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路的窑群遗址

周旭莅

<p class="ql-block">  伴着微微河风,漫步千年古运河畔,去大窑路看看关于古砖窑遗址的历史和现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穿过南长街,翻过清名桥,再上伯渎桥,这河流三叉交汇的地方,称之为伯渎港。先民留下了关于泰伯奔吴后修筑的第一个水利工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坐落在一座古砖窑的遗址之上。从烧窑的柴火、砖坯的制作工具,直到制砖和烧砖,让人看的明明白白。那些窑主、窑工,还有砖块的买卖人,个个栩栩如生。最精彩的是那些陈列的一块一块的、乌黑发亮的、敲上去声音清脆的城砖、方砖和青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无锡大窑路烧砖的历史是从明朝初年开始,到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良好的技术,优越的交通条件,使得这里成为砖坯商贾云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七十多岁的老人,还看见过弯弯的扁担,挑着沉重的砖坯艰难的走在船边上,那都是他们的上一代人,现在应该有八九十岁了,是最后的一代窑工。盛时,此处的窑工就多达数千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五十年代起,数百座砖窑,就渐渐地熄灭了,只留下一座座砖窑的遗址了呢?除了他们分析的离城市近、没有政府的扶持、名声不响等原因之外,恐怕依靠买进砖坯,或者仅仅是替别人烧制,从中赚个“加工费”,这种“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是今天仅留下窑群遗址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中窑”的里面,可以看见窑壁上布满裂纹,似乎随时有坍塌的危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些窑已经坍塌,有些正在坍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看到政府正在想方设法保护遗址。这个砖窑正是政府部门在积极维护利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屈指可数的看上去有些年代的房子,现在也是斑驳脱落,人们正在等待何时能够拆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场景,还是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忆,告诉人们,这儿曾经辉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O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