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编者按:转载焦作日报记者李晓军的采访录《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让我们联手落实好《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为传统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贡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沛林太极拳历史考据工作之一瞥</b></p>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扎实的科学方法,梳理太极拳传承历史,挖掘相关证据,是一项艰苦而烦琐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赓续这一人类非遗、巩固焦作市太极拳发源地的地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非遗传承人、高级太极拳师陈沛林,从公安战线领导岗位退休后,充分发挥其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刑侦专家的职业特长,通过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调查研究,在太极拳非遗传承的深度挖掘、实物考证、系统整理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果。近日,由他带队考证刘毓楠撰《河朔书院移建魁星阁记》碑及相关文史资料,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考察珍贵石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寻踪太极拳“最早见证人”</b></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5日,武陟一中学校园里,一座仿古亭下,几名太极拳研究专家围着一通青石古碑,辨认字迹,拍照留档,进行细致考察。 </p><p class="ql-block"> 这通名为“河朔书院移建魁星阁记”的古石碑,高141厘米,宽 50 厘米,厚 19 厘米,系光绪三年(1877 年)所立。其所在位置,为清代河朔书院旧址。1997年,武陟一中为庆祝建校一百六十周年,重立该碑,并建亭保护。 </p><p class="ql-block"> 为何要考察这通石碑? </p><p class="ql-block"> “河朔书院是距今可考的 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发展史的‘最早见证人’之一。作为传承发扬太极拳的历史文化名人,目前已知的刘毓楠所撰文并书丹的碑刻只有这一通,有重要研究价值。”陈沛林说。 </p> <p class="ql-block"> 当日,陈沛林与河南理工大太极拳学院教授刘亚杰、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保民、焦作市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发展研究会法人代表会长陈旭斌等一行八人共同考察了此石碑。 </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刘毓楠为晚清官员,曾任礼部郎中、江南道御史等职,于光绪初年(1875年)出任河朔书院山长。他与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师交往甚密,十分推崇陈式太极拳,曾撰写英义公陈仲甡的传记,参与核定确认陈仲甡的谥号“英义公”,并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撰写序、赞及跋。</p> <p class="ql-block"> 由于刘毓楠对太极拳的推崇,河朔书院引入太极拳名家为师,让太极拳走出陈家沟为更多的文化人士所熟悉。其中,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陈鑫(1849—1929),曾任教于河朔书院。这所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书院,由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三府官民踊跃捐助所建、民国时期为省立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重建武陟中学,为国家培养大量德才兼备、文武双修的人才。 </p><p class="ql-block"> 时隔百年后,陈沛林踏着先人的足迹,走进河朔书院旧址考察,虽然眼前场景早已物是人非,但从这通仅存石碑上的蛛丝马迹中,他读出了文化的传承。 陈沛林说,作为刘毓楠本人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思想的重要物证,该石碑的碑文句意畅达,书法行云流水,彰显刘毓楠的文学、书法素养之高。 </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研究该碑的意义有二:首先,该碑记载了历代先贤达人对于教育的深刻认识和鼎力支持,是研究武陟历史、河朔书院历史以及焦作教育史、河南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其次,刘毓楠及其所书碑刻对于研究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史,研究“英义公”陈仲甡以及陈鑫著《太极拳图画讲义》等有关著作、佐证太极拳史实,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历史文物价值。 </p><p class="ql-block"> 以河朔书院旧址为中心,相关考察工作仍在继续。 </p><p class="ql-block"> 今年年初以来,陈沛林带领太极拳研究陈鑫课题组(焦作市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发展研究会)张保民、崔巍、刘亚杰等人,已先后三次赶赴河朔书院所在地——沁河北岸、武陟县城东南角的木城办事处(原名木栾店)一带,追寻陈鑫先辈生活和教学轨迹,为挖掘太极拳历史默默付出自己的努力。“当时这里地处沁河和黄河交汇处,是水陆交通要道,经济和文化繁荣。陈鑫在此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是目前可考的最早 的太极拳著作,在武术界影响深远!”陈沛林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氏太极拳图说》图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梳理历史档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进一步佐证陈家沟太极传承发展的证据链</b></p> <p class="ql-block"> 作为已退休的刑侦专家,在故纸堆里找证据,是陈沛林的强项。 </p><p class="ql-block"> 陈沛林翻开泛黄的古文档,研究刘毓楠光绪34年(1908年)为《太极拳图画讲义》所撰写的“一序、两赞、一跋”,无不表达他对讲义作者——太极拳名师陈鑫的敬仰之情。其中,在“跋”,刘毓楠写道:“先生拳法,其妙无比,哲嗣品三,图画讲义,专心学习,真正美艺。天授中国,强兵之计。是在我之自励耳。清大梁进士、主事安徽御史按察司,大梁、河朔两书院山长楠卿刘毓楠敬赞并跋。”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毓楠撰文(陈鑫、字“品三”)</p> <p class="ql-block"> 陈沛林说,字里行间,反映了当时的有识之士,对习练太极拳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在强兵、强国中的重要意义。 </p><p class="ql-block"> 刘毓楠只是推崇太极拳的晚清至民国的官员之一。从故纸堆里,陈沛林找到很多类似的“证据”: 爱国实业家,曾任晚清翰林院编修、京师豫学堂监督以及民国河南省民政长、广西省政务厅长等职的杜严(1875— 1938),于1929年为《太极拳图画讲义》作序。</p><p class="ql-block"> 河南近代教育之父、曾任河南教育总会会长、河南教育司司长的李时灿(1866—1943),曾为《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出版定名,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作序。其主编的《中州文献辑志》中录入《陈仲甡传》。陈仲甡(1809—1871)年,为陈鑫父亲,陈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对经史文章、武术韬略颇有研究,因战功卓著被清咸丰皇帝钦封为“武节将军”。 </p><p class="ql-block"> 晚清著名理学家、曾任户部尚书、任教于河朔书院的李棠阶(1798—1865),在其《李文清公日记》中记载了陈仲甡战事;青年时曾就读于河朔书院,晚清爱国官吏王兰广所著《王香圃先生文集》中的也记载了陈仲甡事迹…… 陈沛林仅收集、整理出的有关陈鑫与其父亲陈仲甡传承太极拳的历史资料就有很多。 </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持续挖掘太极拳历史文化遗存,为传承好这一人类非遗做出自己的贡献!”陈沛林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