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社稷坛(中山公园)(1990一2021年观光游)

彭世广

中山公园,是北京城内最早的公园。<h3> 中山公园南门</h3></br>到北京来的游人,会被故宫长城所吸引,殊不知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来头可不小。 中山公园西门<h3>从南面入园,即见一座汉白玉石碑坊,三间四柱,蓝色琉璃瓦为顶,碑坊正中“保卫和平”四个字,是郭沫若题写。这就是著名的“保卫和平牌坊”,原名“克林德碑坊”,曾是中华民族受屈辱的见证物。</h3></br><h3> 保卫和平牌坊</h3></br>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德国公使克林德遇清军神机营巡街盘查,从轿内向神机营士兵开枪,结果被击毙。德国政府要求清政府道歉并且在克林德被杀的地方建一座纪念碑,这一要求还写入了《辛丑条约》。软弱的清政府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才将碑坊移建到中央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1952年为纪念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召开,更名为“保卫和平坊”。 保卫和平牌坊走过牌坊,是中山先生站立铜像,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 孙中山先生铜像辽代这里曾是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东面长廊园内有成片的古柏,大多是明初修建社稷坛时种植的。采用坛庙园林的种植手法,古柏围绕坛墙四周,规则排列,行距统一。其中一棵辽代兴国寺的遗物“辽柏”,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 古柏<h3>这株独具特色的古树称之“槐柏合抱”,是由侧柏和国槐合二为一形成。柏树树龄500多年,槐树扎根于古柏树干的裂缝中,也生活了200多年。</h3></br><h3>绕这株“槐柏合抱”一周,分辨不清枝叶哪里是槐的哪里是柏的,日积月累中,槐树枝干似乎更加茁壮些,柏树的树干显得苍劲峭拔。</h3></br> 槐柏合抱<h3>有亭曰“习礼亭”,寻找过去。</h3></br><h3>六角形单檐攒尖顶,黄琉璃瓦顶,建在两层台基上。看似普通,实则有故事。</h3></br><h3>此亭与北京城同龄,也建于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1915年移到中央公园。</h3></br> 习礼亭<h3>发现红墙黄琉璃瓦的门洞内,透出金色的光芒,人群朝那里去。</h3></br><h3>那里就是社稷坛了。<br></br></h3></br> 社稷坛南门门口一对石狮子挂着牌子,亮明身份。 宋代石狮毫不含糊,来自宋朝。 宋代石狮石狮子是1918年河北大明镇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捐献的。文革中,被公园职工就地挖坑掩埋,才幸免被毁。 宋代石狮穿过社稷坛洞门,就别有洞天。 社稷坛南门遍寻北平之秋,没想到好大一片银杏林在这里。<br></br> 社稷坛内黄叶铺地两侧伫立着十八株银杏树,风扬漫天,落地如毯,金色世界,绚烂之极。 社稷坛内银杏叶铺地银杏大道的后面就是社稷坛祭坛。 祭坛壝垣南棂星门<h3>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例行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两朝历代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h3></br> 祭坛<h3>社稷坛祭坛<strong>,</strong>是正方形三层高台,由汉白玉石砌成,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h3></br> 五色坛土祭坛北面就是拜殿,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北京古建筑》记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1925年3月19日上午11时,李大钊、林祖涵、吴玉章、于树德、鲍罗廷等为孙中山举柩执拂,由协和医院移到中央公园,安置在拜殿正中。23日开始由北京市全体国民党员致祭。24日起举行公祭。李大钊先生题一副214个字的长挽联,上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下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以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4月2日大殡,上午11时启灵,将孙中山遗体由中央公园移往西山碧云寺。期间,豫军总司令樊钟秀送一花圈,书“国父”,成为首称孙中山国父第一人。1928年此殿更名为中山堂。 北棂星门和中山堂拜殿后,还有一重大殿,正中悬挂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厅”牌子。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堂由北京市政协管理,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h3><br></br> 戟门</h3></br>社稷坛四面辟门,其正门为坛北门。在祭坛西南角,还有神厨和神库等建筑,用于放置祭器、神龛、厨具等陈设物品。穿过社稷坛北门,来到中山公园的最北端。<h3> 社稷坛北门</h3></br>看见一座西式圆形石亭,叫格言亭。亭内八根石柱,上面原来刻有古代名人的格言。修建此亭,即是增添景观,亦可规戒世人。如今,这些石柱子上的格言早就消失了,据说文革初期就磨掉了。我仔细查看这些柱子用手去摸,是一点也辨别不出来曾经有过字的样子。 格言亭<h3>公园北侧是紫禁城的守护者筒子河,河水清澈,缓缓地流淌着,构成天然屏障。<br></br></h3></br> 筒子河<h3>从公园东门往外看,穿过去那几道宫墙,就到达劳动公园,那里有“左祖右社”之太庙。</h3></br><h3>《周礼·考工记》记述了一套营建国都的规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如今保留下来,能够再现完整形制的,就是紫禁城及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劳动公园内的“太庙”。</h3></br> 中山公园东门中山公园,是北京最重要的公园之一,它可不是一座纯粹的古典园林。1912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朱启钤,开始对北京城展开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对现代北京城市格局影响深远。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工程,那就是将紫禁城西南侧的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并引水叠山、构筑亭榭、培育花卉,向社会开放。1915年完成了唐花坞、大木桥、松柏交翠亭、投壶亭、碧纱舫、来今雨轩、春明馆、绘影楼、扇面亭、国华台、大鸟笼、格言亭等多座建筑的建设,奠定了公园的整体格局。 社稷坛西门1919年,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中山公园成为学会集会的重要场所之一。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办公场所设于紫禁城端门外西朝房,属中山公园的管理范围。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中山公园董事坚守气节不与日伪合作。“斯园也,乃古之国社。……是斯园为我先民奕世精神所寄托,亦已伟矣、重矣,固非以园林视之,徒侈耳目之游观己也。”其言铿锵,将此园比作中华文化精神的象征,既伟且重,虽山河沦陷,园亭失色,但精神不灭。<h3> 中山音乐堂</h3></br><h3>公园里园林建筑,亭子、水榭、花房、过厅和游廊,繁简相宜,赏心悦目。</h3></br><h3> 亭榭</h3></br><h3>松柏交翠亭,重檐六方亭,瓦顶共用了4491件琉璃瓦,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山上遍植油松,山石系日本专家堆造,构思、手法和布局别具特色。</h3></br> 松柏交翠亭投壶亭,采用勾连搭形式,中间3间,两侧各1间,平面呈“十字”形,明间前后有出入口。为文人雅士做投壶游戏的场所,故名投壶亭。 投壶亭唐花坞是公园内常年展览花卉的地方。红柱红门窗,孔雀绿琉璃瓦檐,平面为燕翅形,中间为重檐八方亭盝顶。“唐”与“煻”通,“煻”是用火烘焙的意思。“唐花”,即是在暖房里培育的花,亦叫“堂花”。有诗云:“最是唐花偏烂漫,却烘地窖借春开”。<h3> 唐花坞</h3></br>需购5元门票方得进入。好奇心驱使我购票而入,门内中央有一涵水石,一座桥状廊子,左右两侧是花房。<h3> 唐花坞内</h3></br>正在菊展。<strong> </strong><h3>唐花坞内菊展</h3></br><h3>这个独特的亭子是兰亭八柱碑亭,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h3></br> 兰亭八柱碑亭正中石碑,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1917年购买运来,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文革中,公园管理处用三合板木罩护住碑体,木罩外涂漆做成毛主席语录牌才得以保存。 兰亭八柱碑<h3>石碑正面刻《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乾隆御制诗。</h3></br> 兰亭修褉图局部八根石柱上刻着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临摹的《兰亭集序》帖。 八柱上刻字<h3>兰亭八柱碑亭与长廊相连。</h3></br> 兰亭八柱碑亭与长廊相连<h3>中山公园长廊很有特色,黑瓦卷棚过陇脊屋面,两山为悬山,梅花方柱,柱间垫枋下装吊挂楣子、花牙,饰以千余幅山水、花鸟、典故苏式彩画,柱下装木坐凳及坐凳楣子。</h3></br><h3>长廊共有271间,垂花门7座,总体建筑面积2235平方米,将公园南门、游客服务中心、来今雨轩茶社、唐花坞、兰亭碑亭、水榭等景点景区巧妙衔接,蜿蜒回转,步移景异。</h3></br> 公园西面长廊<br></br><h3>从唐花坞出来,一抬头,荷塘中,几只金红色枝条正冲着对岸的水榭,简直是惊呆。</h3></br> 水榭<br></br><h3>水榭,柱墩支架于水面之上,外廊正对着几树红透了水杉,游人沿廊凭栏,或坐或靠,意境斐然。</h3></br><h3> <h3>水杉与水榭<br></br></h3></br>没想到在中山公园,看到的不仅有宫墙银杏,意外的还有水杉惊艳。 听雨桥和水杉一景一物,让喜爱、让情绪、让意念一点点溢出。旧时文人在这里赏景、雅集、品茗、下棋、钓鱼、听乐。“垂杨过雨绿阴多,水鸟含烟蘸碧波。恰似湖桥三五里,定香亭上看风荷。”“楼观云开夕照迟,马龙车水各争驰。夜阑游女纷纷去,正是宫门月堕时。”“玲珑一朵芙蓉石,埋没千年德寿宫。青芝岫又青云片,何止移山夺化工。”这里是北平的秋天。<h3> <h3>水榭和垂柳</h3></br>四宜轩,建筑为硬山黑瓦顶,原为社稷坛时期的关帝庙,后改为临时集会之处所。 四宜轩<h3>四宜轩东侧有石一块,名“绘月”。</h3></br><strong> </strong><br></br>绘月石<h3>绘月石,石高六尺,围七尺,系圆明园遗物,石上镌刻有乾隆题写的“绘月”二字。</h3></br><strong> </strong><h3>绘月石</h3></br><h3>话说这里,中山公园是名石荟萃。</h3></br><h3>搴芝石,也系圆明园遗物,高六尺,围八尺。1914年,修缮宰牲亭时置于此处,“搴芝”二字为清乾隆帝御题。</h3></br> 宰牲亭和搴芝石<h3>南极岩石,下设青白石雕筑的须弥座,上饰云纹,高1米,长1.6米,宽1.1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而赠送的。<br></br></h3></br> 南极岩石<h3>当然在北京园林名石中排前位的,是这个青云片。</h3></br><h3>青云片,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身姿秀美,空穴明晰,结构奇巧,玲珑剔透,似烟云缭绕,意境高远。</h3></br> 青云片乾隆给我们留下两块石头,一块叫青芝岫,现在颐和园;一块叫青云片,就在中山公园。明万历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米芾的后代,喜欢画石,也喜欢到处寻找奇石。“青云片”和“青芝岫”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多年后,二石被发现,“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运到了圆明园时赏斋。<br></br>乾隆十分喜爱,亲自为“青云片”题写名字并做御诗八首。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3mMmQ-1SCHz4n-kWt0cp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2012年</p> <p class="ql-block">2021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