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笑答

昨晚住在梦里老家云水谣,享受浪漫的诗和远方,早晨去永定看承启楼。初冬的天气格外清爽,晴空万里,承启楼离云水谣不远,座落在永定高头乡,它是福建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号称土楼之王。 1986年中国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描述的就是承启楼,日本人称承启楼为“家族之城”,承启楼为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取景地,它的“圆中圆”设计风格,让所有看到它的人感到震撼。 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建成,历时81年,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修建承启楼期间,在夯墙之时,老天帮忙,天公作美,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因此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天助楼”。 承启楼占地面积5376平方米,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米,4道楼梯,400个房间。整个建筑里外四环,外环4层,按照易经八卦布局,一二层外墙不开窗,为灶房禾仓,三四层为卧室,这是一座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多人,现仍居住300余人。 相传,有两个客家女子,参加一个婚宴,坐在同一张桌上,她们都夸耀自己家住的土楼大。一个说:“高四层,圆四圈,上上下下400间屋子,你说我的土楼大不大?”另一个说:“住的地方像一座城,里面住七八百人,嫁到那里三年还有很多人不认识,大不大?”当她们说了楼名后,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原来都住在承启楼,这便是“姑嫂夸楼”的故事。 走进承启楼,大门上一幅楹联写到:“ 承前祖德勤与俭 ,启后孙谋读与耕”,土楼是客家人的根,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每一代长者都勉励后辈以晴耕雨读为本,承启楼人才辈出,先后有40多人中进士、举人、贡生,走出去80多个博士、教授、科学家和作家,有一户人家竟出了10个博士。 看到土楼中圆中圆,圈套圈,一环连着一环,这种奇特的建筑风格我惊叹不已,索性一圈一圈走,从大圈走进小圆,最后走到观音堂拜观音,一共走了十多分钟,好像走进了八卦阵。 承启楼俊逸庄严,古朴典雅,富丽堂皇,我踩着年代久远的木梯上上下下,走进土楼人家,每个房间都贴着鲜红的对联,每个屋檐都挂着红红的灯笼,承启楼里保存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题匾数十个,最珍贵的莫过于楠木寿屏了。 能建造这样的土楼,必然是大家,承启楼承载着江氏家族几代人励精图治的奋斗,客家人讲究孝道礼仪学识,站在土楼脚下,我抬头仰望,仿佛看到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一路南下寻找这片乐土的历程。 那是一条充满艰辛和血泪的迁徙之路,“西晋中原起烽烟,衣冠士族往南迁,筚路蓝缕多磨难,闽粤赣边创家园”,他们淡定、坚毅,怀揣梦想,绘制蓝图,将自己的精神家园,融入一座座土楼中。 永定土楼王是聚族而居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民居的杰出瑰宝,也是世界瞩目的生土建筑艺术典范,成为东方文明一颗闪亮的明珠,它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大、奇、特、美”等特点,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葩”。 我走在承启楼中,这是一座凝聚民族气息的民居建筑,这座土楼成为永定的地标建筑,也是福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它的特色除了建筑风格之外,还体现在这个土楼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一种民族文化。 如果要我选择一处归隐的地方,毋庸置疑,我会选择土楼,因为土楼建筑是能走进人们心灵的建筑,郁郁葱葱的山脚下,月色清幽,坐在土楼中,沏上一壶茶,欣赏明月,细品香茗,回忆一段流年,讲一个故事。 永定,这个客家人繁衍生息几百年的闽西之地,那一座座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土楼,在今天依旧散发着悠深悠远的历史回声。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永定客家土楼后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