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节选自《华夏美学》李泽厚著</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回顾是为了在历史中发现自己,以把握现在,选择未来,是对自己现在状态的审察与前途可能的展望。这种发现、把握、选择、审察、展望,都包含有自己的历史性的“偏见”在内。这“偏见”其实也就是某种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本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本体?本体是最后的实在、一切的根源。依据以儒学为主的华夏传统,这本体不是自然,没有人的宇宙生成是没有意义的。这本体也不是神,让人匍匐在上帝面前,不符合“赞化育”“为天地立心”。所以,这本体只能是人。</p><p class="ql-block"> 本书作者在哲学上提出人类学本体论(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即认为,最后的实在是人类总体的工艺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两个“自然的人化”。外在自然成为人类的,内在自然成为人性的。这个人性也就是心理本体,人的自然化是这本体的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p><p class="ql-block"> 心理本体的重要内涵是人性情感。它有生物本能如性爱、母爱、群体爱的自然生理基础,但它之所以成为人性,正在于它历史具体地生长在、培育在、呈现在、丰富在、发展在人类的和个体的人生旅途之中。没有这个历史-人生-旅途,也就没有人性的生成和存在。可见,这个似乎是普遍性的情感积淀和本体结构,却又恰恰只存于个体对“此在”的主动把握中,在人生奋力中,在战斗情怀中,在爱情火焰中,在巨大乡愁中,在离伤别恨中,在人世苍凉和孤独中,在大自然山水花鸟、风霜雪月的或赏心悦目或淡淡哀愁或悲喜双遣的直感观照中,当然也在艺术对这些人生之味的浓缩中。去把握、去感受、去珍惜它们吧!在这感受、把握和珍惜中,你便既参与了人类心理本体的建构和积淀,同时又是对它的突破和创新。因为每个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此在”,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对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艺一审美的温故,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中,是不是可以因略知人生之味而再次吸取新知,愈发向前猛进呢?</p><p class="ql-block"> 是所望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