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阆中纪行</p><p class="ql-block">嘉陵江畔一古城,风雨无恙久闻名。</p><p class="ql-block">青瓦粉墙连成片,雕花窗欞古韵存。</p><p class="ql-block">石板街巷人如织,旌旗匾联花样新。</p><p class="ql-block">张飞牛肉味飘香,保宁名醋宜养身。</p><p class="ql-block">桃园忠义传佳话,民风纯朴贯古今。</p><p class="ql-block">三分天下功卓著,一方百姓享公平。</p><p class="ql-block">中天塔楼放眼望,青罗环绕赛锦屏。</p><p class="ql-block">千古一城知何处?川北明珠阆中城。</p><p class="ql-block"> 拙作于戊戌新春</p> <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p><p class="ql-block"> 发布时间:2024-07-03 09:22来源:阆中市文化局</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被全国名城保护专家誉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多项殊荣。这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境内现有国、省文物保护单位31处,战国时曾为古巴国国都,历代均为郡、州、府、道治所,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100多个和大东街、上华街、学道街等历史街巷90余条,三国、春节、科举、宗教等文化和谐共融,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春节文化连年受到央视等顶级媒体关注报道,阆中民俗节目《亮花鞋》成功登上2018年央视春晚舞台。这是一座神奇璀璨的山水文化之城。古城自古就有“阆苑仙境”之美誉,山围四面、水绕三方。金沙湖绕城三面,将古城与滕王阁、锦屏山、白塔山等景区连为一体,山、水、城相依相融,天、地、人和谐相处,完美展现出“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数次位列“四川十大宜居城市”榜首。这是一座活力四射的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阆中市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新篇章的奋斗目标,以阆中古城为核心,以江天环线为支撑,成功招引古城文化产业创意园、“阆中水城”“阆中赛城”等总投资650余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为旅游发展注入活力。</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塑像为《太初历》的制定者,中国古代的著名天文科学家邓平。</p><p class="ql-block">《太初历》简介:</p><p class="ql-block"> 《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制历经过。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马迁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倪宽和博士们的意见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即十余种推步方案,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颁历之后,对政治制度典章礼仪和官制进行了调整,这就是汉武帝的太初改制。《后汉书·律历志中》:“孝武皇帝摅发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诏太史令司马迁,治历邓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p><p class="ql-block">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等上奏汉武帝:自高祖建朝至今,一直沿用秦代的“颛顼历”,“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武帝便让精通经学的御史大夫倪宽“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倪宽等商议后上奏:“唯陛下发圣德,宜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为万世则。”建议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武帝采纳建议,遂诏令全国选拔知名民间天文历法专家共同制定新历。于是,20多位身份不同的天文历法专家汇聚京城。为将新历法制定得更为准确,徐万且与其他专家制作了天文仪器,以准确测量天体位置,并以天象实测和历代天文纪录为参考依据,研究分析不同历法之得失。经过认真测算和反复核对,终于制定出一部新历。这部新历第一次把一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把一朔月定为29.53086天;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新历中,使之与朔望月有机协调。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zhuānxu专须)历》,但《颛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四十二岁,他倡导并参与制定的《太初历》得以完成颁行,这既是一件国家大事,也是司马迁人生旅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座里程碑。公元前104年(元封七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汉初承袭秦制,使用古历《颛顼历》。以《太初历》与《颛顼历》全面比较,有重大的进步,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太初历》经过精密测定的历元为太初元年冬至朔旦甲子日夜半,它纠正了《颛顼历》的累积误差,故《汉书·律历志》称《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其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更加科学地反映农业季节,因此后世改历,一直沿用至今。其三,《太初历》十九年置七闰,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p><p class="ql-block"> 《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它的朔望月和回归年的数据虽然不比四分历精确,但有以下显著进步: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很准,如水星为115.87日,比今测值只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两次为一食年,即1食年=346.66日,比今测值大不到0.04日。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还首次记录了五星运行的周期。公元前45年,尤里乌斯·恺撒才正式启用儒略历。值得一提的是元初实施的《授时历》也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无论是天文精度,还是辅助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都领先于西方</p><p class="ql-block">注: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百度,谢谢原创作者。</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