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为写一些小文章,在寻找资料的时候,竞翻出来一本1966年自己在武平一中念初中时的学生证,学生证的封面赫然印着“福建省武平红卫一中”字样,内页的发证日期是1966年10月27日。看着这学生证,不由地想起当年有关学校校名和学生证的一此趣闻轶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将“福建省武平第一中学”更名为“福建省武平红卫中学”是发生在1966年下半学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1966年6月北京市出现了红卫兵组织。1966年的8月18日,毛泽东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此后,红卫兵组织像迅雷般地走向全国,各地掀起了红卫兵热。红卫兵的革命行动之一,便是将所在地的地名、单位名称以革命色彩为主要标准进行改名,当时最流行的名字是向阳、向党、红卫、卫东、为民、永红、反修、反帝等。武平一中的红卫兵组织为紧跟形势,也将校名更改为“福建省武平红卫中学”。</p> <p class="ql-block"> 学校名称虽然作了更改,但校门的匾额名称仍是“武平一中”。对外签发文件的用章还是用“福建省武平第一中学”公章。 </p><p class="ql-block"> 1968年学校成立革委会时,学校将校名改回“福建省武平第一中学”。1969年1月,历史上罕见的6届学生同时毕业,签发的毕业证书就是用的这个校名。</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武平一中校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自进入武平一中学习后,到1966年10月,学校就没有发过学生证。记得刚入学时是每人有一枚布质校章(徽),校章(徽)长约7、8公分,宽约4、5公分,蓝色边框内分为上下两格,上格印着“福建省武平第一中学”的黑体字,下格又分左右两格,左格手书该生的年级班别,右格写学生姓名。好像是下学期开始改用铁质的校章(徽),铁质表面是度珐琅,校章(徽)长约4公分,宽约1.5公分,分学生用和老师用两种,老师的是红底黄字,学生的是白底黄字,校章(徽)上都印制着“武平一中”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开始,全国大兴红卫兵串联活动,学生到了外地没有身份证明非常不便,为适应这一需要,学校便印制了学生证。我的学生证的发证日期是1966年10月27日,我想学校的学生证都应该是同时发放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实践证明,学生证在串联时用途很广,非常实用。串联时每到一地的食宿登记,有时借一点钱粮,领取城市的公交车船票、返程火(汽)车票,进入需收费的参观点和某些政府机关等,都需要用上学生证,下图是广州市发放的“徒步长征革命师生临时乘车(船)证”,它需要连同学生证或工作证同时使用的。而且学生证是硬纸板封面制成的小本本,比那些单张的纸质证明条耐用,又方便保管存放。所以说学生证的发放,极大的便利同学们的出行。</p><p class="ql-block"> 武平红卫中学的名称昙花一现,只使用了短暂的时间,在武平一中的百年历史中只有瞬间闪烁,但也在我们这代人中留下了一段印记。</p> <p class="ql-block"> 本文叙述的内容没有文字记载可参考,仅是个人的回忆,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俊才贤能给予指正予,并提出宝贵意见,本人将不胜感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