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持人:</p><p class="ql-block">包月阳,资深媒体人、传统文化学者</p><p class="ql-block">对话人:</p><p class="ql-block">刘自杰,廊坊师范学院教授、原管理学院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李锦旺,宁波财经学院教授(讲授传统文化课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话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温州南雁荡山区,平阳县顺溪镇维新社区原维新小学,南雁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引言:五百年谜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57岁去世,五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谜。一代心学大师,功夫境界堪称登峰造极,为何只活到57岁?</p><p class="ql-block">57岁,在明代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岁数,大约相当于当时的平均预期寿命。但王阳明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南京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两广巡抚、四省军务提督,正部级大员,父亲又是状元出身的正部级大员,家庭条件优越,营养、医疗都有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代心学大师,悟境高深,晚年应该已达儒家最高境界——了悟;且早年修炼道家功夫也到很高境界,身体通透度很高。以他这样的功夫,活到百岁以后不是问题。所以,对于他的57岁去世,研究者和爱好者均大惑不解。</p> <p class="ql-block">三个层面,五大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说起来,王阳明较早去世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五大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是晚年的疾病。</p><p class="ql-block">1527年秋,他去广西平定思田之乱时,就是带病出征。在广西叠加暑疫,加上军务繁重,身体愈发羸弱。从广西辗转回乡途中舟车劳顿,客观上不利于身体恢复。这是病理原因。</p><p class="ql-block">二是技术因素。</p><p class="ql-block">他早年学习道家功法,十七岁时向无为道人学习导引术,24岁向尹真人学习系统的道家功法,均有收获。其中向尹真人学道应该已经有所成就,内视自身如水晶宫,修出了远程感知和预知能力。尹真人后来把王阳明的一首修道诗作为口诀收录进他的代表作《性命圭旨》,侧面印证了王阳明的道家功夫水平。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大概就放弃了道家(应该也包括禅宗)的修行方法,只用儒家的方法。毋庸讳言,道家的以练气养护生命、追求长寿的健康养生方法,在儒释道医武各家中一直是最先进的,至今仍是如此。这样,王阳明在35岁左右,就自动失去了一个极为有效的练气养生的方法。在此后长期的仕途生涯中,他又要处理军事和政务事项,又要辅导学生,又要著书立说,消耗大而养护少,积劳成疾也是自然。</p><p class="ql-block">三是定命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儒家自孔子时就“知天命”,王阳明也不例外,他认为自己的寿命就是57岁,当死则死,不必留恋。</p><p class="ql-block">四是儒家“仁”和“诚”的意识形态与带兵打仗、客观上要杀伤生命的职责相冲突,他长期有愧疚感,遇到重大障碍时不愿主动作为去延长寿命。</p><p class="ql-block">五是明中期武宗和世宗时糟糕的政治生态,加诸他的多是磨难和屈辱,虽有建功立业的成就,却得不到尊重和真正的重用。这使他生无可恋,不愿苟活。</p><p class="ql-block">这里边,养生方法的技术因素相对单纯,前文做了简要叙述,本文存而不论。其余四个因素,听我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去世前两种疾病叠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病理原因是第一个因素,也算基础因素,自然是指他晚年的疾病。他有肺病,1527年朝廷命他去广西平定思田之乱,他就试图推辞不去,但朝廷和皇上不许。于是他只好于中秋时节带病出征。到了广西,那里的湿热气候和瘴气又加重了他的病情。次年夏天,广西的暑疫——暑天爆发的传染性疾病袭击了他,两种疾病叠加,王阳明病体更加羸弱,苦不堪言。他上书朝廷和皇上请求回家乡养病,朝廷和皇上都不搭理,皇上还给高效率平乱的王阳明安上两个罪名。</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迟迟等不来准许他回乡养病的诏书,只好先行离开广西,于嘉靖七年(1528)八月底从南宁出发,沿郁江东行,经横州、梧州进入广东。到达广州停留养病两个多月,之后北上,从梅关翻过大庾岭,进入江西境内。在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他换乘船,打算沿赣江上游支流章江北上,经赣江水路到南昌,然后再东行,返回浙江绍兴老家。</p><p class="ql-block">但王阳明没有走出大庾县,就在章江上的青龙铺岸边一条舟中病逝,时年57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波庙,一个暗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之早逝,除了上述病理原因,意识层面的原因似更重要,其中又可分为心理暗示、意识形态冲突、政治生态恶化三个因素。</p><p class="ql-block">在王阳明去世之前三个月内,连续两次得到心理暗示和明示,告诉他大限将至。</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暗示,发生在广西横州郁江岸边乌蛮滩上的伏波庙。伏波庙是纪念和祭祀东汉名将马援将军的祠堂。</p><p class="ql-block">伏波庙与王阳明有甚深因缘。王阳明少年时期酷爱军事,十五岁时单人独骑出居雍三关,考察关外民情一个月,期间曾做一梦,梦中拜谒伏波庙,并作七绝一首。诗曰:</p><p class="ql-block">卷甲归来马伏波,</p><p class="ql-block">早年兵法鬓毛皤。</p><p class="ql-block">云埋铜柱雷轰折,</p><p class="ql-block">六字铭文尚不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援将军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55岁时受命南征交趾南部(今越南中北部),平定越南女子二徵姐妹发动的起义,被封为伏波将军。广西横州乌蛮滩,正是当年马援将军出征交趾时集合楼船及水陆大军的出征地,所以后人将伏波庙建在此处。王阳明少年时研习兵书,对马援将军很崇敬,所以会有梦中拜谒及作诗的奇事。</p><p class="ql-block">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凯旋而归时,在交趾与汉地边界立下两根铜柱,上面刻有“铜柱折,交趾灭”六个大字。王阳明十五岁时所做的梦中七绝,就述及马援南征以及立铜柱刻字之事。</p><p class="ql-block">从15岁到57岁,已是42年过去。王阳明舟行郁江,忽见岸边有祠堂建筑,询问船家方知正是横州的伏波庙。即命停船,在乌蛮滩登岸,拜谒伏波庙。现场所见,与42年前梦境完全一样,令他震惊,于是重录了42年前的《梦中绝句》,并加了一个序。</p><p class="ql-block">序言如下:</p><p class="ql-block">此予十五岁时梦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梦中。兹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识其事于此。</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这是我十五岁时梦中所作。而今四十多年之后拜谒伏波祠,现实场景与当年的梦境完全相同。看来我这次出征广西大概不是偶然,而是命中注定。于是就记下这个事。</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特意为42年前的梦中诗写序,是因为他早年虽然清晰地记得梦中的诗句且抄录下来,但一直不理解诗的涵义,而这次亲自拜谒伏波庙,让他忽然明白了一切。</p><p class="ql-block">明白了什么?王阳明没有细说,只是在诗序中感慨此次出征广西看来并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我查阅了多个有关王阳明的传记文本及诗歌解读,没有看到明晰的解释。我又查阅了《后汉书》中有关马援的传记以及其他一些资料,结合王阳明一生遭遇的多个神秘事件,形成了对这首梦中绝句的逐句解读,算是一个猜想,供各位参考。</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卷甲归来马伏波。指马援当年征交趾凯旋归来,也是指王阳明出征广西顺利完成任务。二人在许多方面有相似处,尤其在军事功勋上十分相像。晚年的卷甲归来,以及去世后遭受的污名化,也十分神似。</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早年兵法鬓毛皤。这句指王阳明自己。王阳明少年时期即研读兵法并有所得,这是他中年以后领兵打仗战无不胜的重要因素。早年研读兵法,晚年还在征战,已经鬓发苍苍,是阳明自况。</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云埋铜柱雷轰折。这句诗是王阳明梦中看到的马援铜柱的结局,一个并不真实的结局,但对王阳明却是一个重要暗示。</p><p class="ql-block">马援征交趾是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时年约55周岁。当时的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加上广西、广东大部。建武十七年,交趾姐妹徵侧、徵贰起兵反汉,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二徵起义。马援在交趾等地前后征战三年,于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班师回朝。因其顺利平定二徵且安定岭南,获封新息侯。在班师之前的建武十九年,马援在汉朝极南边界上树立两根铜柱,一则与南边的西屠国(越南南部古国名)确定分界线,二则夸耀战功,威慑土著。我的一位同事曾在广西防城港挂职副市长,他特意告诉我马援将军立铜柱之处就在防城港境内。</p><p class="ql-block">马援命人在铜柱上刻下“铜柱折,交趾灭”六个大字。这相当于一句咒语,意思是如果铜柱被折断或拆毁,交趾将遭灭国之灾。马援平定交趾之乱时,杀了不少人,当地人对其又恨又怕,铜柱铭文的确起到了防止土著拆毁铜柱的作用。大约到唐代早期,铜柱还屹立在原地,直到天宝九年发生南诏之乱,南诏兵攻入交趾,才拆毁了铜柱。也就是说,铜柱屹立了700余年,最后被南诏军队以人力拆毁。</p><p class="ql-block">但王阳明的《梦中绝句》却说“云埋铜柱雷轰折”——乌云遮盖了铜柱,然后雷电击毁之。</p><p class="ql-block">显然,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我猜想,王阳明梦中这么写,是对他和马援晚年不幸遭遇——被污名化且实际褫夺爵位的预测性表述。</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六字铭文尚不磨。这句话,另一个版本是“六字铭文永不磨”。“永不磨”可能更准确。王阳明《梦中绝句》的意思很明白:铜柱被雷电轰折了,但铭文尚在,永不磨灭。表达的是王阳明和马援相似的信念——忠君爱国。</p><p class="ql-block">阳明少年时期崇拜马援,看到的是马援建功立业、马革裹尸的轰轰烈烈。但《梦中绝句》的意涵却不是高歌猛进的壮怀激烈,而是乌云笼罩、雷电轰折的不详征象。我猜想,王阳明此时认为自己真正明白了42年前《梦中绝句》的涵义,心中充满悲怆和悲壮,于是有了“兹行殆有不偶然者”的感慨。</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为四十二年前的《梦中绝句》写序之后,又写了《谒伏波庙二首》,均为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之一:</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前梦里诗,</p><p class="ql-block">此行天定岂人为!</p><p class="ql-block">徂征敢倚风云阵,</p><p class="ql-block">所过须同时雨师。</p><p class="ql-block">尚喜远人知向望,</p><p class="ql-block">却惭无术救疮痍。</p><p class="ql-block">从来胜算归廊庙,</p><p class="ql-block">耻说兵戈定四夷。</p><p class="ql-block">大意如下:</p><p class="ql-block">四十年(约数,实际是42年)前我曾经得《梦中绝句》,今天方知这次出征广西在那时就已经注定。来此征战我自有信心,可以布下风云战阵平定叛乱。但我率领的军队,必须是及时雨一样的军队,要给人民带来安定和福祉,不能带来兵祸。令我欣慰的是,此地虽然地处偏僻,老百姓却有向善之心,可以用良法领导和治理。可惜我治世道术有限,不能解救所有的疾苦,无力疗治所有的创伤。所有的胜算、全部的功业,都归朝廷的指挥有方和皇帝的英明伟大!我羞于言说自己有何功劳,绝不是我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才平定四夷的呀!</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除了再次感慨命运,还表达了王阳明的情绪。着重在最后两句:“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事实上,王阳明在向朝廷报告平定思田之乱及八寨断藤峡匪患的文书里,的确是把功劳完全归结于朝廷和皇上的,但皇上不领情,反而给王阳明扣上两个罪名:近于夸诈,有失信义;恩威倒置,恐伤大体。朝廷几位主政大臣也阴阳怪气挑刺,目的是力阻王阳明进京任要职。这是王阳明申请回家乡养病却迟迟未得到回复的主要原因。王阳明此时尚未获得相关信息,但大约凭功夫体察到了朝中阴云,所以在诗中发了牢骚。</p><p class="ql-block">再看之二:</p><p class="ql-block">楼船金鼓宿乌蛮,</p><p class="ql-block">鱼丽群舟夜上滩。</p><p class="ql-block">月绕旌旗千嶂静,</p><p class="ql-block">风传铃柝九溪寒。</p><p class="ql-block">荒夷未必先声服,</p><p class="ql-block">神武由来不杀难。</p><p class="ql-block">想见虞廷新气象,</p><p class="ql-block">两阶干羽五云端。</p><p class="ql-block">大意如下:</p><p class="ql-block">马援将军当年出征交趾时,曾经在乌蛮滩集合两千楼船和数万军兵,战船像鱼群一样排列在岸边。月光映照旌旗,周围的山峰寂静无声;江风吹送军中的铃柝之声,军容严整,连溪水都加重了寒意。不过,荒蛮之地的人们未必会慑服于军队的声威,古圣先贤历来主张神武不杀,但要做到真难!真诚希望朝堂之上能出现文德教化的新气象,文明的舞姿装点朝堂的两阶,长杆和羽毛辉映金碧的宫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的儒家本色——主张神武不杀,主张通过文德教化治理国家,领导人民。其中“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两句铿锵有力,有诤臣的黄钟大吕底蕴。这首诗虽与其几个月后去世无直接关联,却也是他对皇上、对朝廷的最后劝谏。</p> <p class="ql-block">广东增城:告别的诗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于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初进入广东。他在广州附近停留两个月,在调养身体之余,去增城拜谒了刚建成的五世祖王纲的祠堂,也去拜访了好友湛甘泉的故居。在湛甘泉故居,他留下两首诗,这是他最后的诗章。其中一首名《书泉翁壁》,末尾四句是:</p><p class="ql-block">落落千百载,</p><p class="ql-block">人生几知音?</p><p class="ql-block">道通著行迹,</p><p class="ql-block">期无负初心。</p><p class="ql-block">似有与挚友告别意味,从侧面印证了他受到伏波庙暗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岩寺:一个明示</p><p class="ql-block">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王阳明在学生王大用(时任广东省右布政使,相当于常务副省长)等人的陪同下,从广州府出发,乘船渡过北江,北上江西。一行人经广东省最北端的韶州府,在南雄府下船。阴历十一月廿五日,乘轿越过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大庾岭上的梅岭关,进入江西地界。这里是南安府大庾县。在大庾县,王阳明一行由轿子换乘船,打算沿章江、赣江走水路北上,继续前往浙江。</p><p class="ql-block">上船走了没多远,王阳明可能是听说附近有一座寺院,就离船登岸,前往游览。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大庾县志》对此均有清晰的记载。但县志对寺院名称没有明确记载,我从一个视频中看到介绍是“灵岩寺”。</p><p class="ql-block">如果此事是史实,则说明王阳明当时身体状况尚可,并未到有些记载所说奄奄一息的地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门人是闭门人</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来到灵岩寺,发现一个安静的房间,门锁着,且有多道封条。或许此景引发了他的好奇心,或许是他与此室主人的特殊缘分,王阳明要求打开房门,进去看看。知客僧说,这是一个封闭57年的静室,主人是在57年前在此室圆寂的老和尚,老和尚去世之前嘱咐弟子不得擅开此门,每年须加封条,“等我来开门”。寺僧不知何意,谨遵老和尚指示,岁加封识。</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他是在等我呢,打开吧!他接过钥匙,亲自打开房门,在里边的几案上发现一封信。王阳明掸去信封上的灰尘,抽出里边的信,上边写着一首偈语。偈曰:</p><p class="ql-block">五十七年王守仁,</p><p class="ql-block">启吾钥,</p><p class="ql-block">拂吾尘。</p><p class="ql-block">若问前生事,</p><p class="ql-block">开门即是闭门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提示:王阳明寿命57岁,他的前世就是灵岩寺那位老和尚。</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看罢默然。一行人回到船上。四天后,王阳明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清同治刻本《大庾县志》卷二十四截图。该页记载:“王文成征思田归,至南安,偶入一寺。先是寺有上座僧将入寂,命其徒钥所居禅室,戒毋开,曰:‘姑俟我至。’文成见所钥居甚固,问之,其徒以师语告。文成曰:‘固俟我也。’开之几有书,尘封其上,拂而读之云:‘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生事,开门即是闭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个提示锁定一生</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去世之前三个月的经历大致如上。下边具体说说王阳明之死在意识层面的三个因素。</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儒家定命论的影响。儒家自孔夫子时就“知天命”,认为生死有命,寿命也是有定数的。王阳明十来岁时有道士给他算命,描绘了他一生的轨迹:</p><p class="ql-block">须抚领,其时入圣境。</p><p class="ql-block">须至上丹台,其时入圣胎。</p><p class="ql-block">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p><p class="ql-block">王阳明57岁时,胡须刚好长到下丹田位置,他很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已经圆满,差不多该完结了。这是定命论的第一个暗示。</p><p class="ql-block">在广西横州拜谒伏波庙是第二个暗示。他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很可能与马援将军类似。</p><p class="ql-block">大庾县灵岩寺老和尚留下的“五十七岁王守仁”的偈语,则是明白无误的提示:王阳明57命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转世成了你,你也可以转世成另一个人。</p><p class="ql-block">转世轮回是佛家理念,藏传佛教至今有活佛转世的传统,但这只是宗教教义,科学无法证实;从哲学角度,唯物论反对这种理念。</p><p class="ql-block">不管王阳明与老和尚的关系是真是假,如果王阳明确实在1529年1月5日那天读到了那封来自57年前的信,都会对他的心理产生足够强大的冲击。这是第三个提示,且是明示。</p><p class="ql-block">领兵打仗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冲突</p><p class="ql-block">儒家定命论的还在实际事务层面影响了王阳明的寿命。王阳明本是儒家大德,核心理念是仁和诚,仁者爱人,主张生发生命、保护生命;诚者满心而发,不愧屋漏。王阳明一生三征,平南赣汀漳之乱,死人大概以千计;平宸濠之乱,死三万多人;平思田断藤峡八寨之乱,死了一万多人。每打一仗,基本上都要杀人,都死了不少人。这与他儒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仁”和“诚”剧烈冲突。</p><p class="ql-block">打仗杀人,他知道不得已,但同时也使他一直有愧意。对于宸濠之乱,他晚年对学生说:如果现在做这件事,可以少死一些人。对于思田八寨断藤峡之乱,他在临终前还放不下:思田事本非我愿,后世之人不知能否理解我的难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儒家,修到他这样的圣人境界,他有自省的精神、自我批判的精神。一般人没有这种精神:我打仗杀人,是你该死。而王阳明这样的心学大师,他的良知一直在,一直有恻隐之心。虽然他也知道这是为了国家大局,你不杀这些人,会死更多的人,但他还是有愧。</p><p class="ql-block">基于这样的意识基础,当他57岁面临种种将死的预兆时,他坦然接受,甚至有可能主动选择了死亡。——他的境界,已到掌控生死的地步。</p><p class="ql-block">生无可恋的明代政治生态</p><p class="ql-block">明朝中期政治生态,也属王阳明之死的意识层面因素。皇帝和朝廷对他的不信任、排挤和打压,使他觉得生无可恋。这是一个更广的意识背景,这个背景对他的意识影响根本而深远。</p><p class="ql-block">他侍候的主要是两个皇帝,先是明武宗朱厚照,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荒唐而残暴。人民在他治下没有幸福可言,臣子在他御下没有尊严可言。王阳明为明武宗平定宸濠之乱,守住了江山,但明武宗却是给了王阳明牢狱之灾、廷杖之辱、龙场贬谪之苦难的糟糕皇帝。对于王阳明立下的不世之功,明武宗不加奖励,却曾经想让王阳明把已经逮捕的朱宸濠放出来,让他这个“皇帝大将军”再抓一次,过一把瘾,揽一个功。</p><p class="ql-block">明武宗死后接班的明世宗则是心胸狭隘之帝,冷藏王阳明不予重用,对其广西军功不封赏反而惩罚,给王阳明安了那么两个莫须有的罪名,甚至连回家养病的人道要求都不予理会,显示出自私偏狭而冷酷的秉性。</p><p class="ql-block">通俗地说,王阳明在这样的皇帝治下,辛苦地活着,有什么意思?陪着这样的皇帝,以及小人得势的朝廷的大员,有什么意思?因此,当身体重病迁延不愈,当或明或暗的命终预言来到眼前时,王阳明很可能叹道:</p><p class="ql-block">唉!罢了!我追求我的自由去吧!</p><p class="ql-block">从王阳明离开广西返回绍兴老家时的现实情况说,他如果不死,还真是很麻烦。他必须是以这种方式死——死在路上,死在外省,才能减少这些麻烦。他如果用正常的方式死在家里,皇上就可能治他重罪,牵连家庭和学生。死在江西境内,还没出他的军事管辖区,不算抗命。如果他真的回到浙江了,可能就真算抗命。你若死在家里,皇帝没让你回家啊,你是抗君命了。所以,王阳明那个章江青龙铺之死,很可能是无可奈何的,很可能是唯一选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能不能活得久一些,比方说百岁以上?能。以他的功夫和思想境界,活到一百岁甚至更久,不是问题。但他不能也不会做这样的选择。这是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气候的局限,也是他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局限。今人多为阳明扼腕叹息,但今人无法要求他、也不应该苛求他做另外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毕竟,王阳明不是穿越者,穿越者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