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瘾,乾州一碗酸汤面

二师兄

<p class="ql-block">甲辰深秋,拜谒乾陵,偶遇美味小吃乾州酸汤面。</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天已正午。时小雨淅沥,阴风透骨,顿觉身上薄凉、腹中饥荒,随就近至乾县城里找寻地方小吃,而事先并没有在这里吃午饭的打算。</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打卡乾州,一街两巷满目都是“乾州四宝”的店面,实属罕见。经百度,找到一家叫做“盛唐府”的小店,大众点评拉满五星。虽感觉应该不错,但也绝没想到他家的酸汤面竟如此好吃!</p> <p class="ql-block">乾州四宝是都点了的,锅盔、酸汤面、馇酥、豆腐脑之外,还另外点了几道地方土菜,包括土猪肉、羊血之类的。讲真,味道都很不错。酸汤面是最后上的,只一口就给跪了。那酸爽,绝!</p><p class="ql-block">我可能是一个超级“面控”,对于各种面情有独钟,无论在住地还是出门在外,几乎是逢面必吃,面面俱到,以至于与面长得相像的米线类也绝不放过。如此“爱面”,也是没谁了吧。</p> <p class="ql-block">一碗小小的酸汤面端上来,热辣滚烫,酸香四溢,筋道爽滑,回味无穷,灵魂快慰,通体舒坦,汤面顶出的微汗把在乾陵侵入的寒意一扫而光。</p><p class="ql-block">一扫而光的还有这碗酸汤面。也许是饥饿,也许是体寒,也许是喉咙粗,也许是忒好吃,也许是份量少,也许是急着赶路,也许是兼而有之吧。事实上,乾州的酸汤面份量的确少,一小碗里只有一筷子头的面,所以又称其为“一口香”。乾州人吃面,即便是妇女儿童,也是从一份六碗起步的。他们主要是吃面,汤要的是其酸辣鲜香的味道。由于仅吃面不大喝汤,那些饭量大些的就有了“吃三十碗才抬头”之说。</p> <p class="ql-block">自认为也算见过些世面、也遍尝过天下各有千秋所谓“好面名面”的我,被乾州这碗小小的酸汤面给臣服了。它快活了我的朵颐,满足了我的味蕾,也勾出了我浓浓的乡愁。酸汤面,与我小时候在老家吃的羹汤太像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老家苏北农村,有点贫穷有点落后,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吃的饱,更别提吃好了。小时候最大的愿望,除了过年之外,就是自家亲戚家谁有场红白喜事,能跟着父母去吃趟大席。如果兄弟姐妹多,即使有大席也不一定能摊上,交通上的不便、兄妹间的争抢,决定了一切的眼巴巴可能就是个泪汪汪,盼来盼去最后盼了个寂寞。如果幸运能捞到去吃,大席的最后一道菜就是这碗羹汤,这道汤是天下最好最好的美味,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大席的每道菜都是需要抢的,羹汤更得抢。如果跟着大人坐席,多少能尝口鲜;如果十个熊孩子挤一桌,汤可能有一半就洒在桌子上溅到身子上了,没抢到汤的也只能干瞪眼咽口水了。小的时候,也没有下饭店之说,所以,大席之外,哪怕是过年,羹汤在自己家里是没条件做也不会做的。因此,大席和羹汤,成为那个年代的最美好的记忆。也因此,回到老家独享一大碗热气腾腾酸辣鲜香下面藏着酥藕夹上面飘着葱花蒜黄鸡蛋皮油花子的羹汤,成了像我一样四方游子的最朴实最真切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感谢乾州,感谢乾州酸汤面,它让我在异地他乡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找到了老家的味道。也感谢乾陵,感谢武则天,不仅在无字碑上看到一代女皇的千古风流,也在从未谋面的乾县有了这次刻骨铭心的美食体验和情感记忆。</p><p class="ql-block">世间万事,皆有因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感念于兹,打油几句:</p><p class="ql-block">乾州虽好是他乡</p><p class="ql-block">站在他乡思故乡</p><p class="ql-block">触景一碗酸汤面</p><p class="ql-block">忆及年少喝羹汤</p><p class="ql-block">千古风流浪淘尽</p><p class="ql-block">老家汤里日月长</p><p class="ql-block">乡愁无觅关山阻</p><p class="ql-block">幸有酸汤一口香</p><p class="ql-block">但凭美味摄魂魄</p><p class="ql-block">此心安处亦吾乡</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