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之南二十多公里,有一个镇——大港头镇。小镇在瓯江边,秀山丽水,吸引了一些画家来此写生,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画派:画乡“巴比松画派”。<br> <b><font color="#ed2308"> 画 乡</font></b><br> 巴比松是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村。十九世纪一群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用画笔描绘身边家乡老百姓在那里过日子的风景。他们提倡,面向自然,对景写生。<br><br> 瓯江帆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浙江画家受巴比松画派的影响,来到丽水进行创作。<br> <h5> 画作:瓯江帆影</h5> 正是丽水乡土风光的静谧清隽帮助画家告别了历史纵深,背离了都市文明,将笔触伸向原生态的山水风光。<br> 丽水“巴比松”画家 伴随着大地和泥土的气息,他们探究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借由绘画触及到这个浩瀚而隐秘的乡土世界深处。土房、小舟、渔民是丽水“巴比松”画派早期的主要创作题材。<br> 丽水“巴比松”油画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书写历史的故乡,书写故乡的风景。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中表达对于故土文化的思考,又在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追寻中继承与弘扬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着自己心中的精神之乡。 在画乡游览,遇雨,实景版烟雨江南 入夜,瓯江边的古街张灯结彩,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画乡码头,乘小渡轮,就来到了古堰 <b><font color="#ed2308"> 古堰 </font></b><br> 古堰名“通济堰”,始于南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5-519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水利设施之一。通济堰不仅是灌溉工程,还具有防洪、灌溉等多重功能,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通济堰其拱形大坝为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拱坝。该坝最初用木筱构筑,南宋时改为石坝。现存石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 2014年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b> 函桥通古(石函)</b><br> 在堰头村口有一条名为‘泉坑’的山坑,其水横贯通济堰渠道,每遇山洪暴发就挟带大量沙砾和卵石冲泄而下,淤塞渠道。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知县王褆按邑人叶秉心的建议,在通济堰上建造了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先在渠道里造两个平行的桥墩,把渠道隔为三孔(所以俗称三洞桥);把泉坑引入两边砌有挡水墙的桥面,宛如把坑水引入了一个两头贯通的石函(即石匣子),使坑水凌空跨过渠道,而在挡水墙上再铺砌石板,成为行人通道;使下层流渠水,中层引坑水,上层通行人。石函建成,并沿用至今。人们将这个石函比喻为古代立交桥。 <b>古樟树 </b><div> 但凡古村落,都会有与村子历史几乎一样长的古树。这些古树历经四季轮回,岁月沧桑。堰头村有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现存10棵,树龄在1000-1500年间,分布于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千年岁月沧桑,默默捍卫堰渠,成为历史的见证。</div> 这颗树树干已空,但依然活着,被老乡们称作“舍利树”。 古樟树太大了,怎么拍也拍不全,还是上个视频吧。 <b> 古村</b> <div> 堰头村历史悠久,风光优美,小桥流水,树绕村庄,水满堰塘。<br> 有公交车可到丽水火车站。</div> 小溪旁,小花盛开,古村落环境优美,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