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陪我长大,我为它留影。<br> 一身橙棕搭配黑白的色彩,是我不可忘却的养眼滋润。<br> 如果要选出几种乡下的鸟儿,见证我贫穷荒芜而又单调乏味的少年时光,北红尾鸲是其中之一。<br> 无论草房还是瓦房,也无论土墙还是水泥,北红尾鸲像狗一样不离不弃,它们总会在房前屋后的树枝上、花枝上、瓦片上、砖头上停留跳跃,尾巴上下颤动,不停地点头,一幅羞答答的样子。<br> 时机成熟,它们会悄悄选择一处隐秘之地筑巢,低声鸣叫,生儿育女,年复一年。<br> 当然,它也不管我少小离家老大回不回,回来尚能饭否?<br> “北红尾鸲”是它的学名,之前几十年,我们一直称它“红对”——这个大名来自当地长辈的传承,是否寓意着其身一抹红、其行出双入对?不得而知。<br> 2023年9月29日,我回老家过国庆节,发现一对北红尾鸲将爱巢建到了自家堂屋门上,那个地方拴了一块红布,红布上写过字,布里包着一点香灰,是之前道士先生写香火时留下的作品。<br> 刚好,红布的正中央,因为香灰的下坠形成一个筑巢的空间,北红尾鸲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br> 我在乡下的兄弟都是打工人,鸟儿繁殖的春夏季节,他们用不着回家,屋门紧锁。<br> 北红尾鸲辛勤育儿的时光,不要说打扰,看家护院的除了那只小黄狗,连人影都见不着一个。<br> 在一个安全、安静,甚至有些寂寞的环境里,北红尾鸲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使命。<br> 秋天,鸟去巢空。<br> 我站在板凳上查看,发现鸟巢筑材完整,形状饱满,只是红布已朽,都快吊不住了。<br> 我再兜了一块红布。<br> 2024年夏季,据我三嫂说,红对还是用那个窝。就算有人进出堂屋门,但人、鸟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互不影响。<div> 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相安无事几十年了,谁好谁坏,谁善谁恶,难道还不清楚么?<br> 别看北红尾鸲胆小谨慎,它的领地意识很强,特别是干饭的时候,一地难容二鸟。<br></div> 它们牢记一个准则:吃一口,抬头看一眼,看一眼有没有危险。<br> 确保安全,那就再吃一口,然后再看一眼。<br> 人家在吃的时候,旁边排队等候的鸟儿通常都会稍安毋躁。不过,鸟儿的耐心终究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身强力壮的公成鸟,它们总是迫不及待冲上前来,一头一脸兴师问罪的样子:“你还没有吃饱吗?”<br> “我才吃了一口,你急什么?”<br> 口头的警告没什么效果,那就呲牙咧嘴凶它、吼它、吓它。<br> 温和的手段没什么卵用,那就只有动武了。<br> 这是摄影师望穿秋水的场面,他们的飞版已经拍得很多了,多时的守候就为了等一场架。<br> 别看北红尾鸲的小腿细如牙签,弹跳力却十分惊人,一个旱地拔葱,电光石火之间,两个橙棕的身影火箭般直窜半空,连环的飞腿早已踢出了万千变化。<br> 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两只鸟儿的交锋尽管快如闪电,但并非招招到肉,拳拳致命,它们终究秉持了良善之底线,讲究以德服人,所以,战况看似激烈,真正皮毛乱飞、以命相搏、血肉淋漓往死里整的,没有。<br> 伴随某一方的逃遁,一场战斗很快结束了。<br> 下次,谁都还有机会。<br> 昆明市北郊的山上,是北红尾鸲的乐园,以前,我曾迷恋于拍摄它们敞亮的飞姿,后来,我当然更愿意抓拍它们出神入化的凌空一击,尽管我经常跟不上它们的火箭速度,因为那是它们倾尽洪荒之力奉献的曼妙舞姿,也是共同演驿的极限之美。<br> 此生,有些鸟儿我会放弃拍摄,但北红尾鸲,我会奉拍到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