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杭州战友欢聚纪行 钟长鸣

慢慢长大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个人,一个从济南坐高铁而至,一个从北京乘飞机而来,一个从南昌驱车五百公里,一路北上,最后在杭州东站附近的悦郡城汇合。</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个人,是1971 年山东高密兵李世欣,1973年江西宁冈兵刘立云和南昌兵戴志刚。这是2024年10月26日,层林尽染,细雨霏霏,一个江南典型的日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读过的地理教科书就是这样赞美苏州和杭州的。 汇聚在古往今来被誉为“天堂”的杭州,我们只为圆一个在心里缭绕了50年的梦:共同追忆在江西省军区原独立团七五炮连的戎马岁月和青春年华。50年啊!50年潮起潮落,50年日月轮转;当50年——整整半个世纪成为过去,天变了,地变了,人变了,我们居住的城市和乡村已经变得日新月异,再也认不出从前的模样了。但兵心如铁,50年梦里挑灯看剑,我们唯有对生命中那段当兵的岁月耿耿于怀,从来没有淡忘,也不敢淡忘。因为我们彼此爱惜,彼此思念,彼此有永远说不完的朝朝暮暮,大家就像珍惜瑰宝那样把它深深地珍藏在记忆之中。千里奔赴而来,我们只为互相看一眼,互相道一句山高水长,各自珍重。</p> <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我们出发,飘满雨珠的车窗外,高楼大厦依稀闪过,立交桥依稀闪过,绕城公路和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依稀闪过。渐渐的,我们的视野里出现了田野,出现了山庄,出现了白墙绿瓦,小桥流水,出现了水墨般浓淡相宜的青山和溪流。穿过一个富庶的小镇,在穿村而过的公路边,隐隐看见站着五个人。他们伫立在雨中,翘首以盼。走近了看,个个精神矍铄,目光明亮,历经沧桑的脸膛黑里透红,坦荡而又坚毅。但他们的头顶如我们的头顶,十月飞雪,已是白发苍苍。认出来了!我们一眼就认出来了,他们是五个浙江杭州富阳区70年老兵、我们的老战友朱金根、施培来、杨安国、余善根、骆永康。想死你们了,你们都好吗?我们知道,他们在心里也在说着同样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  朱金根老班长车前带路,直接把车开进他家宽敞平坦的院内。老战友相见,情不自禁,握手、拥抱、拍肩拉背,直呼其名,人人眼角闪着泪花。站在院中,我们仔细观看金根老班长的这个殷实之家。足有上百平米的院落整洁,宽敞,北边植花木,摆放一溜盆景,南侧是一幢有着红瓦白墙落地玻璃窗的三层楼房,面积足足有四五百平米。院子的西头,环绕一条从山的小溪,水声如歌,一年到头川流不息。东面直线视野不到两百米,是一座海拔超过四百多米、三峰耸立的山峦,清新秀美。此时雨雾濛濛,半腰系着一道白濛濛的云雾,并且云雾在动,在缓缓飘动,如梦如幻,置身其中恍若置身仙境。这不是一幅顶天悬挂的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吗?金根班长看见我们凝神驻足,仔细观察他苦心经营的这个家,面带羞愧地说:“你们别见笑,这所房子是2000年盖的,如今老了,陈旧了,跟不上形势,我计划在两年之内重新翻盖。″ 就这一句话,我们断定这位老战友、老班长底气十足,财大气粗!上台阶进入一楼,有会客厅、餐厅、厨房、两间储藏室,一看布局就是村里的大户(光顾得叙友情,饮喜酒,竟忘记了上二三楼参观)。在客厅落座,彼此捉对叙谈,饮茶,我们拿出远道带来的八幅书法作品,作为赠送给老战友的礼物,聊表心意。这几幅作品若论书法艺术,稀松平常,但你只要知道,它们是二十年前纪念建军八十周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悉数出自曾经穿越枪林弹雨的老红军和老八路之手,就会肃然起敬,懂得它们有多么珍贵,多么的意义非凡。因为以自己的辉煌经历留下这些墨迹的老前辈、老英雄,几乎都不在人世了。这些古朴、苍劲、酣畅淋漓的作品,已经成了世上的孤品和绝唱。老战友们听说墨宝的来历,异常高兴,一个个欣然领受。我们三人来杭州相会之前,悄悄打了个“小算盘”,富阳的老战友都是退伍还乡,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千万不能给他们添麻烦,中午聚会的这顿饭必须由我们付费宴请他们。谁知,当我们婉转地把这层意思告诉朱金根老班长时,他明知故问地重复了一遍,然后用当年训练新兵的口气大声说:“你们三个小新兵,敢犯上作乱不成?按我们这里的习俗,最亲密的朋友来了,最高贵的接待就是家宴!”接着他看看表,大手一挥,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道:"走,入席开喝!”</p> <p class="ql-block">  走进厅堂,我们惊呆了。刚才我们进门时,可以坐下十数人的大圆桌上还是空空的,转眼之间,像变戏法似,已经满满当当地摆上了20多道菜,鸡鱼鸭肉,炸炒蒸炖,当地的土特产竹笋地瓜粉条,还有虾蟹狗肉小河鱼,每道菜各有千秋,色香味俱佳,最大的特色是纯农家,纯天然,无污染,无添加剂,无地沟油。如此隆重和丰盛,别说已经成为新一线城市的杭州市里大酒店,就是北京上海的大饭店,想要吃到这么一桌货真价实的美味,管你有多少钱也只能是白日做梦了。</p><p class="ql-block"> 金根班长安排世欣坐主席位置,立云和志刚坐在他的右边。我们不懂当地风俗,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席间,我们拿出一瓶带来的陈年正宗老茅台,斟在透明的酒杯里,一一敬谢当年我们踏进军营时,教我们第一次佩戴领章帽徽,帮我们扣好第一枚纽扣,教我们走出军人第一步,敬好第一个军礼的老兵和老班长们!酒酣话多,情深意长,奔七奔八的老战友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尽情倾吐心里的感慨和思念。李世欣首先代表杭州行三人敬富阳所有在座的老班长和老兵。世欣是江西省军区乃至福州军区的著名业余作家,为团队新闻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他培养立云和志刚从事文学创作,曾在部队传为佳话。当年在七五炮连是"钟长鸣"报道组组长,立云、志刚两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写的第一篇黑版报稿,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稿件,都是世欣把关、润色发出的,因而如果单从这一点上讲,立云、志刚,也算是世欣当年带出的兵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立云到济南军区约稿,军区政治部宴请他,立云非请世欣参加不可,当着一桌子的大校上校军官,立云介绍说:世欣是我写作上的启蒙老师,然后硬是把世欣推上主宾坐上。他为开国将军、老红军叶长庚撰写的革命回忆录“从脚夫到将军》,进入了国家优秀传记文学行列。1976年6月,世欣在连队文书任上提干当排长,9月即调江西省军区后勤部政治处当干事,后到省军区乐化仓库任教导员。1985年转业后曾在济南市园林局、济南市政府办公厅、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任正县职13年,直至退休,成为一名泉水专家。他对富阳老班长和老兵们对新战士的关爱和提携,表示衷心感激。他说,这种言传身教,铭心刻骨,没齿难忘;接着世欣讲述了连队驻扎在高安、梅岭和南昌市文教路时的一个个故事,让大家沉浸在当年新老兵水乳交融的脉脉温情之中。刘立云是从七五炮连走出去的当代军旅诗领军人物,曾经荣获国家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闻一多诗歌奖,出版过20多部作品,曾任早在连队当兵时就无限向往的《解放军文艺》编辑部主任和主编,《诗刊》特邀主编助理;他创作的诗歌在军旅诗发展史上都有一定地位。他举杯郑重感谢当新兵时像父兄般关照他的老班长施培来。他说,是施班长手把手教练、指挥他打出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七五炮实弹射击,对此他念念不忘,常忆常新。戴志刚是七五炮连从不张扬的“官二代”,其父是南下干部,全国著名的党史研究专家,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戴志刚少年成名,以乒乓球专长特招入伍。在连队他勤于思考,忠厚善良,谦逊好学,受到普遍称赞。从七五炮连退伍后,分配到省外贸仓库当保管员。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后担任了江西省外贸厅团委书记、人事、发展处副处长。他敬谢各位老班长、老战友对他的热忱帮助和培养!</p> <p class="ql-block">  朱金根老班长身上有"三气",即:霸气、大气、义气。干任何工作都敢为人先,争强好胜,这叫霸气。为人处事,坦坦荡荡,不计较得失,不嫉妒他人,这叫大气。待人真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处事正义、公平,这叫义气。正因为有这三气,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他都享有极高的威望,一帆风顺,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金根老班长对世欣这个兵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当时世欣是班里的"卫生战士″,穿白衬衣袖子卷的老高,穿几天脏了后往下放一圈,为连队节水不洗衣服。袜子脏了脱下来放床底下,散发一屋子淡淡的味道,等几天袜干味净,再把脚上穿的那双换下来。这次在金根老班长家宴酒桌上,老班长拉着世欣的胳膊,把衬衣袖子往上翻了翻,又靠近鼻子闻了闻,翘起大拇指赞道:"比当兵时有进步!″酒醉耳酣之际,世欣与金根老班长回忆起在高安五七干校时,在放牛班一块放牛的情景,他们同住一间草棚,同吃从连队挑来的饭菜,一起打扫牛栏,赶着牛群上山放牧。有趣的是,在朱班长带领下,他学会了把牛群赶进山溏里把水搅浑“沧鱼”,在小水库石坝缝里摸鲶鱼;冬天下雪后,在草垛边上扫出一块空地,支起一扇门板逮山雀。至今想起那美美的“鸟餐”,仍回味无穷。后来,他把这一趣事写成散文《放牛班纪事》,荣获2016年全国八一建军节征文一等奖!酒桌上,大家还在侃侃而谈,朱班长悄悄拉着世欣离席,说,我带你去看看我的酒窖。乖乖,真让人大开眼界,一律黑色能装30斤酒的大酒坛有四、五十个,全是家酿并泡着名贵药材,排了三大溜。再看藏酒间,同样琳瑯满目。他说,世欣,朋友都知道我爱酒,来客都以酒作为礼物相送,茅台、五粮液是我的最爱。不过,今天老战友相聚,都快七老八十了,咱量力而行,不劝酒,不酗酒,就喝你们带来的那瓶情谊茅台!老班长掏心掏肺的这番话,让世欣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当过兵的人都懂得,此生不管你做了多大的事业,当了多大的官,哪怕你当号令三军的将军,最难忘最应该感恩的,仍然是老班长,所以有一首歌唱老班长的歌,一开始就唱道:“我的老班长,你过的怎么样?……”杭州富阳这一批1970年兵在七五炮连,差不多都是在班长任上离队的,朱金根担任过二班、四班、炊事班长,施培来是一排一班王牌班长,余善根是老炊事班长,杨安国担任过接兵班长和二排班长。更有甚者,朱金根、杨安国、施培来,每个人都是连队的优秀班长、提干“苗子”。遗憾的是,杨安国在准备提干期间,不巧眼晴受公伤,失去了难得的机会。朱金根各方面堪称连队标兵,可惜连队在1976年之前干部满编,等到机会到来时,他却因为学历不高和超龄而与提干失之交臂。施培来班长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只爱默默付出,与世无争,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凭心而论,七五炮连的一代代班长,在连长陈先仁、指导员郭杮山的悉心带领下,无论军事技术,管理能力,还是个人品质素质,都非常优秀,非常具有进取心,与野战部队的班长相比,毫不逊色;假如有足够多的提干名额,足够多发挥他们专长的机会,说不定也能走出一两位将军来。</p><p class="ql-block"> 当然,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朱金根班长退伍回乡后,发扬部队传统,在地方的经济建设中大展宏图,曾担任拥有4000多人的杭州富阳区大源镇蒋家村村委会主任八年之久,为家乡建设,富民强村,做出了卓越功献,同时以其踏实肯干,诚信为民,连续两届担任富阳县(市、区)人大代表。杨安国退役后安排在商业局工作,以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获得全国信用联社优秀指导员荣誉称号。施培来刻苦学习茶叶栽培、加工技术,娴熟地掌握了茶叶的种植、栽培、釆摘、加工制做、评级泡制等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家。余善根、骆永康,勤俭持家,友善邻里,在父老乡亲中间有着良好口碑。</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到了分别时刻,尽管我们三人都已戒烟,但金根老班长依然像当年迎新送老兵那样,硬是往我们每人口袋里塞进一盒精品中华烟;又跟一直忙碌的嫂夫人,把一袋袋家庭制做的当地特产笋干、地瓜淀粉、地瓜粉条,装到我们车上,把我们当成最真挚、最亲密和最珍重的兄弟,说带回去给我们的亲人尝一尝。我们的车就要消失在山岚袅袅的远方,他们依然恋恋不舍地站在路上,向我们挥手作别,相邀来年再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在军营,</p><p class="ql-block">七五炮连结深情。</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再聚首,</p><p class="ql-block">杯酒人生杭州城。</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都年轻,</p><p class="ql-block">保国卫疆逞英雄。</p><p class="ql-block">岁月无声皓白首,</p><p class="ql-block">最是难忘战友情!</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8日谨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