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概 <p class="ql-block">10月27日熊老师读《我在苗乡当校长》有感:</p><p class="ql-block"> 陈立群校长即将从杭州学军中学退休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下决心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支教。他支教的学校是“天下第一苗乡”的台江民族高中,初到学校几天的交流中,一连串令人惊愕的信息涌来,让他这个资深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思考何去何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个2200多人的寨子,直到2014年才出了第一个大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里有十五六岁,甚至更小就当妈妈的女孩子。初中毕业就嫁人的事司空见惯。如果以后两个人过得好,到结婚年龄了就去补个结婚证;如果不合拍,就分手走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些孩子天没亮就出发去学校。一是因为路远,二是因为一旦被邻居家发现,是要被拉回来的。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孩子不读书,他们去读书了,今后回来是要欺侮我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些村寨,已经习惯了没有文化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些家长双休日给孩子送生活用品过来时,会给孩子带上自制的土烟。在家长看来,抽烟、喝酒是男子汉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高中,有的女生是结了婚再来上学的。”</span></p><p class="ql-block"> 本书第一辑114页是讲《我和孩子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故事是陈校长为了让3000多名学生吃好饭,把之前只有一口大锅的窘迫局面,通过努力修建了新的食堂和厨房以及宿舍,变成了六口锅可以同时炒菜做饭。这样老师不用中午回家做饭,学生也实现了从之前只有800人住校,到现在全部学生都住校,进行了全封闭的管理。大大改善了师生的生活条件。</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故事是《让学校安静下来》,把闹哄哄的晚自习变得悄然无声。明确要求晚自习时间,学生一句不许讨论问题。并且每天都有值日的老师负责打分。但是依然有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很多学生晚上玩手机或者聊天,半夜三更才睡觉,甚至有玩游戏通宵的,于是又把教师值日延伸到宿舍,从管理上确保教学的秩序。再通过“深度思考,用心学习”的主题讲话,把自我管理的意识植入到学生心田。内外兼治,让学校真正变成了静心学习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故事是“被毒蛇咬了的学生”,则是通过洒雄黄酒和把草丛硬化等措施,排除了学校的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 安全、健康、纪律都有了保障之后,有学生匿名反馈学校学生舞弊问题严重,学风很差的情况。从这里开始,陈校长的初来乍到,很快就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认可。才会有学生把最隐蔽的学校的问题主动反馈上来。高三年级867人,竟然有500学生是在混日子。玩手机、早恋、抽烟等不良风气是腐蚀学生心灵的罪魁祸首。陈校长通过每周一次的全校讲话,给了匿名写信的同学回应,也激励同学们认清现实,做觉醒的青年一代。</p><p class="ql-block"> 春季学期开学后,陈校长为了挽回60多名未返校学习的学生,进一步做了细致的家访工作。有的学生是因为贫穷被迫外出打工,有的是早早嫁人,还有的是要照顾生病的亲人无法正常返校。老师们通过努力,让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但是精神上的贫穷则是很难扶的。拉住一个是一个,成了坚持劝导的唯一信念!</p><p class="ql-block"> 陈校长帮助了很多学生,有的学生就直接叫他校长爸爸。在帮扶学生的过程中,有懂得感恩的学生,也有借过钱面无表情不会说谢谢的学生。也有个别学生坚持不接受资助。全校有3000多个学生,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就有1300多个。陈校长感叹,这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崇高,而是快乐!市场化的时代,浮躁、急功近利。大众生活的功利化和情绪化,使人们很难保持初心。学校教育,人是目的。他希望用他的方式能够唤醒和发现: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叫醒当地的百姓,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读书;叫醒外来的帮扶者,少一些政绩意识,多一些躬耕践行。</p> 有感 <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天,我们去到了四川大凉山,以为脱贫攻坚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会更好一些。村里的房屋确实都基本上是砖混结构的平房,甚至对面山上一览无余的土黄色外墙的小院子,颇有点像当地特色的小别墅。然而走进一些黑瓦灰砖的农家户,仍然是家徒四壁。没有钱粉刷的水泥墙已经被传统的地锅柴火熏得黑漆漆的。当地支教的郭校长一路在给我们介绍情况,这些看上去脱贫的人家,为了完成上级下来的指标盖房,又欠了几万十几万的债。彝族的普遍家庭全靠妇女养家糊口,男人都不挣钱。妻子又要带两三个娃,还要自己想方设法挣钱,确实是很不容易,很难翻身的。而当地的公办学校就更令人匪夷所思,200多人的学校,没有办学经费,更没有公办的老师来教学,当地教育局才把这些边远的村小托管给公益机构。公益机构既要招募愿意只拿800块钱补贴的支教老师,教师工资和孩子们的午餐,杂费等,还得校长自己去募集。募集的名义还不能以贫困的原因募捐。(全国都已经脱贫了,再哭穷就是给当地政*府抹*黑,给党*中*央就是政治不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偌大一个国家,想要让人民真正过上丰衣足食,有尊严的生活,依然还是很难。所幸还有人记挂着这样的群体,为他们发声,还有人愿意去做教育,让孩子们都有机会成为飞出穷山沟的金凤凰!当然,最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太少!抽水机似的把人才卷进城市,还不是这些教育先行者的初衷,也只能是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到更多人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