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用《我的军人父辈》述说父亲、父亲的部队、眼中的众多军人父辈、野战军营房和部队大院的人和事…。</span><br></h5><h5> 以此缅怀已远去的那一代打江山的军人父辈!<br> 永远铭记那一代英勇作战、光明磊落、一生清贫的军人父辈!</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父亲和军人父辈(5)</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建国后野战军的岁月(3)<br></b></h1><h1><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3) 野战军岁月-父辈和我们在粤北值班师</b></div></b></h1> <h1> 1961年8月由43军兼海南军区,改为不兼并撤销43军,海南军区辖海南的各部队。尽管43军军部/海南军区本是两牌子一套人马,撤销43军,海南军区就成为如今战区的雏形,算是作战体系优化。但43军(6纵)在四野五大主力中,因此成为第一个以及军改前唯一被撤销的。</h1><h1><br></h1> <h1> 10月43军127师调出海南,初期由广州军区直辖,并是军委确定的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离开海南的127师驻粤北山区的翁源,师部驻翁源新江。</h1> <h1> 那时新江也就是个赶集的圩,圩离师部驻地还有几里地。新江位于丘陵山区,沙石路沿着溪水小河边前伸,两侧都是长满绿树的山,进入弯曲山沟10里才到师部所在地。附近不远有个铁路京广线的小站大坑口站, 据说部队驻防后增加几趟客车在那停站一分钟,这个大坑口站还位北江西岸边。那时部队还是骡马化,此处铁路、水路运输都快捷。2007年自驾进山沟,在师部所在地附近的山沟两侧山腰还依稀可见紧靠着山的已废弃的自建营房。师部办公楼、大礼堂还在。如今新江是翁源新江镇,师部驻地是新江渔溪村。</h1>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27师自建营房的师部大门及办公楼(2007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进门右侧及办公楼后曾经有一栋栋平房的师领导宿舍</b></span></div></h5> <h1> 老爷子说,那时要求部队山(山区)、散(分散)、洞(山洞) ,驻地选在京广线附近粤北山区的翁源。师部与直属队在新江,各团分散驻防,炮兵团驻翁城郊区。那时父亲任师参谋长,组织部队从海南移防到新江。晚年听他说铁路闷罐车厢(货车皮) 能装载多少人,车厢里铺席子;轮船一等、二等、三等舱及统舱是如何,那是组织海南移防部队装载运输后积累的知识。</h1> <h1> 部队到新驻地和在海南一样,都是先盖木板+油毛毡+泥草的草房,部队伐木、烧砖自建瓦房营房。我们家又开始住草房,没有电,晚上家里油灯和蜡烛。记得到上小学一年级时家还是草房。</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备值班127师师<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参谋长(父亲)</span></b></h5> <h1> 1961年起,中央军委先后确定了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即第1、76、79、82、116、124、127、179、189、196师。第116、124、127师是四野血统。战备值班师是选择战力强、训练好、齐装满员、随时能拉动、能跨域作战的部队。广州军区直属127师、42军124师为广州军区的战备值班师。</h1> <h1> 有段时间部队露天看电影,看到都是全副武装携枪入场,还明确各自防空疏散方向。62年据说蒋军准备反攻大陆,战备气氛紧张,父亲曾多次南下看地形及预设阵地,至于去了何地,老爷子从未说过。那时父亲随师前指,已前出到沿海前线的纵深看地形准备作战,抗反攻大陆作战首战就用战备值班师。</h1> <h1> 老爷子说,炮兵副师长改任师参谋长,是时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黎源谈的话。黎源讲,他们提出从外调师参谋长,我看师里就有合适的吗?老张就可以。后来黎源任47军军长(抗战初入伍64少将) ,47军曾代管127师并负责湖南支左。父亲68年初到湖南零陵军分区并兼地革委主任,与兼任湖南省革委主任的黎军长再次成为上下级。</h1> <h1> 后黎军长和47军调离湖南。几年后老爷子在零陵军分区,又与去东安(零陵地区下属县) 总参三部基地看孩子的黎军长相见。那时黎军长脚上穿双回力高腰球鞋,这鞋有厚3cm左右的海绵鞋底。老爷子问:黎军长怎么穿这种鞋?答:脚底有个鸡眼,这鞋的鞋底厚软。于是老爷子告诉在上海上学的我,也给他买双穿着下乡。那鞋当时10元左右,如今市场上怎么也找不到那厚海绵底的回力高腰球鞋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 王恩荣叔叔</b></h1> <h1> 王恩荣叔叔(1925-1977),抗战初期入伍。曾任湖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渡海作战时43军128师383团一营教导员。</h1> <h1> 新江驻地师部前有条小河,雨季时水深流急。平时和缓,可以踩着涉水过河。部队育英小学和幼儿园都在师部的河对岸,夏天孩子们都喜欢到小河里游水。下图的桥还是当年赵家瑞任校长时衡阳铁工校设计的那座拥军桥,图中桥头路右边就是师部大门。桥的上游不远警卫连驻地对岸就是当年育英小学和幼儿园。</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往师部的桥和小河(2023.07)</b></h5> <h1> 桥上游不远河水转弯,有片小石子河床的河滩,是下水玩耍的好地方。记得王恩荣叔叔那段时间休息,暑假带着我们师部的几个孩子到小石子河床的河滩下水。用那种广口瓶放点饭粒,沉到浅水下,竞然可以引来小鱼入瓶,入瓶后找不到瓶口游出,可以捉到不少小鱼。我们经常中午就到位于小山顶的王叔叔家门口,等着午休后的他带我们下河。有时不去河边,就在他家听他讲故事。那时的王叔叔俨然成了我们的孩子头。<br><br> 若干年后才知道王叔叔可是当年大名鼎鼎的43军渡海先锋营教导员。</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43军</b><b style="color: inherit;">383</b><b>团</b><b style="color: inherit;">团长徐芳春、渡海先锋营教导员王恩荣</b></h5> <h1> 43军第一批成功偷渡登陆海南岛的383团一营,被授于渡海先锋营,先锋营每个人均记大功一次。王恩荣叔叔是先锋营教导员,父亲二次偷渡登陆海南岛后与接应的128师先锋营汇集时结识。老爷子说,那时登陆后见到王叔叔,王叔叔很高兴的说,部队过不来,我们就要打游击啦。</h1> <h1> 以后王叔叔任军青年处处长、127师380团政委,在127师他们相互熟悉。王叔叔的夫人纪阿姨曾在屯昌荔枝园与母亲共事筹办127师幼儿园。60年代中王叔叔离开新江127师调零陵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64年老爷子调广西任144师副师长,下属部队430团在广西鹿寨国防施工,他去鹿寨途中曾专程去零陵军分区看望。</h1> <h1> 几年后老爷子调到零陵军分区,王叔叔调到省军区后勤部任副政委、政委,支左时任省国防工办主任。随后任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两家从海南开始的友情一直延续,2005年干休所换新房,两家选房成为如今的隔壁邻居。</h1> <h1> 听零陵军分区的发小说,王叔叔在零陵时继续跟孩子们讲故事。他14岁左右就参加八路军,英勇作战,多次负伤。是在人民军队成长的高级政工干部。谈吐儒雅,沉稳且口才好。有着那代人从战斗部队走出的政工干部独有的性格与魅力,1970年任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后英年早逝,1977年病逝于长沙。</h1> <h1> 带渡海先锋营的徐芳春团长,曾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桂林步校校长。70年代曾去过桂林步校徐校长家,还见徐校长扎腰带出操。带兵将领,虎虎生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 在新江的日子</b></h1> <h1> 在新江住草房日子留下的记忆是淡淡的。下大雨时家里地上总是要放些脸盘接着房顶漏下的雨水,夜晚油灯冒烟以点蜡烛为主。门口有间放着柴火的小伙房,有次不记得因何错误,被父亲放到在柴火小屋关了一天紧闭。幼儿园和部队育英小学在一起都在小河对岸,幼儿园和小学的瓦房先建好,但是育英小学的食堂早期还是草房。幼儿园全托,小学住过校也走读过。驻新江外的各团军娃也在那全托和住校。</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广州照像馆与父亲合影(1961.12) 广州中央公园(左警卫员)</b></h5> <h1> 新江远离城市,记得曾跟着去开会的父亲到过广州,乘火车从新江到广州。父亲开会,警卫员叔叔带着出去玩,去广州中央公园(如今的广州市人民公园) 、动物园等。在广州照像馆拍下和父亲的合影及幼年的大头艺术照,留到如今倍觉珍贵。此外也曾坐着警卫连的马车跟着妈妈和阿姨们去新江圩赶集。那时在新江算是名符其实的山沟里的孩子。</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12栋当年的家 (2007年) 家阳台下的孩子们(1963)</b></h5> <h1> 1963年终于离开草房搬进了部队自建的宿舍。住进自建的营房宿舍,感觉房子里这么宽敞亮堂,电灯这么明亮…那已是入住自建瓦房小学和幼儿园的一年后。现在仍清晰记得草房家中蜡烛下写作业的情景;记得住校是两层楼的宿舍,开始宿舍没有自来水,曾用脸盆接屋檐流下的雨水早上洗脸。师部办公楼和师领导宿舍都在部队育英小学和幼儿园入住一年多后才建成。可见父辈那代人的严于律己。</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当年营房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家12栋</span></b><b style="color: inherit;"> 自建的师部办公楼 (2007年) </b></h5> <h1> 2007年去旧地,营房都已废弃。办公楼成了村卫生院,办公楼后沿坡而上的碎石路两边一栋栋当年师领导的平房宿舍,除办公楼右边不远,两栋魏凯江师长和张立宪政委的宿舍有村民居住外都已废弃。废弃的平房门窗被拆除取走,44年前部队种的小树,都长成参天大树遮盖着已废弃的营房宿舍。找不到当年记忆里的家是哪栋?用手机联系问老爷子,老爷子说:靠山坡边,路边坡上那栋。沿坡走到路边上几个台阶的那栋,应该是当年还有依稀印象的家。回来与当年在主卧阳台外孩子们的照片比较(见上图),果真没错是标记12栋的平房,这是离开43年,曾有多家住过的营房家。在营房长大的孩子,这可是留有印象的第一个营房家-127师新江师部第12栋瓦房宿舍…</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师部<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门<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进门右</span>边两栋<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师长/政委宿舍</span></span>之一(<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3</span></span>年)</span></span></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23年师部大门左侧:军队储备营区</b></h5> <h1> 2023年离开59年后再去旧地,大门边有块“军队储备营区“牌。办公楼已人去楼空,楼前后都是荒草。办公楼右侧的师长/政委宿舍前后荒草,已无人居住。办公楼后面的栋栋平房已成为荒草丛生的平地,12栋曾经的家已无踪影。68年127师从此地移防离开,42军所属部队曾驻此地。后经多次裁军改制,现已变为“军队储备营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3) 告别127师</b></h1> <h1> 1964年父亲调任55军144师第一副师长,从此离开了他从抗战初入伍开始,战斗工作23年的127师。在七旅19团、16师46团、127师打过仗带过兵,他一生引以为傲、永远不忘!</h1> <h1> 他生前两个月在湘雅附二住院,那天上午去看他,他说昨晚做了个梦,我们19团换装了。问:换了什么装备?答:德国的装备,说完沉思不语。已是百岁的老爷子,梦回82年前参军的新四军七旅19团(叶挺独立团)、127师379团啊!</h1> <h1> 是人民军队历史最悠久的团队凝聚力!是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从血与死中走出并刻入心灵的记忆!他们那代七旅老兵,说到127师都是那样充满激情的骄傲与自豪…!</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调离127师时<span style="color: inherit;">父亲(前左3</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与</span>部分<span style="color: inherit;">师领导合影(1964年)</span></b></h5><h3><br></h3> <h1> 前左起于兴化上校副政委、张荣森大校师长、张本林(父亲)上校师参谋长、朱之行中校政治部主任,后左起王必芝中校、魏兰生中校师政治部副主任、杨英旅中校师后勤部政委、少校(不详)</h1><h1> 这是父亲调离127师前与师领导,在入住才一年多的瓦房家门前合影。</h1> <h1> 张荣森(左二) 大校师长(32年入伍四方面军的老红军)64晋升少将,是罕见的红军少将师长,也是当时野战军中唯一的少将师长。50年代初任144师师长,并作为全军选派的九个师长之一,赴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在苏联授于55大校,62年从军事学院调127战备值班师任师长。后直接任42军军长,68年重组43军时任军长,支左时曾与昆明军区副政委蓝亦农一起主政贵州,在当地被称之“蓝、张路线” 。后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校长。</h1> <h1> 老爷子说,新师长到任后,力主127师干部交流。魏凯江师长改任政委,不久也调离,于兴化副政委接任。朱江调47军139师任师长,老爷子调144师任第一副师长。随后七旅的老兵也陆续调离。</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调离前<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与127师领导合影(1964)</span></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上图父亲(左)与于兴化 下图右起魏兰生、张本林(父亲)、王必芝、杨英旅 <h1> 于兴化上校,127师副政委,随后任政委。苏北新四军老战士,抗战初期在苏鲁豫支队活动的丰.沛.萧.砀入伍。任七旅20团副指导员时曾在秀水河子战斗立大功。长期在127师战斗、工作。解放后曾任380团(20团) 政治处主任、127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在127师有”铁嘴” 之称,口才好,能说会讲。老爷子说:在海南还是于主任从地方调你妈妈到师幼儿园,后来挡案关系一直在部队。文革中有台、港关系的妈妈,才免受冲击和麻烦。家里有于叔叔穿着中式便衣加围巾的全家福照片,俨然如教书先生、国文老师。60年代末于叔叔调47军任政治部主任等职。70年代末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80年代初任广州军区政治部顾问,后离休。2022年元月在广州去世,寿至98岁。</h1> <h1> 王必芝中校,随后任127师副师长。曾任过379团长,苏北新四军,七旅老兵。老爷子的战友,辽西会战励家窝棚阻击战任379团一营副营长。战斗中负重伤,老爷子组织救下来。老爷子说:救下来后他们急着后送,我让他们等等,现在炮火太猛,下不去,否则会二次负伤。多年后王必芝的夫人还说,当年是张司令救了老王的命。60年代末王必芝调回海南任131师师长,70年代初任榆林要塞司令员,并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榆林要塞扩编为副军权限)。参与指挥当年的西沙海战。离休后也在广州省军区白云山干休所。</h1> <h1> 魏兰生中校,师政治部副主任,苏北新四军老战士,七旅老兵。在海南曾任127师干部部长。后也调民航北京管理局。</h1> <h1> 杨英旅(看到其后辈晒出同样照片后才知道)中校,师后勤部政委(前任唐光叔叔),苏北新四军。东北夏季攻势战役获总部模范奖章。曾任380团政委,后到民航湖北管理局任副政委。</h1> <h1> 1962年曾任19团、127师政委的刘.锦屏由广空政委调任民航总局政委。那时民航归空军管,现役军人多。127师先后有李心从副政委、魏兰生副主任、后勤部政委唐光、杨英旅...等到民航系统。</h1> <h1> 老爷子晚年曾说过在127师时的“生态”(如今解读后的用语) ,他说在127师几十年,上、下级、同级相互之间很严肃,没有嘻嘻哈哈、拉拉扯扯的。在战争时的相互关系就是如此,一直沿续。从战争中走来,是那代军人生态清正的原因。如今仔细端详60年代照片中127师领导的神态,就可感悟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4) 离开新江 6898</b></h1><h1> 6898部队是当时127师的代号,1964的暑假我们离别新江。</h1>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欢送李主任赴贵县留念(6898部队幼儿园全体同志64.7.2)</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妈妈(中左四)和我们子妹</b></span></div></h5> <h1> 妈妈告别了她们在海南屯昌就筹建的127师幼儿园。那天全家跟着妈妈(父亲已先到144师) 从幼儿园驱车到大坑口火车站。走出幼儿园前的公路,老师带着班上的孩子们牵着手站在路两边,挥着手用幼稚的声音喊“李主任再见、再见”…车上的妈妈流着泪向她们挥手,直至看不见孩子们的身影。这一幕到如今仍深深的留在脑海。6898部队幼儿园令老太太一生难忘,已经90多岁的她,从屯昌幼儿园起到今天,晚上始终睡眠不好。那是当年在幼儿园每天12点前、凌晨3点左右两次查看孩子造成的职业病。</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妈妈的6898部队工作证</b></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6898部队幼儿园的同事</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上图妈妈、纪阿姨(右一)与女儿、幼儿园黄老师(中)</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下图妈妈(前右)与幼儿园同事在广州(韶关)</b></span></div></h5> <h1></h1><h1> 我们离开粤北翁源新江,母亲告别6898部队幼儿园。 </h1><h1> 父亲与从苏北入伍抗战起出死入生跟随的七旅(127师)再见!</h1> 未完待续<br> 下章节:<br> 二、父亲和军人父辈(6)<br> 3、建国后野战军的岁月(4)<br> 4)野战军岁月-父辈和我们在广西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