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民国风情街——湛江游(三)

丘陵

<p class="ql-block">下午逛赤坎区的民国风情街,它与霞山区的法国风情街遥遥相望。主要由民主路、民生路、民权路、民族路和大同路、大众路、幸福路与和平路等交织成的老街区,这些街名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赤坎早在南宋时商埠就已具雏形,当时是以海盐集散为主的盐埠,至今赤坎还有一条老街叫盐埠街。明清间200年海禁,赤坎商埠早已一蹶不振。但康熙废海禁后到道光年间,赤坎成了“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商船蚁集,懋迁者多”的粤西商贸物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风情街随便走了一圈,发现街上建筑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房子,它们的外观多是广州湾时期法式风格和南洋情调的混搭,内里又长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根。</p> <p class="ql-block">近年赤坎打造民国风情街,企望再现昔日的繁华,成为湛江旅游的新名片。在街头放置了一些反映当年市井生活的雕塑,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漫游,也让本土年轻居民体味祖辈生活的场景与不易。</p> <p class="ql-block">看到街上雕塑中有楠竹水烟筒,原来我只知道云南十八怪之一的“吹火筒当烟袋”,谁知湛江也一样。这个店铺买烟酒。铺面多半地方放着烟筒,也见到街上有的人用竹烟筒吸烟。这大概也是千年不变的一种民风。</p> <p class="ql-block">1925年建在海边街(今民主路)的广州湾商会会馆是仿法式钟楼建筑。也是当年广州湾最堂皇的民间建筑,是民族资本家爱国思想的集中地。当年商会下属30多个行业公会,有千多会员。1936年1月商会发动反对法当局横征暴敛的全市罢市及抵制日货运动都有声有色,可见爱国是广州湾商界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商界巨子许爱周(1881一1966)的这幢三层楼房由法国人设计。弧形大门开在民族路与大同路交汇口西北角,大门两侧的红色水磨石科林斯式立柱,洋气十足。这房建于1931年,抗战胜利后是中央银行分行,解放后作过爱周中学校舍。目前是古玩文化城。现在“民”字头街道都是20年代以他为首的地产商填海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民国风情街建筑的另一特色是“骑楼”。我国的第一幢骑楼,出现在1849年的海口,由南洋华侨返乡所建。以后我国东南沿海的骑楼也多由南洋华侨所为,所以说是南洋情调。</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种样式的鼻祖是2500年前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近代骑楼是18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搞出来的“廊房”,让街边人行道成为楼房外廊,它解决了印度热带气候多雨炎阳酷暑对英国殖民者居家和出行的困扰。很快这种样式随欧洲殖民势力扩张在南亚、东南亚等热带地区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现在赤坎的一些骑楼已经名存实亡。原来属公共走廊的柱廊被隔断成私人领地,或者成为店面,或者变居室或遮阳篷。行人在骑楼下行不通了。</p> <p class="ql-block">鸟儿播种的榕树,粗壮的根从楼上沿墙柱长到地下,令人感到自然的伟力和世事的苍桑,也显出老街的破败。</p> <p class="ql-block">街上卖“古玩”的地摊,基本无人问津,任日影从街面扫过。</p> <p class="ql-block">和平街51号骑楼底层的《广州湾历史民俗馆》令我震惊。他专门收藏展出广州湾时期(1898-1945)历史文物、商业器具和生活器皿,收藏丰富,其中许多是珍品。下面几张拍自馆内的图片,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广州湾时期的历史,是国人用自己的血肉写成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下是清政府与法国签下的丧权辱国的租借广州湾条约,租期99年。下图上是民国政府1945年8月18日与法国签的收回广州湾专约。闻一多先生呼吁收回的华夏后门的铁锁,提前回家,他可能出了一口长气。</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彩图为1899年12月第472期法国巴黎《小日报》封面,它用头版头条报道遂溪人民抗法斗争的“平石村”事件。封面画为法国专业画家根据记者描述绘成。下图左下黑白照为参加雷州半岛日军投降签字典礼人员及来宾,合影于1945年9月21日。</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字从南京中山陵到成都春熙路,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这个复制件告诉我们,“天下为公”墨宝是褒奖黎民伟的。因黎民伟(1893~1953)16岁参加同盟会,一直追随孙中山。现存1927年以前革命军的战斗场面和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等人的影像大多是他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正好黎民伟的故居就在民族路与民权路交汇口的东北角。与许爱周的楼房隔街相望。临民权路外墙上用电影胶带和场记板装饰,一下把人带回胶片电影的年代。场记板上有“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在广州湾”点明他在中国电影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抗战时期在此避难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黎民伟的父亲在广州湾从事外贸,这楼房为他父亲所建。他从小在香港长大,以电影救国为终生事业。拍成了中国第一部记录片,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又集编导摄演于一身。日寇占据香港后,回故居避难,同时与文化界商界的爱国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日本投降后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所以1994年香港第13届电影金像奖授给他“最高致意奖”并赞为“香港电影拓荒者缔造历史第一人”。2005年中国电影博物馆揭幕,他是广电总局评选树铜像的五位“中国电影拓荒者”之一,同年获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并尊为“华语电影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民权路的别墅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初曾作过解放军的领导机关。现在似乎无人居住,临街围栏变成了封闭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民国风情街里像这种堂穿屋漏,草木在屋上野蛮生长的建筑不是一处两处。看来全国不少古城老街纷纷焕发青春的当下,要发挥后发优势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这两天在湛江市区新街老街蜻蜓点水地走了一些,总体印象是新城比我想象的好,老街比预料的差。但它们都是当下真实的湛江,希望湛江老街返老还童!明天将去游览地质历史瑰宝湖光岩,敬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