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书”总结

如 兰

<p class="ql-block">从9月21日开始读“四书”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今天就读完了,读它是源于一个朋友推荐读《传习录》而起。《传习录》全部读完用时一年有余,《传习录》里王阳明师徒探讨的内容大都是“四书”里的内容。为了加深对《传习录》里内容的理解,我新购买了周月亮老师的《真功夫大智慧》“四书”精讲。我原以为是对“四书”逐句翻译解读,其实质,这本书是周月亮老师对“四书”的“感”“知”和“觉”。读“四书”要逐句都理解,我们还得下些功夫翻译解读,但周月亮老师把四书中的精华而核心的句子都解读到了,并且已转化成他对“四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孔子、孟子及孔孟之道的理解和认知。</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实在太多,它包括思想、文学、建筑、艺术、民俗等等,用一句话话概括就是“博大精深”。但是从哲学思想层面主要讲的是儒、释、道。</p><p class="ql-block">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根脊梁,代表人物就是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他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并且这七十二贤人对他的思想都有开拓,以及后世不断研究发展出不同的分支,如程朱理学,阳明心学……</p> <p class="ql-block">“四书”中《大学》描绘出了一个人生的蓝图,努力的方向及其实施步骤。</p><p class="ql-block">《中庸》主要讲的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致中和”。支点是“诚”。</p><p class="ql-block">“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p><p class="ql-block">“诚”是宇宙支柱,是人生的起点,是人性的底线。</p><p class="ql-block">《论语》就是孔子与弟子间的日常生活对话。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孔子的形象:一个穷困潦倒的精神贵族。如</p><p class="ql-block">“食不语,寝不言”,</p><p class="ql-block">“席不正,不坐”,</p><p class="ql-block">“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 class="ql-block">《孟子》是孟子精神的展示,一身浩然正气,自由奔放的“大丈夫”形象。</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大学》儒家思想的架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致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那么《中庸》就是对《大学》里以上主题的填充,《论语》是更加精细化的补充。</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从读“四书”的顺来说的,如果从“四书”的实际发展顺序来说,是先有师徒问答对话中的《论语》,而后弟子通过《论语》思想整理出了《中庸》,再概括而出了《大学》。</p><p class="ql-block">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不是孔子的弟子,但他相信孔子的思想,而且践行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后来的“孔孟之道”。孟子最大的贡献就是确定了“孔孟之道”。</p> <p class="ql-block">“孔孟之道”不能概括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孔孟之道”。孟子是把孔子推向世人的主要推手,好果没孟子,孔子就可能会消失在历史的忘川河中。正如周月亮老师说的:在汉语世界里,应该说大多数人都受过“孔孟之道”的塑造和改变,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片土壤里,这片土壤里每一棵草的缝隙里都往上漾着“孔孟之道”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已经建立了一个道统,这个道统越在国破时,越强调山河在,越在危亡时,越强调精神不死。孔孟死了,“孔孟之道”还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土壤,一种空气弥漫在宇宙之间,古有闻天祥、张载,现代有董存瑞、黄继光等,你看现在中央电视一台播放的电视剧《上甘岭》,中国人民志愿中无不体现着孟子“大丈夫”的精神,无不展示中国男儿“勇士”的舍我其谁的精神风貌,这些不正是“孔孟之道”的精神体现吗?</p> <p class="ql-block">其实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不只在国家危难时刻,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平时常说的“道德”“良心”“正义”“正念”,以及我们的“理想”“信念”“诚信”“义气”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p> <p class="ql-block">孔子思想主要得益于孟子的推广,而孟子的思想得益于北宋王安石的推崇。王安石变法想要实现的就是孟子的“仁心,仁政”的思想蓝图。王安石把孟子请进了孔庙,尊为“亚圣”,并且在石碑雕刻了《孟子》。但是明朱元璋时又把孟子给搬出孔庙捣毁了。</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文革”时期,上小学字都没认几个,但村里的墙上到处能看到“批林批孔”的大字报。</p><p class="ql-block">中国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历经沧桑,起起落落,但是几千年还屹立不倒,因为它就是“道”,就是“天道”、“人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