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水涵树影鹭在沙

停琴伫凉月

<p class="ql-block">是乃10月2日,从眉山出发,前往柳江古镇。沿途只见平畴铺展于山下,水稻已经收割,田野呈现出一片微黄。房屋静默于绿树丛中,安闲如老农叙话。</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边是长势极为茂盛的绿植,密织缠绕,高低错落,不留隙地,遮蔽了路人对其身后风景的窥视。时见翠竹筠筠,摇曳如诗。</p> <p class="ql-block">柳江古镇,就在青山之下,碧水之旁,大片的民居,还保持着从前的样子。屋顶如将展未展的折叠屏风,一色黑瓦,沉沉于蜀天阴云之下,倍增怀旧之思。</p> <p class="ql-block">从街面看,是矮小的木屋,走下台阶看其后面,则是这种模样:近半悬空,有柱支撑,全是木制,瓦伸为檐。其中有着最为世俗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沿着一道通往街心的逼仄小巷而行,旁边残破的门板上贴有这样的画,上世纪六七时年代的画当然不可能这么崭新地保存到今天,而内容与建筑却显得特别协调。什么时候,那些再也熟悉不过的画,也成为“古镇”的真实部分了?时光无情啊!</p> <p class="ql-block">同样是刻在记忆中的画面,也是当时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的作品,频频出现于课本。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生涩,后来回首,现代文中却只记得他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墙面经过风吹雨打,已变得斑斑驳驳,木门紧掩,想来其中已不再住人。柔嫩的植物,仍然从积年的枯草中长出来,以其新绿为寥落增添了一抹生机。</p> <p class="ql-block">布满整个墙面的大幅画作,时代看似应是民国。其中的知识分子面貌特别符合那时特征:充满主动担当意识,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相信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街角的一个凉粉店,利用的显然是不曾大改的旧日房屋,上方灰暗的木板上,还保留着即将漫灭的那时的标语。门楣造型非常独特,是算盘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街道并不宽阔,两边时见这种楼阁,全是木制,流泻着一种舒适、实用、美观的味道,纵有空调、灯笼、幌子挂在上面,仍不掩盖本来面目。以前有一个问题:为何四川保存下来的古镇较多?后来想通了。</p> <p class="ql-block">花溪河与杨村河两条河汇集于此,河水清澈,在并不明亮的日光下泛着潋滟的微光。两岸的树倒影其中,颇具旖旎之态。喜欢那种由水造就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古镇自然有古树,是蜀地常见的榕树。让人惊讶的是,就那么一颗种子,落在半墙的土壤,然后就从那里生根发芽,一直长到参天之势。而我们习见的,则只能植根于名副其实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从前的典型民居,属于富有川西风情的吊脚楼。屋子不大,建于石阶之上,门窗对着河流,屋檐突出较长——此地雨水很多,与雨城雅安接壤。</p> <p class="ql-block">倘若要去对岸,既有这样的木制窄桥,也有曾在上里古镇见过的由一个一个的石头排列组成的石桥。“小桥只在槿篱东,沟水穿篱曲折通”,一旦有水有桥,便增一道绮丽。</p> <p class="ql-block">纵目看其整体外貌,但见房屋鳞次栉比,或高或低,紧挨在一起,被各种绿色植物掩映后,呈现出一种苍旧之色,而附近新建的现在房屋,仍脱胎于此,这就是传统啊。</p> <p class="ql-block">石头层层堆叠,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房屋好像成了被它们庇护的对象。鲜明的一角,仍是当初的标语。在这里生活,节奏当然是舒缓的。</p> <p class="ql-block">一家怀旧的电影院,上面的胶片应该为年青的一代所陌生了,却是我们童年真实的样子。“致青春”三个字以及旁边手拉手的男女的背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心悸。</p> <p class="ql-block">已经难以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的青春会是那个样子,却深知其中的点滴带来的久远影响。在每一个回首时分,升起的唯有感叹。这馥郁的花,是献给那种苍白与忧郁的么?</p> <p class="ql-block">河水自上而下流来,流过这些沉默的石头,发出轻微的哗哗之声,然后义无反顾地流向前方。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水就是时间。逝者如斯,也包括一个镇子的由新到古。</p> <p class="ql-block">花开如簇,芳菲于午后温暖的阳光下,见到一只从未见过的硕大蝴蝶,扇动彩色的翅膀,徘徊于丛中。用手机去捕捉它的影子,它似乎不愿意,先是躲闪,然后干脆飞走了。</p> <p class="ql-block">经过时间的洗涤,最初的颜色消失后,只剩下一种苍黑,凝滞在时或降临的雨中。大概环境不同,在其中品茶、读书、假寐都有所不同吧?想一想,你在窗口看雨,一只鸟儿落在面前的瓦上……</p> <p class="ql-block">非常低矮狭小的一个门洞,坚持到今天已经显得有点凌乱不堪了,但仍能从街道通向河边。犯了错误的孩子逃避妈妈追打的最佳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幅《民国官员拜访柳江乡贤》图还是蛮有文化味道的,据说这里有曾、张、杨、何四大家。所谓曾家的房子,张家的丫头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谷子。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些台阶有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那就曾经生活过好多代人了。虽然有的已凹凸不平,但石阶仍然坚固。古人修建这些,都会考虑得很长远,不仅为了当下,不仅为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主街,有500多米,保存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根据房屋特色,大致可以推断出它们的年代。曾拍过许多影片,片名大都熟悉,只是没有看过。</p> <p class="ql-block">“古乡月明”,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没有污染,没有雾霾,那月亮当会显得格外明亮。如果是晚上,应该怎样享受那轮月色呢?浅斟低酌是必然的吧?</p> <p class="ql-block">街心有一道水流,不大,水中有反映以前此地风俗民情的雕塑。这是在做什么?应该是淘金吧?淘金黄沙始见金,也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淘出金子,还往往不是自己的。</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的标语看,这幢楼有些年成了,在当时算是比较雄伟的建筑,干净整饬,今天仍作旅馆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个口号永不过时。</p> <p class="ql-block">一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紫色的羽毛,红色的尾巴,飞到水中的石头上,停留不去。这儿有它寻找的虫子么?</p> <p class="ql-block">整个街道就是这样的布局,不论怎样,坐在台阶上看看人,喝喝茶,聊聊天,都是很惬意的事。就在那种悠闲中,琴声从高昂到低沉,荷花从开放到凋谢,而雨则不停地下……</p> <p class="ql-block">这儿还是阴湿,即使日照中天,也只是郁热而难以看到诗人所说的“白日”,所以有点李商隐描述的“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的味道。墙面上斑斑黑迹,不是来自古老,而是来自气候。</p> <p class="ql-block">进入一处天井,呈长方形,上方灰云似乎正在商量下雨,阴暗的天光,衬托得屋檐更见黝黑。后来知道,雨落时,睡觉的孩子、喊叫的孩子、奔跑的孩子、漠然的孩子和那个坐在檐下看着雨柱的孩子是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很为熟悉的一扇门,它是最初的记忆,从记事起就整天与之打交道。撤除它而拥有另外形制的门,跨度是十年。再后来,拥有了铁制的门,阳光照不到,没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看似粗陋的一角,摆放着一些旧物。录音机也是那时的大件啊,不是轻易就可以购买的。还记得那些魅力四射的磁带,还记得自己的声音从中放出来后的惊诧,转眼就成尘埃满布的“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蚕蛹是见过的,好像还吃过。第一次看到笋蛹,还有松蛹和笋子虫,这是怎么搜集来的?这似乎也是无上美味?惊讶!</p> <p class="ql-block">古镇上最老、最茁壮的一棵榕树,树龄已有800年,树干五六人不能合抱。遮天蔽日,一荫三房。它该见证过古镇多少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p> <p class="ql-block">“一重山有一重的错落,我有我的平仄”。很喜欢这句话,尤其被印在团扇上,更有一种摇曳的风情。属于我们的平仄,有的被抛弃在风里雨里,有的被岁月的大雪覆盖,有的也变成了仅供自己阅读的诗。</p> <p class="ql-block">一只白鹭,像一个洁白的梦一般,从那边的山中悠然飞来,然后立在水中的一块石头上,一动不动。它并不着急,它需要的鱼儿总会游来。</p> <p class="ql-block">与其它古镇一样,不时看到一些隽永有味的句子,许多非常契合镇子的特点和气氛。“半尘半隐”是什么意思?还是喜欢那句话: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镇起先名叫明月镇,后来才改作今天的名字。小桥流水,古树硕茂,民居苍旧,雨雾朦胧,青山在望,还是值得一游的。著名的瓦屋山即离此不远。</p> <p class="ql-block">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季不为人觉察地轻轻流转,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在一代一代的来与去中,一个镇子,于风风雨雨中走到现代,用它旧日的元素应和你的过去,也应和你的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