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吕才女(三) 作者:吕鸿达

平凡之路

<p class="ql-block">  在那种数代诗礼传承,带有书香气息的家庭里,接受传统文化氛围熏蒸的孩子,往往带着幽悄儒雅的气质而与众不同。验应了苏轼这位大文豪,的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诗,也许苏礼部苏大人点评的就是这种满腹经纶的人,其外表行为举止就是如此的俊逸,这般的洒脱。</p><p class="ql-block"> 自唐末吕从庆公迁居安徽旌德,家风一代接一代继递着,到清末吕凤歧,儒风不断,吕凤歧谦谦君子风,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其爱女个个都是人中凤,尤其是第三女儿吕碧城。</p> <p class="ql-block">  吕碧城一八八三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吕凤歧的家庭,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也是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教育家。她的成就在文学、教育、新闻、女性权益多个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被称为“近三百年最后一位女词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撰稿人、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享有名气的女校长、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她与鉴湖女侠秋瑾并为清末女子双侠,而且关系甚密,在女权运动和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道路上互相携手共进。一九O七年,秋瑾参加革命活动时不幸被捕到壮烈牺牲,吕碧城一直十分关注。尽管她没参加革命活动,但是,她多次写过文章来呼唤民众支持革命,在秋瑾就义后,吕碧城挥笔书写了悼念秋瑾的文章和诗词,痛悼这位烈士,还用英文写文章,发表在美国,让外人了解秋瑾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她俩的故事,体现了中国近代女性在社会变革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容我先引用一句相干又不怎么相干的话。据说北宋时名噪一时的福建崇安人柳永,其词篇丰盈通俗、接地气,受到很多同行,特别是瓦肆场所从艺人群普遍的认同与传颂。以致出现了这么个“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流传几个世纪的赞美之词。</p><p class="ql-block"> 在民国初期的社会,曾有“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赞美盛誉,令吕碧城备受人们羡慕与推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对她包括文坛创作成就在内的行事、为人及气魄、胆识的高度肯定,给予吕碧城的褒扬,就像北宋时期。对柳永的赞美那样,几乎家喻户晓,远近闻名。民国时期涌现众多有才华的优秀女性,吕碧城与石评梅、张爱玲、萧红四位是这些优秀女性中更出类拔萃者,被评选为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名居才女首位,因为她横溢的才华加深远的影响力在社会中极其显著。</p><p class="ql-block"> 有人戏称,“今天的人看民国,不近又不远;非古又非今,说近则物是人非;说远则血肉相连。是风流与动荡并存;大师与混蛋辈出的时期。”它有风云突变的际遇,也有波伏浪静的时运。</p><p class="ql-block"> 吕碧城的父亲吕凤歧去世那年,大姐惠如刚好二十岁,二姐美荪十四岁。而碧城才十二岁,妹妹坤秀更小,仅七岁。母女五人,相依为命。当时,如果没有男丁继承家业,仅有女孩的家庭,一但男主人去世,为防止“肥水不流外人田”,往往家产财物会被强制分割。吕凤歧尸骨未寒、坟土未干,其大部分的家产财物就受亲戚强词夺理霸占了。痛失亲人,业产被掠,雪上加霜,实为惨状,寡母弱女,孤苦伶仃,母亲严士瑜只好拖家带口,离开旌德这伤心之地,投靠在塘沽当盐运使的兄弟严朗轩。</p><p class="ql-block"> 面对困境,吕碧城没有屈服、没有吓倒、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更没有萎靡,而是从悲惨的世界中坚定地走出来。她用自己的知识化为武器,化为才智,修书去信给父亲的生前好友、同事,诉说情况,寻求助力,帮忙解危。在英敛之等人的鼎力支援和努力下,终于挽回了一部分家产。在挽回家产的过程中,她凭借自己的胆识、策略和极佳的勇气,展现了不凡的明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了家庭经济窘迫的局面。吕碧城在舅舅严朗轩的家接受国学教育,读了几年的私塾,在原先父母对她辛勤教习诗词书画及创作的成效中,又筑牢了坚固的文学基础,还蕴蓄着子史经学的内涵和精粹的素养。为接下去走向教书育人,走向社会积蓄知识。</p><p class="ql-block"> 身寄舅舅家,母亲因水土不服,便带着小妹坤秀回娘家养病调理,不曾想,娘家的黑心亲戚勾结强盗,绑架了母亲严士瑜及妹妹吕坤秀。消息传到塘沽,如五雷轰顶。情急之下,冷静之余,吕碧城与舅舅商议,探讨解救办法。经过了解其父生前社会关系脉络,认为,请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樊增祥樊大人出面。吕碧城提笔修书,急寄樊大人。樊增祥认为事不宜迟,立即找人向强盗周旋谈判。有惊无险,最终母女俩被安全解救回家。</p><p class="ql-block"> 过了段时间,舅舅严朗轩与舅妈暗中张罗吕碧城的婚姻,得知此消息,吕碧城决定离开舅舅家,寻找自己的前程。因为吕碧城小时候的一门娃娃亲,父亲逝世的缘故,被男方悔婚之事耿耿于怀,至此的她还未走出阴影。</p> <p class="ql-block">  一九O四年,她不声不响离开舅舅家。来到天津,在《大公报》馆偶遇她人生第一位贵人英敛之。英先生时任《大公报》主编,对吕碧城出众的才华十分赏识,一手隽秀漂亮的字更是齐整得体,便邀请她留在报社,委任她当助理编辑。在报社期间,她那独立自主的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和绽妍。直到后来,当上编辑职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编辑的这段时间,她发表了许多关于女权运动、启蒙与国族话语的篇章,为女性自我解放开启新的思路、为民族求生存,得解放探寻途径。经她发表的文章和诗词,不仅在业界引起共鸣,而且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关注加赞誉。著名词作泰斗龙榆生先生评价她是“近三百年最后一位女词人。”且看,她在《大公报》上刊发的《满江红•感怀》的一阕词:</p><p class="ql-block">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世纪看东亚。听清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p><p class="ql-block"> 幽与闲,如长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p><p class="ql-block"> 这首饱沾豪情,为女子争解放,呼吁男女平等的愤世嫉俗之词,发表后,人们没想到竞是出自一位温婉红袖之手,赞叹不已。这阕词一见报,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其他报社的记者、撰稿人及学校的师生们纷纷发表读后感,探索有关妇女运动的话题。一时涌出“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现象。一九O八年,她到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任教务长,同年,擢升学堂的校长。到后来,被聘请为北洋女子公学堂总教习、监督。</p> <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女子公学堂停办了,袁世凯窃取了权力,经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举荐,吕碧城到总统府担任咨议官。两三年的任职,她发现,自己不是同流合污的人,在袁世凯称帝前,借母亲生病理由,她便辞职不干了。母亲逝世后,一九二五年,她南下上海,做起了家乡徽州的茶叶生意。她的才情才智加上能诗善文,经历传奇,很快立足上海滩,生意风生水起,商品远销德意志,腰包很快地鼓起来了,第一桶金很快就盈滿了,吕碧城走红了,名响了,暴富了。</p><p class="ql-block"> 当你挤身富贵,看到的都是浮华金梦,当你穷困潦倒,才能领略世态真相。发家致富后的吕碧城,在上海购置房产,装修金碧辉煌,吃的山珍海味,穿着得体时装,出入有车马,稳步踏入上海富人社会圈。尽管如此,她曲折的人生,令她不忘穷困人群,她深谙钱财乃身外之物;她深知慈善是为人之本。何方有天灾,哪里患人祸,她都乐捐好施,如及时雨播洒,馈赠钱物有时都不留下芳名。</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她突然萌发到国外去见见世面的念想,孤孑一身的她,办好出国手续,临行前想到了第一个知遇之恩的英敛之先生夫妇必须去拜访和话别。她拜访完英敛之夫妇后,又探访她任教时的一名学生,因被丈夫抛弃,所以吕碧城临行前还是出于关怀之情,对那名学生进行亲切慰问。又拜访费树蔚后,她乘上了飞往美利坚的飞机。</p><p class="ql-block"> 身在异国他乡的吕碧城,开阔了眼界,新交了朋友,更加明了和积累国际贸易方面的事业与经验。两年后,她又回来了,在上海继续经商,有空便著写诗书,翻译外籍。她的生意越做越好,成为富甲一方的资本家。</p><p class="ql-block"> 为更好地拓展业务,开阔视野,一九二七年,吕碧城决定赴欧罗巴游历。她横跨大洋波涛,不畏颠簸,月余渡洋,抵达彼岸,艰难地踏上了欧洲土地。那时的欧洲,没有她想象的那样轻松自由。她在某国碰上了暴乱,目睹众多生灵倒在血泊之中,很是惊叹,难道生命就是这样,说消亡就消亡的吗?欧洲之旅,给她增添的不是利润,不是愉快,而是精神创伤,是场噩梦,也开阔眼界。回国后,她开始转变对生命的理解。她爱惜动物,呼吁不许虐待和猎杀动物,为倡议禁屠动物而四处奔走,建立保护动物的民间组织机构。到后来,干脆不吃荤,改素食。一九三O年,四十七岁的吕碧城,在瑞士的日内瓦,皈依佛门,伴青灯黄卷,一心佛法。</p><p class="ql-block"> 且借余墨,权将一阕本人很喜欢吟咏的双调长词,这词出自吕碧城手笔,此篇大英雄之气拔群,女丈夫豪情冲天的《法曲献仙音•题虚白女士看剑引杯图》填作如下:</p><p class="ql-block">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忧时恨,都消酒樽里。</p><p class="ql-block"> 君未知,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p><p class="ql-block"> 这阕词遣词造句含蓄曼妙,巧借典故多处,是她的用心之作。这篇作品,有辛弃疾辛稼轩的气度基因,有岳飞岳鹏举的激烈壮怀,又有李清照李易安的悲戚踪称迹。全篇脍炙人口,为众所称。</p> <p class="ql-block">  吕碧城于一九四三年元月二十四日在香港逝世,享年六十周岁。在去世前她捐赠了个人大笔的遗产。她生前立下遗嘱,遗体火化后将骨灰与面粉和成丸,抛洒大海。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她始终以高度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直面磨难的人生。她生前所开展的妇女教育方面的权利活动,以及执着与坚持,让后人肯定赞许,她的故事和成就,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赢得了生前身后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