱歌的愿望强烈。</p> <p class="ql-block">  当时流行样板戏,我最先教的也是样板戏《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的选段。可是,大家不喜欢。我教唱的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京剧的唱段虽然也属于歌唱的大范畴,但是戏曲毕竟不等于歌曲。我问:大家喜欢唱什么歌?青年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要唱学校教的那种歌。我顿时明白了。这好办,从《占地新歌》中选歌来教唱,大家保准喜欢。</p> <p class="ql-block">  《战地新歌》,我见过三集,其中好作品不少。第一和第二两集里好歌较多,其中的许多歌,人们至今还在传唱。我教了几首,大家很快就学会了。之后,我又教大家唱了一支有相当难度的歌《毛主席哟派人来》。这是一首男女声二重唱。我把队里的青年分成男女两队,练唱这首歌。不久,大家就学会了,还唱得不错。每次队里开会之前,青年们多半唱这支歌,其他人也跟着唱。从此,在盖石沟的田间地头,在盖石沟的山坡上,甚至山顶上,都不时有人唱歌。村民的歌声具有原生态的美。他们在我教歌后唱的那些歌,确实是从心窝窝里飞出来的好歌。</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秋,在收割稻谷之前,生产队里通了电,为每户安装了一个15W的电灯。这个要收钱,不少农户嫌贵,不使用。与此同时,还安装了广播系统。这个不收钱,家家户户都用,相关费用由生产队出。每家有一个纸质的正方形小喇叭。小喇叭不挂在屋梁上,而是用电线垂吊着。村民有事时,可以对着它说话,与队长对讲。南平公社广播站,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其中有教唱歌节目。我在生产队里教歌的任务自然结束。</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末,我考上中专,离开了盖石沟。而今,五十年过去了,那一段教村民唱歌的经历还驻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  坚持知行合一,增长实际才干,我认为这是一种荣光。</p><p class="ql-block"><br></p> 毛主席哟派人来 知青时代的样子 <p class="ql-block">茂盛的小叶桉——我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