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新校区(南校) <p class="ql-block"> 每当回忆起37年前初来杨陵时的荒凉景象,每当看到杨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就不由得为杨凌的迅猛发展而感叹;每当想起与她相识在西农的日子,每当毕业于西农的女儿女婿承欢膝下,快乐的小孙子从幼儿园蹦跳着回家,我总是心潮起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两校建校90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那些曾经的失落、困苦、奋进与今日的满足、幸福、自豪交织在一起的感情就变得更加激烈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年前,我从山东大学毕业来到了杨陵镇。当时的杨陵只有一条街道,就是现在改造成步行街的那条小街,除街道两旁的法桐有些特色外,街道的铺面都是破旧不堪的样子。杨陵的繁华和内涵都隐藏在几个科研院校里,无论你走进哪个学校和科研单位,那种古树参天、繁花丛拥、整洁有序的环境总让你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同时也有几份神秘,与落寞萧条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仿佛是两个天地,两个世界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杨陵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当属登往西农大的五级台阶,以及走进校园那座刻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砖楼。今日的“五台山”虽然多次翻修,但依然在那里眺望,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每当你步行攀登在“五台山”,总有一种奋力向上的力量令你鼓舞,总有一种神圣、庄严的崇敬让你膜拜。那座刻有“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砖楼是建校的历史见证,铭记着学校90年的风雨历程和丰功伟业,陪伴着一代代西农人的奋斗足迹,谱写了多少动人的故事,造就了多少响当当的卓越人物。 </p> 登往西农的“五台山”(北校)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4) 当时的杨陵镇没有企业,就业岗位有限,大部分子弟都去了外地就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新来的大学生几乎找不着对象。而我很幸运,来到杨陵的第二年,我就认识了她,我终生的爱人。我们的认识颇有点传奇色彩。记得那是个星期天,我跟李老师天不亮就出差去了汉中,匆忙中把钥匙留在了门上,而自己竟然不知,十多天返回后才听邻居说我忘记拔钥匙了,当我向邻居索要钥匙的时候,邻居笑眯眯地拿出一个纸条,神秘地说媳妇找上门了,快去找吧!我拿着纸条,按照住址就找到了她,敲开她宿舍的门,立刻就伸出了几个惊奇而美丽的脸,我立刻在这堆脸中认出了她。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她是我中学时期的小师妹,中学时的我喜欢写作,常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散文诗歌,所以在学校颇有点名气。她从同在西农上学的中学校友口中得知我分配到了杨陵,就特意来找我,没想到留在门上的钥匙成就了我们美满的姻缘。后来,我时常给人讲这段“钥为媒”的故事,不管听的人是否感到新奇,我自己总是讲得津津有味。<br><br> 她当时就读的是农田水利专业,因为患病休学了一年,于是只能跟着下一级毕业,我们交往时正值她毕业前夕,她在水工楼做毕业设计,我经常上去看她,所以对那座水工楼情有独钟、记忆深刻。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去北校区寻找那栋水工楼,楼已经被拆除,只留下一座小小的平房,但依然还是水利人办公的场所,西侧屹然竖立起了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宏伟高大,把不远处的北绣山比得显小了许多。在图书馆的东北角,两棵开着粉红繁花的梓树高高地在风中摇曳,散发着悠长的清香,为图书馆增添了几份学究气氛。学校年年建设,年年翻新,但老西农人都很怀旧,在拆除的原址总能看到舍不得拆掉的旧楼旧址,保留着老西农的记忆和奋斗的精神。<br><br> 学校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一年一个样,外在的变化显而易见,内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设备的更新最为显著。我曾在想招我做研究生的傅建熙老师的实验大楼里工作过一段时间,说实话,与南校区科研楼的设备相比,那时的实验设备与今日真的不能同日而语。随着硬实力的年年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也在不断飞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后,先后跻身于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再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br> 新图书馆的梓树 我常常琢磨西农的校训“诚朴勇毅”,感觉这个校训很符合西农的精神,也符合西北汉子的性格,并用陕西话解读为:老实、本分、敢干、不认输。我经常在各县市调研,最感慨的就是走到哪里都有西农的学子,而且这些走出校门的学子们似乎都具备这样的品行,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树立起了西农学子的形象,从两校走出的一代代农林人已成为各地方的中坚力量和栋梁人才。我始终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杨陵的名气和影响无不与两校有关,两校在杨凌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也始终坚信,两校的发展还会为杨凌赢得更多的荣誉,迎来更多的关注。<br><br> 在学校工作的37年里,我也结识了很多难以忘怀的人物,李玉善、苏陕民、张荣恩、陈演生、沈茂才、黄广林、王光陆、高公鸿、傅建熙、许春霞、魏安智、李思锋、赵广琦、王鹏科、康博文、吴振海、王鸣、吴钦孝、吕平会、何佳林、苏印泉、刘建军、吴万兴、李新岗、韩崇选、黄建、张博勇、王鸿喆、何景峰、耿庆红…… 他们的身影经常在我眼前浮现,以往的事情历历在目,也许他们并不能代表西农优秀人物的全部,但他们身上都具备了西农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我认识王鸣教授较晚,但交往却很频繁,王鸣教授非常器重我,喜欢我,有一次他回杨凌,给我打电话让我带一个大大的包,他要送我书,我心里想书籍是读书人的命,肯把书送你的人除了喜欢你,还有无私厚爱的精神,于是我带了小小的包去见王鸣教授,他跟我聊天的过程中把他的藏书几乎都翻了出来,看着我那个小小的包,于是抱出来他珍藏的各种背包,让我任选一个。本来我想写一篇“名人轶事”的文章,把我和王鸣教授的忘年交写下来,但王教授一再推辞不要写他,我也就作罢。<br><br> 二十年后,我们的独生女也选择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且还找了一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女婿,姑娘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小孙子上了高新幼儿园,在我们的亲戚中毕业于两校的也有不下十人,可以说两校是我家,我们伴随着西农成长,伴随着西农变老,西农不仅仅是记忆,也融进了我的血液,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br><br> 在九秩西农欢庆的日子里,我禁不住翻开了以往的记忆,荡起感激和自豪的双桨,划出了几朵真情的浪花,作为我对九秩西农的献礼。我们一家都是西农人,常常以西农人自居,以西农人自豪,我们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们永远与西农共命运,关注西农的发展,期盼西农的辉煌。 保留在树荫中的旧砖房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季志平,男,陕西礼泉人,山东大学毕业,民盟盟员,杨凌示范区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大奖,专业著作有《毛乌素沙地无灌溉植被恢复技术》、《秦岭林源药用植物图鉴》、《四季林药》等。2022年开始网络文学创作,创作的重点是陕西方言,同时也创作小说、散文和诗歌。代表作《陕西方言趣谈》系列篇,采用一言一文的形式,通过溯源、训读和释义对方言进行详尽的解读,有考证有故事有趣味,可读性极强。《秦岭古道一明珠》、《端午抒怀》、《冬雷赋》、《九羊赋》、《记忆中的歌》、《暖雪》、《爱似无形却有形》、《故乡的村落》、《叶子的情怀》、《五月的脉动》、《幸福无需理由》、《思念的味道》、《杨凌蘸水面的渊源、成名与盛行》、《年过花甲跑杨马》等作品在网络平台和公众号上相继转发。阅读量极高,曾创下一星期阅读量达25.69万人次的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