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有一个叫东交民巷的胡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世界列强纷纷在此处设立大使馆,使之变成了一条“洋胡同”。</p><p class="ql-block">在旧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中—哈尔滨,也有一个外国领事机构集中的地方,但它不是一条胡同,而是以城市中心广场的地标建筑,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为圆心的各个街区,如霍尔瓦特大街(红军街)、医院街(颐园街)、吉林街、阿什河街、花园街(新城子)等。这里集中分布着二十多个外国领事馆中的大多数。</p><p class="ql-block">在二十世纪初叶,哈尔滨曾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市。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哈尔滨逐渐成为通向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自1900年哈尔滨开埠以来,在一百多年前,哈尔滨是个移民城市,不光国内有山东人、河南人闯关东到哈尔滨,还有各国移民。当年,外国移民人数占当时的哈尔滨人口一半以上。哈尔滨陆续有30多个国家的20多万外国人侨居哈尔滨,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多个城市建立了经常性的商贸联系,使哈尔滨成为中国少有的多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共存的城市。先后有23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和总领事馆。这些领事馆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小部分在埠头区(今道里区)。这些领事馆和总领事馆的设立,为哈尔滨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碰撞以及商业繁荣。这些领事馆和总领事馆建筑中,有一些在历史的流转中被拆迁或损毁,我经过查阅相关历史记载资料,到原各国领事馆旧址现场,结合文字记载和旧址实地对照,进行了反复核实。现已基本查明,哈尔滨现仍在的各国领事馆建筑,目前尚存的一共有11个国家的20处领事馆旧址和1处新址(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这20处领事馆旧址和1处总领事馆新址,我都到现场一一进行了考察并拍照留存。</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一座有120多年城市史的新兴城市。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1896年清政府谋划“以夷制夷”,实行“联俄拒日”政策。李鸿章同俄国签订了以“共同防御日本与英国”为目的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秘约》。根据这个条约又签订了《中俄合办中东铁路章程》。1898年,随着俄国特别考察团踏上哈尔滨这片土地,哈尔滨城市史的篇章就被掀开了。</p><p class="ql-block">曾经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中俄条约签订后,中东铁路的铁轨随之铺进了哈尔滨,让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在那个年代,在一个新兴城市设立如此多的各国领事馆,一方面体现了近代哈尔滨的国际化与经济的高度发达,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往来非常的密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国对这满清封禁之地的窥视与攫取,通过中东铁路把东北宝贵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运往世界各地。下面我将按照各国领事馆和总领事馆的先后设立时间排列如下:</p><p class="ql-block">(一)1907年1月14日,沙俄是第一个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的国家。</p><p class="ql-block">(二)1907年2月21日,美国是第二个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的国家;</p><p class="ql-block">(三)1907年3月4日,日本是第三个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四)1907年5月18日,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五)1909年1月30日,西班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六)1909年,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七)1909年8月21日 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八)1910年 白俄罗斯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九)1910年 南斯拉夫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1910年 芬兰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一)1911年 比利时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二)1915年 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三)1917年 瑞典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四)1919年 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五)1919年 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六)1919年 拉脱维亚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七)1920年 苏维埃远东共和国代表部设立。</p><p class="ql-block">(十八)1921年 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十九)1921年 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二十)1921年 立陶宛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二十一)1923年 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二十二)1924年 爱沙尼亚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二十三)1924年 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二十四)1931年 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二十五)1943年 匈牙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匈牙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最后一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国家。</p><p class="ql-block">(二十六)2019年2月1日 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含俄国、苏联、苏维埃远东共和国领事代表部、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以上统计为一个国家。</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共有23个国家先后设立了总领事馆、领事馆。这些在哈尔滨设立的各国领事馆、总领事馆馆址并不固定,他们总是在搬来搬去,迁来迁去,所以,这些领事馆建筑数量恐怕远不止20几个。</p><p class="ql-block">至2024年底,哈尔滨现还有保存较好的11个国家的20处领事馆、总领事馆旧址(含一处日本总领事官邸,一处捷克斯洛伐克领事官邸,一处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新址)。而今,这些外国领事馆建筑的一部分都已经消失了,余下的领事馆建筑旧址及领事官邸旧址,有17处集中在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两处领事馆旧址和一处总领事馆新址在哈尔滨(埠头区)道里区。</p><p class="ql-block">岁月沧桑,这些领事馆建筑的身上,曾留下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b>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位于哈尔滨秦家岗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区红军街85号),中东铁路旅馆。是哈尔滨第一个外国设立的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在1907年1月14日刚成立时,总领馆是设立在中东铁路局大楼内,1908年迁至秦家岗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区红军街)85号。</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插上一段小故事。现在的哈尔滨市南岗区在旧社会叫秦家岗,这是因为原来有一秦姓人家,居住在南岗地势比较高这个地方并耕种着土地,这个地方住的人多了,逐渐形成了村落。秦姓人家奉行“为人要忠义,办事要公正”的家规,受到村落人的尊重,有极高的声望。之后,人们将此地方称作“秦家岗”。1938年,哈尔滨地方当局将秦家岗改名南岗,意为在松花江南岸的高岗上,所以称之为南岗。</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南岗红军街上,有一栋始建于1901年的房子,这座几乎与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史同龄的建筑,总设计师为俄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设计师留罗。中东铁路局负责市建的第九段段长希尔科夫负责建设,于1903年竣工。这座建筑就是当今红军街85号,后来成为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馆址。此建筑为新艺术建筑风格,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1898年,红军街被称为霍尔瓦特大街,因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而命名的大街。1925年改为车站街,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东北,车站街改名为红军街,红军街的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俄总领事馆是红军街上的第一座建筑,它落成5个月后,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它落成一年后,哈尔滨火车站那华丽的站舍才投入使用,这是中东铁路重要的配套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红军街85号建筑可谓阅尽沧桑,哈尔滨的每一个历史时代都能在它的身上找到对应的节点,它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哈尔滨近代史。</p><p class="ql-block">1903年,为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之后称 中东铁路宾馆,这是哈尔滨这座中东铁路上的特等车站前最早、最豪华的宾馆。当时肩负着接待俄国军政要员、名流显贵的任务。</p><p class="ql-block">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战事惨烈,哈尔滨作为俄军的后方,接收了大量前线伤员。哈尔滨车站前的中东铁路中心医院人满为患。这座豪华旅馆也被辟为俄军临时伤兵医院。</p><p class="ql-block">1904年10月,中东铁路局发布144号令,将哈尔滨划新市街、新埠头、旧埠头和老哈尔滨4个区,秦家岗归属新市街警察署。新市街是当今南岗区的前身。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新市街为主体的南岗城区区域。</p><p class="ql-block">1906年,车站街(今红军街)这座豪华旅馆被转让给驻扎在哈尔滨的沙俄外阿穆尔军区,这里成为俄军军官俱乐部,老哈尔滨人称之为“戈比旦”乐园。“戈比旦”就是俄语“军官”的意思。</p><p class="ql-block">1907年,成为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驻地。</p><p class="ql-block">1908年,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兼任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总领事。</p><p class="ql-block">1909年,在哈尔滨埠头区(今道里区)十二道街设立沙俄驻哈尔滨副领事办公处。</p><p class="ql-block">1921年,成为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p><p class="ql-block">1926年,中东铁路局对总领事馆进行了第一次大修改。室内设计是俄国著名设计师斯维利多夫,他也是哈尔滨三中、哈尔滨国际饭店、哈工大土木楼、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哈工大博物馆)的设计师。 </p><p class="ql-block">1936年,东省满洲铁路局进行了第二次大修改,增加修建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总领事馆外墙雨搭。</p><p class="ql-block">1937年,哈尔滨被侵华日军占领,中东铁路旅馆改为接待日伪高级军政要员的哈尔滨大和旅馆。大和旅馆当时是由满铁经营管理的高档宾馆。日军只有大佐以上级别的军官才能够有资格进住大和旅馆。</p><p class="ql-block">1946年,哈尔滨解放,大和旅馆被收回,东北铁路总局在这栋建筑里宣告成立。</p><p class="ql-block">1950年,这里成为中苏合办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的苏联专家楼。</p><p class="ql-block">1953年,这里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苏联军事专家顾问团住所。</p><p class="ql-block">1960年,这里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招待所。</p><p class="ql-block">1968年,成为哈尔滨铁路局医院,之后为哈尔滨铁路局招待所。</p><p class="ql-block">1996年,哈尔滨铁路局对建筑进行了第三次大修改。</p><p class="ql-block">1997年,哈尔滨龙门大厦贵宾楼开业接宾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的所有外国领事馆和总领事馆中,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故事是最多的一个。</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秦家岗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区红军街85号)龙门大厦贵宾楼曾接待过国内外不少名人。</p><p class="ql-block">1903年,俄军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到达哈尔滨,就住在这座豪华旅馆,并在这里接见了大清朝廷吉林将军长顺。</p><p class="ql-block">1918年,东北少帅张学良任巡阅使混成旅司令到哈尔滨驻防时,曾住在这座豪华旅馆215号客房。</p><p class="ql-block">伪满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与夫人曾下榻此处,当年他和夫人住在二楼215号房间。因为215号房间是这座旅馆里最豪华的贵宾客房。</p><p class="ql-block">陈云、吕正操曾在此办公。陈云于1945年9月至1948年1月,任中共北满分局书记、北满军区政委,1946年兼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吕正操为总局副局长。陈云调中央工作后,吕正操继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兼北满军区政委。</p><p class="ql-block">1953年,原苏联军事专家顾问团住在这里,并且工作地点也在这里。顾问团里有一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不朽功勋的共产主义战士瓦·依·奥列霍夫。</p><p class="ql-block">瓦·依·奥列霍夫,前苏联空军中将,1952年受苏联政府委派来华工作。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同时也是哈军工陈赓院长的顾问。他是帮助制定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建院方案的专家设计组组长,他与陈赓院长为选院址,飞遍中国东北及大江南北,最后确定军事工程学院选址在哈尔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霍夫将列军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中国的军事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因突发心脏病,不幸辞世于于哈尔滨南岗红军街85号的工作岗位上,享年5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7年9月10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原“哈军工”,现大学校园内竖立了奥列霍夫雕塑像,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奥列霍夫广场,旨在纪念前苏联空军中将奥列霍夫在原“哈军工”担任苏联首席顾问期间,为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5年21月25日,钱学森专程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在当时的苏联专家楼(哈尔滨红军街85号)于当天晚上,在专家楼最好的包房,举行了一个小型宴会,宴请“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边吃边谈,谈话的主题就是导弹。陈赓对钱学森说:“钱先生,我们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火箭、自己的导弹”。钱先生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钱学森在东北考察了一个月后回到北京,在陈赓安排下,1956年1月,钱学森在北京连开三场关于导弹武器知识讲座,在下面认真听讲的是一众老帅和在京的解放军高级将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讲课时,钱学森很认真的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火箭军”。在近60年后的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85号(龙门贵宾楼酒店),在当年热播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情人结》、《悬崖》、电影《滚滚红尘》等影视剧中,都曾在此取景拍摄。</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哈尔滨第一座外国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哈尔滨第一座豪华宾馆;</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东北铁路总局宣告成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两弹一星”首次提及并确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哈尔滨“龙门贵宾楼酒店”的百年峥嵘岁月,再现了那些缠卷着历史车轮下的风云旧事。</p><p class="ql-block">在龙门大厦贵宾楼大厅的一侧,有一个巨大的壁炉,当年壁炉是用来取暖的,而如今只是作为一种装饰。</p><p class="ql-block">龙门大厦内的楼梯是用昂贵的胡桃木制作的。大厅的右侧曾陈列过一架名贵的座钟,是英王赠给慈禧太后的礼物。</p><p class="ql-block">1900年,义和团围攻北京,西太后仓皇出逃,此钟流落民间。几经辗转,这架座钟成了驻扎哈尔滨的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的陈列品。</p><p class="ql-block">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这架座钟不知去向。直到1919年,中东铁路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一家古玩店里,以25卢布将它买了回来。</p><p class="ql-block">1921年,将此座钟放回到已作为中东铁路公司办公楼大厅右侧的位置上。后来,座钟在“文革”的时候消失,至今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龙门贵宾楼酒店,在其“第聂伯河”餐厅里还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百年木制大冰箱。整个冰箱的箱体完全由胡桃木镶嵌而成,外面设有六个大小不一的门,每个门的把手都十分的精巧,上面都是手工打磨铸铁构成,冰箱的内门板是镀铜的。这个冰箱在最早的时候是利用盐和冰块来制冷,现为全中国仅存的一个仍在使用的木制大冰箱。</p><p class="ql-block">在此建筑初建时安装的铜旋转门,现在也一直使用至今。在此地有多少显赫人物 ,推动转门的手中有多少曾搅动了历史的风云。</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红军街85号这栋建筑,目睹了哈尔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事沧桑、悲欢离合,但它依然努力保持着旧日风采。昔日门前的小树已然参天,浓荫遮蔽下的建筑全貌已很难看到。这座建筑从建立之日起,它的烙印从衣香鬓影到政治权谋,从列强的殖民到弱国的屈辱。而今这栋高高在上的建筑,已经向民众开放,内外建筑都保留完好的它,已成为一个具有历史主题性的宾馆、酒店,随时恭候来自祖国各地和外国的宾客。</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人民和全国人民永远都应该记住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许景澄。他是哈尔滨的开创者,他对哈尔滨的贡献最大,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哈尔滨这座城市,他是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开城先驱和奠基者,一个从来没有到过哈尔滨的开埠名人。</p><p class="ql-block">许景澄 (1845—1900),世称许公,浙江嘉兴人,同治年间进士,晚清时期著名外交家、政治家,他先后在7个国家担任公使和大使,历时13年。他是晚清重臣,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任朝廷工部左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1900年春至9月,许景澄开始负责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当年的哈尔滨在亚洲政治、经济、时尚等方面,是数一数二的大都市。清政府任命许景澄为中东铁路公司督办(相当于现在的董事长),他是第一任中东铁路董事长,也称督办。许景澄全权主管中东铁路事务,其实,办事的枢纽仍归沙俄方,清政府任命的督办只起到监督作用。而他是朝廷命官,许景澄督办常驻北京办公。</p><p class="ql-block">许景澄于1896年远赴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代表大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并郑重在协议上签了字。就是许景澄远在俄国圣彼得堡签下的一纸协议,打破了哈尔滨地区的千年沉寂,一个现代城市开始萌芽。</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许景澄是一个地位极为特殊的人物,是一个从来没有到过哈尔滨的开埠名人,作为哈尔滨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却终其一生没有踏上哈尔滨的土地,这似乎就是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1900年,许景澄上书慈禧太后“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惹怒了慈禧,被慈禧砍了脑袋。许景澄被杀一年后,大清朝廷给许景澄平反。</p><p class="ql-block">“许公碑”</p><p class="ql-block">1922年,中东铁路公司在哈尔滨给自己的董事长修建《许公纪念碑》。1923年6月,许公纪念碑在一街心花园中落成,这个花园是为了纪念前清朝廷重臣许景澄而建立的,此地点成为当时的哈尔滨八大景观之一。许公碑后在“文革”初期被毁。</p><p class="ql-block">“许公学校”</p><p class="ql-block">1924年12月,哈尔滨还有一所以许公命名的学校,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143号,原名“许公纪念实业中学”后改名为“许公储才学校”。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曾在这所学校,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后来成为东北抗联的坚强栋梁。</p><p class="ql-block">“许公路”</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景阳大街南段,上坎尽头。因由道外向南岗是爬坡,这条街原来叫山街,(今一曼街)后改为今天的哈尔滨道外区景阳大街,景阳大街的景字和许景澄的景是用的一个字。</p><p class="ql-block">“许公桥”</p><p class="ql-block">哈尔滨道外通往南岗的跨线桥曾被命名为“许公桥”</p><p class="ql-block">在许景澄全部记忆中,他不会有哈尔滨这个城市的概念,因为他一生从来没有到过因为他一纸签字而发达起来的城市。</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城市的人们却记住了他。尽管如今这些珍贵的记忆,已经被漫长的岁月销蚀,但是,这个城市的记忆里,始终会记得许景澄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美国总领馆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东大直街291号,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始建于1924年。</p><p class="ql-block">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1月21日设立,最初在秦家岗新买卖街(现南岗果戈里大街)一栋二层建筑内(现原建筑已无存)。</p><p class="ql-block">1924年,美国总领事馆最后一次搬迁,迁至南岗东大直街291号。</p><p class="ql-block">1931年美国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1907年,美国紧随俄国的脚步,在哈尔滨设立的总领事馆,成为哈尔滨的第二个外国总领事馆。当时在哈尔滨的美国人其实很少,最多时也不过百人,其中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就占了近十分之一。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历史并不长,从设馆到被日本驱逐出境,共有33年的历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哈总领事馆被日本查封、关闭。</p> <p class="ql-block">建于1907年的原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最初设立的第一个馆址,秦家岗新买卖街(现南岗果戈里大街),这栋特色鲜明的鸭嘴形屋顶建筑,现已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在哈尔滨最忙碌喧闹的南岗商圈,在距离秋林公司不远的公交站台后,有一栋黄色的三层小楼,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或在此等车,或从它面前匆匆走过,熙来攘往,但却很少有人去留意它。大概没有谁会想到,这座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楼,就是原美国驻哈尔滨的总领事馆。这毕竟和“山姆大叔、世界警察”的高调形象相比,这栋建筑太低调了。</p><p class="ql-block">虽然总领事馆低调,但是,美国在哈尔滨的行事并不低调。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俄国人的势力控制了极有扩张潜力的中国东北。第二年,刚从美西战争中得到喘息机会的美国就先后向英国、俄国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1902年,他要求俄国放弃独占东北,允许各国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工业投资、利益均沾。然而这些要求,都被沙俄所拒绝。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了阻止俄国或日本势力独占中国东北,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日本与俄国之间推行均势政策,并在战争后期积极调停斡旋,促成了日俄和谈。如美所愿,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对世界开放了。</p><p class="ql-block">哈尔滨也是美国在中国东北的金融中心,美国花旗银行、信济银行、中华懋业银行、中美商业银行等纷纷在哈尔滨落户。其中,花旗银行即美国在中国东北的金融中心,也是哈尔滨外资银行和保险业的大亨。据1931年统计,美国在哈尔滨就有圣保罗保险公司、丹凰保险公司、德凰保险公司、大通保险公司新大陆等34家保险公司。</p><p class="ql-block">美国人还在哈尔滨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工厂。美国工业公司、花旗制药公司、振昌德机器油坊、尼格果也维兄弟汽车公司、辅隆有限公司汽车修配厂等都在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1926年,花旗银行从法国人手中收购了阿什河糖厂,同时又控股了永胜面粉公司等。</p><p class="ql-block">俄国十月革命后时,美国总领事馆联络其他西方领事馆,支持远东护国法团,组织“干涉军”出兵苏俄。1920年,中国政府宣布收回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主权。美国总领事馆联合英、法、日领事馆封存地亩档案,要求对中东铁路实行国际共管,竭力阻挠中国政府收回附属地主权。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哈尔滨美国总领事馆并未关闭。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日本敌国,美国总领事馆随即被日军查封。总领事及全部馆员被日军软禁馆内。大半年之后,绕道南非被遣送回国。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秋,美国曾意图恢复哈尔滨总领事馆,但因局势未稳,最终作罢,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历史至此终结。</p><p class="ql-block">南岗区东大直街291号建筑,这栋楼的正面米黄色的墙体、白色的线脚、孤形窗、女儿墙、陶立克柱、三角楣小巧而精致,而建筑背面是复古感的红砖墙体,门窗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形态。</p><p class="ql-block">拉开紧靠墙角的木门,地面上还保留着以前的黑白格地砖,高大的楼梯装饰着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铁艺栏杆,阳台上铁艺的造型至今都没有变化,现在这座建筑跟100多年前相比较,只是少了一堵围墙,这座建筑还在继续诉说着百年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07年3月4日,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在哈尔滨秦家岗医院街设立(今南岗颐园街)。该馆最初只有四、五个人,1920年增设副领事一人,并设有警察署和特高系。</p><p class="ql-block">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在哈尔滨曾三易其址,颐园街是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的第一个馆址,现在此建筑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b>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1924年,日本总领事馆从秦家岗颐园街迁至秦家岗义州街27号(今南岗花园街351号,果戈里大街与花园街交角,花园小学处),这是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第二个馆址。</p><p class="ql-block">花园街351号建筑,这座老建筑是一栋三层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的欧式民宅建筑。</p><p class="ql-block">1902年,由中东铁路大承包商王好文开发建造。</p><p class="ql-block">1904年,成为国际红十字会驻哈尔滨办公机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后,大清朝廷认识到加入国际红十字会的必要性,于是在1905年冬,当朝皇帝下旨在上海设立万国红十字会。哈尔滨这个红十字会会址,是通过俄国设立的。也因为它是俄后方物资供应基地和输送日俄战争伤病员的出口。它是国际红十字会最早设立在中国的办事机构,它是为中国尽快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起到了助推器作用。</p><p class="ql-block">花园街351号建筑,1924年成为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该馆是砖混结构,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该建筑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花园街351号,这座日本领事馆建筑最为知名的就是位于地下室能容纳百余人的监狱,里面设有水牢、刑讯室、刑具室和一个有火炉的烧烙具小屋。凡被逮捕的人员,都要被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如悬吊、压杠子、电刑、灌辣椒水、蜡烧、开水浇、滚钉笼、烙铁条、坐老虎凳、坐钉板、鞋钉打等。罪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每两天去一次地下室,接收收押的中国人、俄国人、朝鲜人和其他外国人。这些人被装入大卡车,运送到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做“人体实验品”。</p><p class="ql-block">不知有多少抗日志士在此受难就义或被送往哈尔滨平房的“七三一”部队作为细菌实验的活材料。到了那里更是一种惨绝人寰的折磨,送到那里的人,绝大多数都死于日本的细菌实验。</p><p class="ql-block">在这座建筑里,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也让它成为了哈尔滨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并且也是日本侵华战争及恶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最重要的铁证。</p><p class="ql-block">1909年10月26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1841—1909),来哈尔滨会见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在哈尔滨火车站月台上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p><p class="ql-block">伊藤博文是日本政界的重臣元老,1885年起四度出任日本首相。</p><p class="ql-block">1894年,伊藤博文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占领了台湾及澎湖列岛。</p><p class="ql-block">1904年,伊藤博文发动了日俄战争,占领了萨哈林岛、旅顺,使大连成为日租地并使长春与大连的铁路划归日本。</p><p class="ql-block">1905年,伊藤博文成为首任“韩国统监”,将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p><p class="ql-block">安重根(1879—1910),朝鲜近代史著名的独立运动家,在哈尔滨成功刺杀了侵略朝鲜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p><p class="ql-block">安重根被当今朝鲜和韩国分别称为“爱国烈士”和“义士”。他在朝鲜和韩国都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凡来过哈尔滨的朝鲜人和韩国人,他们几乎都要到当年的日本总领事馆去凭吊过唯一被这两国都公认的爱国义士。</p><p class="ql-block">花园街351号,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地下室牢房曾关押过著名的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曾震惊了全世界,西方各国新闻媒体都在当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花园街351号建筑,在1924年—1936年为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随后迁至南岗红军街108号。</p><p class="ql-block">日本总领馆搬走后,花园街351号建筑就作为日本“七三一”部队队员宿舍,被称为“白桦寮”,同时也是“七三一”部队的高级成员居住和秘密活动的地方。“白桦寮”就是指原南岗义州街27号建筑这个地方,“白桦寮”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更与“七三一”部队的滔天罪行紧密相连。这里不仅是“七三一”部队成员的生活区域,还直接参与了对人体实验等反人类罪行。“七三一”部队在白桦寮及其周边进行了大量的生物武器研究和人体实验,许多受害者在这里被关押和实验,遭受了极其残忍的对待。</p> <p class="ql-block">花园街351号建筑,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于2001年已拆除。但因其建筑独特的历史地位,曾是日本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队员宿舍的“白桦寮”,在地下室关押和摧残抗日志士的监牢,还是为“七三一”部队输送“特殊实验材料”的最大供应地和转运站。也曾因关押过著名的朝鲜义士安重根而名扬天下。虽然旧址无存,但这一地点,蕴含的历史底蕴是不可逾越的。只不过有如此历史底蕴的建筑却消失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我们祈愿消失的是建筑,消失不掉的是历史。</p><p class="ql-block">2002年,在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原址处,重建了现在的哈尔滨市花园街小学校。</p> <p class="ql-block">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该馆位于哈尔滨秦家岗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区红军街108号),始建于1924年,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由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从花园街351号迁至车站街(现红军街)108号建筑,当时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规模在外国领事馆中名列前茅。除总领事、副总领事外,还设有司法领事,下设警察署和特高课,其总领事馆大部分是日本高级特务。这里也是关押抗日志士的牢房,在总领事馆的地下室设置了刑讯室和监狱,设立了牢房和水牢。</p><p class="ql-block">1937年,该牢房成为“七三一”细菌部队“特别输送”“马路大”的集中点和转运站(马路大就是被用来做细菌实验的活人),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闭馆。</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日本侵占哈尔滨后,日本总领事馆的警察署逐渐扩大,变成了同日伪警察局、宪兵队平行的法西斯组织,大量参与对中共党组织的各种破坏活动。</p> <p class="ql-block">红军街108号建筑,最初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成为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后,小楼建成不久,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黑龙江省的最大殖民侵略机构,以及对黑龙江丰富资源的疯狂掠夺、压迫和残害抗日志士的魔窟。</p> <p class="ql-block">红军街108号建筑,这座两层小楼紧挨着红军街道边,黄白色相间犹显色彩明快。两层建筑立面由通高的壁柱划分,宽大的窗户一楼方正,二楼拱形。地下室的窗口随地势的坡度逐渐显露,成非对称结构,保持了整体建筑的均衡。这栋建筑的入口处和建筑南端的阳台两侧均采用了高大的爱奥尼式的半圆壁柱形式。大小山花上是左右呼应的天鹅颈式涡卷檐口,配以优美典雅的纹饰曲线。</p><p class="ql-block">红军街108号建筑内的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地下室水牢早已被填埋。</p><p class="ql-block">红军街108号,现在为哈尔滨铁路对外经贸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b>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官邸旧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义州街(今南岗区果戈里大街298号),砖混结构,始建于1920年,由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这栋建筑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是一种独特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其设计元素包括科林斯式叠柱门廊及女儿墙与法式穹顶结合,形成了浑然一体的精美艺术造型,充满了欧州西洋情调,展现了极高的意思价值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从1921年以后,这栋建筑一直就是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历任总领事的官邸。</p><p class="ql-block">自1921年至1945年,在此居住过的有松岛肇、山内四朗、天羽英二、贯太朗、冢本毅等11位总领事。</p><p class="ql-block">从1907年到1945年,世界上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总领事馆和代表部,但是,作为专用的领事官邸,哈尔滨现存的只有这一处。</p> <p class="ql-block">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这栋楼被苏军占用,作为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办公处。</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原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迁到这里,改称为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当时,学校汇集了许多著名的俄侨音乐家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向学员系统传授肖邦、李斯特、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为哈尔滨培养了一大批西洋音乐艺术家和众多的音乐人才。</p><p class="ql-block">1948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曾在此办公。</p><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将此楼交给哈尔滨市团市委,用作哈尔滨市少年之家。</p><p class="ql-block">1958年后,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迁到这里办公,一直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除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在此办公外,黑龙江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黑龙江省侨务办公室、黑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也同在此楼办公。</p> <p class="ql-block">颐园街3号(原医院街),斯基德尔斯基故居,它同时也是原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p><p class="ql-block">1950年,毛主席和周总理访问苏联归来,途径哈尔滨,毛主席住在颐园街1号,周总理就住在颐园街3号这栋楼里,且两座别墅楼是紧挨着的。</p><p class="ql-block">颐园街3号建筑,第一任主人是哈尔滨当时的首富—斯基德尔斯基家族。斯基德尔斯基是一个犹太家族,老斯基德尔斯基的全称是列昂季·沙耶维奇·斯基德尔斯基。他构建了远东最大的实业帝国,曾经富可敌国,1896年他被沙皇授予“一等商人”称号。作为“一等商人”的老斯基德尔斯基被沙皇选中,成为投入西伯利亚铁路的一股民间资本,负责修建从满洲的北部至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一段,于是,老斯基德尔斯基一家迁到了海参崴,又趁势承包了建设海参崴港口、车站等基础设施,并创建和发展了建筑材料、煤矿开采、房地产等众多产业。中东铁路施工的时候,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又拿到了穿过大兴安岭的铁路隧道(兴安隧道)的工程承包权和东部原始森林的采伐权。随着中东铁路的贯通,哈尔滨正成为冒险家和淘金者的乐园。他的家族是当时哈尔滨的最大富商。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同上海的沙逊、哈同、香港的何启东一样,被称为在中国最负盛名的犹太家族之一。这栋建筑由列昂季·沙耶维奇·斯基德尔斯基的三儿子所罗门·斯基德尔斯基建造的这栋别墅式花园建筑,是当时哈尔滨首屈一指的豪宅。所罗门之所以建造如此奢华的豪宅,有两种可能,一是原本打算给老斯基德尔斯基居住,由于他生意繁忙再加上年紀大了,身体欠佳不能来哈尔滨。所罗门便将房子出租给法国政府用于领事馆。二是所罗门想以房产为条件,求得法国政府任命他为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职位。但是,他这个条件没有如愿。计划失败后,所罗门于1921年1月,以贿买的方式同葡萄牙政府达成了协议,并成功担任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职位,级别为半官半商的代半级别。于是,所罗门就把他的另一栋位于秦家岗(今南岗区)阿什河街39号的豪华私宅作为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p><p class="ql-block">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在20世纪上半叶的行为,可以用毁誉参半来概括。随着19世纪末开发中东铁路,斯基德尔斯基家族随即进入哈尔滨。列昂季·沙耶维奇·斯基德尔斯基的三儿子所罗门·斯基德尔斯基被派往哈尔滨主管林业和土木工程业务,其中在1903年与清政府签订了5处林场采伐权。大儿子雅各布协助老父亲坐镇海参崴总部,小儿子西蒙被惩罚性地发配到哈尔滨。但没有想到浪子西蒙很有商业头脑,他在松花江上组织航运,之后航运权被中国政权收回后,他又组织经营煤矿。截止到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的托拉斯产业初具规模。由于垄断了海参崴地区的煤矿经营和石油勘探权,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因此被誉为“黑色王国”。</p><p class="ql-block">老斯基德尔斯基和他的家族热衷捐助社会活动,他对哈尔滨犹太社区的所有捐助都是由所罗门代他执行的。他一生都没有来过哈尔滨,他的最后一次生前捐助活动是1916年,此时他已病入膏肓,他致电所罗门,通知哈尔滨犹太宗教公议会,要出资捐助一座会堂,和一所学校。不久后,他病逝在家乡敖德萨(现乌克兰),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雅各布组织家族举行了一系列捐助活动,其中,哈尔滨塔木德托拉学校(犹太神学院)就是以其父亲的名义捐助并于1920年建设完成的。</p><p class="ql-block">俄国十月革命后,所罗门兄弟为沙皇残余势力以及干预苏联政权的协约国军队提供了巨额财物的支持。日伪时期,兄弟俩与日军交往甚密。苏军占领哈尔滨后,所罗门和西蒙被捕,其家族除不动产之外的一切财物均被没收。西蒙当年就死在了集中营,所罗门于1952年也病死在集中营。解放后,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的资产,被中国政府接管。实际上,可以说所罗门和西蒙的死属于罪有应得,没收充公其财产也是应当应分的,尤其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我们尽管应该看到他们做善事的一面,站队的事,自有历史来评说—只要他们帮助了日寇,为虎作伥,那么与他们所要承担的罪愆而言,他们所做的所有善事,只不过是行凶之剑垂下的璎珞罢了。</p> <p class="ql-block"><b>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1907年5月18日,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法国紧随俄、美、日三国的脚步,是第四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国家。最初馆址位于哈尔滨秦家岗齐齐哈尔街(今南岗区龙江街)。现该领事馆馆址建筑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p><p class="ql-block">位于哈尔滨秦家岗医院街(今南岗区颐园街3号),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始建于1914年。由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p><p class="ql-block">1915年,法国政府租借了位于颐园街3号的犹太商人列昂基·沙耶维奇·斯基德尔斯基的私宅,作为新的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p><p class="ql-block">这栋别墅样式的花园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是当时哈尔滨首屈一指的豪宅。此建筑为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斯基德尔斯基是一个犹太家族,老斯基德尔斯基是哈尔滨最大的实业帝国的缔造者。他的家族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实业背景,他们被称为在中国最负盛名的犹太四大家族之一。第一代创立者,老斯基德尔斯基在白俄罗斯起家,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是一等商人。他承包了西伯利亚至海参崴的部分铁路建设和海参崴港口及火车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了建筑材料、房地产等众多配套产业,甚至垄断了库页岛、海参崴等地的石油、煤炭勘探开采,并在哈尔滨拥有多处房产。</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是一座别墅式的花园建筑,带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借鉴了古希腊建筑的一些元素。建筑立面体现了洗炼和古典风格,柱式由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变化而来,其内部设施豪华,并设有100平方米的舞厅。</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对称结构,带有露台的三开间的柱廊作为入口,两侧弧形门道环抱。暖黄色的墙面、优雅的爱奥尼变形壁柱、造型雅致的外凸窗上,小巧的弓形檐、顶部对称的大三角檐山花,装饰着带松果的小柱,构图严谨洗炼,立面典雅庄重。建筑周围是花园,配有凉亭、木椅、花池和喷泉。在建筑的内部,能看到墙壁、楼梯、门窗垭口都装饰着大量精美的木制雕刻,堪称奢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民国年间发行的明信片,正面是一幢飘扬着法国国旗的欧式建筑,背面则用俄文标记着“法国领事馆”。</p><p class="ql-block">关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最早设立领事馆时间和馆址问题,有的文章记载说是在哈尔滨埠头区高加索街(现道里区西三道街)等地方。经核对相关资料,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最初馆址不是在当今道里区西三道街,而是在秦家岗齐齐哈尔街(今南岗区龙江街)和医院街(颐园街)。现在的道里区目前只有德国和丹麦两个国家的领事馆旧址及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新址。。</p> <p class="ql-block">这张明信片是1915年前后,哈尔滨秋林洋行发行的一套《哈尔滨风光》明信片中的第四张。明信片正面是位于哈尔滨秦家岗医院街(今南岗区颐园街3号)的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筑,背面则是俄文标记的“法国领事馆”字样。</p> <p class="ql-block">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立较早还与华俄道胜銀行有联系。1895年12月,俄国利用清政府为偿还日本赔款而大借外债的机会,承揽了对清政府的贷款。为此,俄国利用法国财政资本,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一个华俄道胜銀行。1898年7月,华俄道胜銀行在哈尔滨设立了分行。当时在哈尔滨的法国侨民人数不多,1927年,人数最多时也只有253人,因此,领事馆的馆务也比较少。</p><p class="ql-block">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一度降为副领事馆。1918年,战后又升格为领事馆。1925年,再次升格为总领事馆,1931年改为一级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法国总领事馆仍继续开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德国投降后,法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接受维希政府领导,因此,该馆仍在工作。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1946年6月9日,法国总领事馆被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苏联红军占领当局的协助下,于1945年9月20日,该馆曾一度恢复活动。1947年5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外侨科奉命将法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接收,法国总领事馆遂闭馆。</p> <p class="ql-block"><b>西班牙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1909年1月30日,西班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馆址在哈尔滨秦家岗(南岗区)铁岭街33号,馆建筑属欧式建筑风格。该建筑现无存。</p><p class="ql-block">1909年,正处于哈尔滨国际化与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各国领事馆纷纷设立,西班牙也借此机会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以加强与中国及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往来。</p><p class="ql-block">1916年3月14日,西班牙宣布加入《英俄协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西班牙领事馆继续开馆。</p><p class="ql-block">1936年,西班牙内战开始后,领事馆关闭。后来,西班牙承认了伪满洲国,但领事馆未再恢复办公。</p> <p class="ql-block"><b>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于1909年设立。位于哈尔滨秦家岗公司街(今南岗区公司街)59号,始建于1906年,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该建筑由俄国著名设计师尤里·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设计。</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俄总领事馆是1909年从哈尔滨秦家霍尔瓦特大街(南岗红军街)迁移到南岗公司街59号的。这栋建筑在1909年和1919年曾两度成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06年时为中东铁路俱乐部,1920年在此组建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这就是当今中外闻名遐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为什么要组建这所学校呢?这是因为中东铁路在1903年通车后,铁路和城市建设都急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中东铁路当局为使自己的子女受到高等教育,也有迫切建立高等工业学校的需求。</p><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5日,中东铁路中俄工程师成立了哈尔滨华俄工业学校筹建协会,召开了第一届会议,会议选举中东铁路理事会主席宋小廉将军为学校名誉主席,俄国工程师阿·阿·摄罗阔夫为学校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1922年4月2日,学校筹建协会会议决定,将校名改名为哈尔滨华俄工业学校。学校设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学制5年。</p> <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4日,哈尔滨华俄工业大学校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管辖,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铁路理事长刘哲任校长,他也是哈尔滨华俄工业大学校的第一任中国人校长。</p><p class="ql-block">1928年10月20日,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东省特区和苏联方面共同管理,张学良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1日,改名为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两年后,又恢复原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这一校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1951年,由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任命陈康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走过百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砥砺奋进,振翮远翔。这座古老建筑就是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它在无声地诉说着哈工大永远的璀璨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座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鲜明的建筑,有着醒目半圆形曲线构造的标志性拱形大门,这种半圆形的曲线元素,曾反复出现在哈尔滨的老建筑中,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一个符号。</p><p class="ql-block">这座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在已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5月18日开馆,博物馆展示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展示内容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这座老建筑哥特式的美丽外墙浮雕以及环形通透玻璃窗的瞭望塔楼,极具古典秀美特色。</p> <p class="ql-block"><b>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馆址位于哈尔滨埠头区江沿街(现道里区西二道街)10号,始建于1909年8月,砖混结构,巴洛克式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这座建筑是德国驻哈尔滨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旧址,设计师为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p><p class="ql-block">德国领事馆于1909年设立,位于哈尔滨埠头区中国二道街(今道里区西二道街10号),东临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西临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这条街全长240米,宽24.6米这条街道在1903年左右形成,因为街道上曾有商务俱乐部,而被称为“商务街”。1925年曾称改为“中国二道街”,1959年改称西二道街。从友谊路开始一直往南,中央大街以东这些街道,因为在尚志大街的西侧而取名西头道街、西二道街、直至西十五道街等。</p><p class="ql-block">德国人是最早在哈尔滨经商的外国势力之一,早在1901年,德国人跟俄国人在香坊合资创办了哈盖迈耶尔·留杰尔曼啤酒厂。此后几年,又有斯不列颠酒厂、巴巴利啤酒厂等德国酒厂陆续在哈尔滨开业。随着德国人口的陆续增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德国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德国企业,其中经典的有轨电车“摩电”,就来自德国的企业西门子公司。</p><p class="ql-block">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跟我们一直都是敌对国关系,北京正式宣告与德国、奥地利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到1920年,哈尔滨当局曾短暂关停过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直到1920年以后,再次开放德国领事馆。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是同盟关系,所以,在1945年以前,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还可以继续经营开办。而其他国家的领事馆在这个时期几乎全部关停,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b>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阿什河街22号,建于1910年代,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砖木结构,设计师是俄国著名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只在道里区西二道街待了13个月,1910年9月,迁至南岗车站街附近,之后又迁回西二道街。哈尔滨南岗区阿什河街22号,是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第三个馆址。</p><p class="ql-block">1923年3月,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但不久又降为领事馆。</p><p class="ql-block">该馆建筑,以其坚固严谨的外观和庄重的风格,显得尤为突出,它也是德国在哈尔滨留存不多的印记之一,体现了德国建筑的严谨与低调。</p><p class="ql-block">1929年7月26日至1930年1月,由于哈尔滨发生“中东铁路事件”,苏联总领事馆被查封,德国领事馆代行苏联总领事馆事务。</p><p class="ql-block">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46年12月完全闭馆。</p> <p class="ql-block"><b>白俄罗斯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白俄罗斯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10年设立。其它有关领事馆信息均无记载。</p> <p class="ql-block"><b>南斯拉夫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10年设立</p><p class="ql-block">。其它有关领事馆信息,均无记载。</p> <p class="ql-block"><b>芬兰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芬兰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10年设立,其它有关领事馆信息均无记载。</p> <p class="ql-block"><b>比利时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于1911年1月设立,最初馆址在哈尔滨埠头区高加索街(现道里区西三道街),当时是副领事馆。1925年迁至埠头区商铺街35号(现道里区花圃街),不久又迁至秦家岗(现南岗区)先在奉天街(现鞍山街),后迁至邮政街22号。</p><p class="ql-block">比利时领事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仍继续活动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领事及馆全体人员,均被日伪当局软禁,1942年5月,领事同其他领事馆的美国总领事、英国总领事等西方国家领事馆人员共30多人,被驱逐出境,经南非回国,比利时领事馆于1942年关闭。</p> <p class="ql-block">原秦家岗(今南岗区)复华街的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此建筑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栋楼也曾是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1929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宿舍,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俄籍教师斯维里多夫设计的,古典主义带有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现在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p> <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建筑,彰显其古典庄重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b>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荷兰王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15年设立,最初馆址在埠头区水道街(现道里区兆麟街),迁至秦家岗(今南岗区)复华街,后于1921年迁至现在的火车站站前街(现红军街)124号原“契斯恰科夫茶庄”。</p><p class="ql-block">该馆始建于1921年,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资格较老,风格最典雅的一幢楼房建筑,是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日丹诺夫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最初为“俄罗斯茶王”“契斯恰科夫”的茶叶行兼住宅,之后成为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精美的建筑,共三层,地上两层,半地下一层。一层窗户为四方形,二层窗户带有孤角设计,建筑的大门很有特点。房子的顶尖看起来是哥特式的设计元素,虎口窗跟圆顶有拜占庭的风格特点,主体建筑又有着古典主义的浪漫。</p><p class="ql-block">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原“契斯恰科夫茶庄”旧址,当时是哈尔滨最美的欧式老建筑。这栋美丽的三层洋楼,地处红军街与建筑街交汇处南侧。整栋建筑造型优美,设计涵盖了多种欧式建筑典型的设计元素。哥特式的塔尖,拜占庭式的圆形绿色穹顶,突出墙面的外凸窗,大小不一的挑檐雨搭,别致的外置楼梯和灵巧秀气的观景露台,这些,无不透露出欧式风情,浪漫情调和浓厚的艺术气息。</p><p class="ql-block">我在介绍哈尔滨老建筑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俄国著名设计师日丹诺夫,这栋建筑是他30多岁时的作品,他是影响哈尔滨这座城市最大的建筑设计师。斯人远去,他的作品永存。</p><p class="ql-block">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建馆以来,荷兰侨民一直很少,到1926年时,也只有32人。由于侨民较少,因而馆务不多,于1922年7月12日撤馆 ,委托英国总领事馆代理馆务。1926年,荷兰王国政府又派来驻哈尔滨新领事,馆务恢复。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荷兰成为日本敌国,于1942年被日伪当局查封,领事及全体馆员被驱逐出境,此领事馆关闭。</p> <p class="ql-block"><b>瑞典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瑞典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17年8月20日设立,正式开馆则是1918年3月8日。馆址位于哈尔滨埠头区斜纹大街(今道里区经纬街11号)现此建筑已无存。</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7日,领事馆由埠头区迁至秦家岗新商务街(今南岗区果戈里大街21号),后又迁至车站街(今红军街17号)。在哈尔滨的瑞典人侨民比较少,1927年统计只有侨民34人。</p><p class="ql-block">瑞典作为北欧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体现了其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外交合作。</p> <p class="ql-block"><b>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旧址,位于哈尔滨秦家岗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区红军街69号),建于1930年,砖木结构,英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有些资料记载的建设时间不太一样。有的记载是1919年建设的,有的记载是1930年建设的。经过我自己对各种资料的综合判定,我认为还是1930年建设的比较确切一些。</p> <p class="ql-block">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19年设立,馆址最初在南岗东大直街56号与铁岭街交角处(建筑已拆除),英国领事馆于1928年升格为总领事馆。南岗红军街69号建筑就是专为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而建,新馆址建成后,原馆由东大直街迁至红军街69号。</p> <p class="ql-block">设立在哈尔滨市南岗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的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原址,现在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的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是一座四面八角的红顶欧式三层楼建筑,它平面简单,造型简洁,建筑面呈凹字形对称式设计,主入口处设有高大的台阶,正门入口孤形的台阶设计典型端庄,建筑为坡屋面,置红色瓦片,立面爱奥尼柱式柔和和秀美,线脚粗壮有力,窗扇设有金属装饰材料,造型精美,典型的英式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很有浪漫主义特点。</p><p class="ql-block">一直到现在,这座建筑的外观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据记载,这栋建筑内的房间结构复杂似迷宫,曾有暗道可内外互通,甚至地下室还曾有密道直通哈尔滨火车站。这些奇特的设计,给这座建筑增添了一丝丝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它用鸦片与炮船打开了中国沿海大门,继而将大量纺织品倾销到大半个中国。</p><p class="ql-block">红军街69号,整栋建筑被含蓄、优雅的质感包裹,就像一位彬彬有礼,低调神秘的绅士,而它背后的故事却与平和的外表大相径庭。新馆在1930年使用后,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被日伪当局查封,次年,英馆领事及全体人员被遣送回国。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p><p class="ql-block">红军街69号建筑,原米兰时尚婚纱摄影,在2024年秋天已改称为中国照相馆,在其下边还留有米兰时尚的小字样。</p> <p class="ql-block"><b>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该建筑位于哈尔滨埠头区(今道里区)田地街89号,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这栋米黄色的二层小楼,建筑小巧精美,以两根陶立克柱撑起小巧的门廊,孤形山花,阳台上柔和的铁艺装饰和墙面流畅的曲线为特色。丹麦领事馆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设计精美,五脏俱全,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12日,丹麦再次筹建驻哈尔滨领事馆事宜,并派遣第一任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弗拉吉米尔·肯里赫来到哈尔滨任职。</p><p class="ql-block">1920年1月,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正式建立。与其他国家领事馆有所不同的是,丹麦领事馆变动较小。据记载,当时丹麦在哈尔滨的侨民并不多,洋行也只有四个。而丹麦企业中最大的宝隆洋行就设在丹麦领事馆内,丹麦政府曾一度指派宝隆洋行的经理姚根深为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p> <p class="ql-block">1942年,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曾被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恢复馆务活动,于1946年12月5日,闭馆。1947年,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最后一位领事布克离开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1916年,丹麦最初在哈尔滨外交机构设立代表部,将代表部暂设在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内 。但是没多久,代表部便撤离了。有关丹麦侨民事务暂由俄国总领事馆代为办理。</p><p class="ql-block">1919年迁至哈尔滨埠头区田地街89号新建的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p><p class="ql-block">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经过重新修缮后,哈尔滨市政府在2009年将其改为“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b>拉脱维亚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12日设立驻哈尔滨领事馆,位于秦家岗比乐街56号(今南岗区比乐街,该建筑已无存),后迁至南岗奉天街(今鞍山街)。日本占领东北后,该馆仍在活动。1940年,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后,拉脱维亚驻哈尔滨领事馆闭馆。</p> <p class="ql-block"><b>苏维埃远东共和国驻哈尔滨代表部—</b></p><p class="ql-block">苏维埃远东共和国驻哈尔滨代表部于1920年设立,1962年9月25日闭馆。</p><p class="ql-block">该代表部在哈尔滨的设立,为苏俄政府提供了一个与中国进行交涉的重要平台,并参与了中东铁路问题的调解,有助于推动中东铁路问题的妥善解决。</p><p class="ql-block">该代表部还参与了苏俄发生的严重饥荒、救济苏俄饥荒难民等问题,为苏俄饥荒难民提供了大量物资和援助,对哈尔滨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该代表部是苏维埃远东共和国在哈尔滨设立的外交代表机构,主要负责处理与哈尔滨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事务。</p><p class="ql-block">苏维埃远东共和国驻哈尔滨代表部旧址,代表部曾在秦家岗要紧街(今南岗耀景街)22号办公。</p> <p class="ql-block"><b>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1921年1月13日,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阿什河街39号,此建筑始建于1912年,欧式小建筑群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这栋建筑是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日丹诺夫的精湛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南岗区阿什河街上,有一座优美的建筑,它就是原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也是一百多年前哈尔滨首富的私人豪华住宅。</p><p class="ql-block">这栋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错层式建筑,虽经百年风雨,但丝毫没有失色。整栋建筑依旧散发着高贵典雅的气息。该建筑造型精美、结构流畅优雅别致。它采用了非对称结构,左侧正面两根贯通二层的巨大科林斯柱,擎着顶部硕大的三角楣,三角楣后是端庄的女儿墙,层层叠叠,虽然只有两层建筑,却端正大方,气势不凡。原始的入口门廊在二层露台下,最右侧则是一层的圆孤形寨堡结构,上面遮盖着美丽的穹顶。整个建筑端庄中糅合着优美,凸显着主人身份的不同凡响。这里就是斯基德尔斯基家族中所罗门与西蒙两兄弟的大名鼎鼎的豪华私邸。斯基德尔斯基犹太家族的情况,我在综述法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至此不再一一叙述。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在哈尔滨有两处豪华住宅,后来都成为领事馆馆址。一处是南岗颐园街3号,成为法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另一处就是南岗阿什河街39号,成为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红博广场附近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体现了意大利真正的城堡式建筑风格,集瞭望性、封闭性、神秘性于一体,尤其是领事馆建筑的围栏造型精美别致,成为建筑中的精品。领事馆建筑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而领事馆的围栏却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由此可见围栏的价值之高。领事馆的围栏和哈尔滨霁虹桥的栏杆一样,成为多少代人记忆中哈尔滨最富浪漫色彩的围栏。</p> <p class="ql-block">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葡萄牙领事馆在哈尔滨近代史上影响不大,但因第一任领事所罗门·斯基德尔斯基而备受关注。曾经是哈尔滨最大富豪的斯基德尔斯基家族,是哈尔滨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1909年,中东铁路公司将内蒙扎赉诺尔煤矿交由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经营。当年名声极盛的“穆棱煤矿总公司”也曾在这栋建筑内办公。犹太人的精明头脑再遇上哈尔滨发展的黄金时代,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俄国在中国的领事权和治法权被取消后,老斯基德尔斯基的三儿子所罗门·斯基德尔斯基在北京结识了葡萄牙驻华大使,并很快取得了大使的信任,同意由所罗门负责在哈尔滨开设领事馆,并担任领事。但需要他自己筹集经费办领事馆。</p><p class="ql-block">1921年1月,所罗门接到葡萄牙总统的批复令,任命他为葡萄牙驻哈尔滨第一任领事。所罗门不等中国政府批准,便急不可耐在自家豪宅中开办起领事馆,并正式当起了领事。直至一年后,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才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所罗门其实以贿买的方式出任了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级别为半官半商的代办级别。</p><p class="ql-block">日伪时期,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的噩梦开始,所罗门兄弟被迫向日军提供巨额财政支持。可是,这些行为只能保证其家人的安全,却无法避免其巨额产业被蚕食,更重要的是他们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所罗门被怀疑是苏联间谍而被日军逮捕。事实上,所罗门长期受到日本监控,并被定性为亲苏分子。之所以一直对他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得到了日本关东军情报部的特殊关照。8月12日,日军逃离哈尔滨,所罗门兄弟被中国警察释放。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45年关闭。后来,所罗门与其他一些主要的白俄领袖被苏军逮捕,押往苏联的克拉斯诺雅斯集中营。这个集中营在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其实是生活条件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劳改营,主要关押战后的战俘和政治犯。所罗门由于长期不规律的生活,身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传导阻滞等多种疾病,引起身体状况急剧恶化,突发脑中风,导致半身不遂。1952年,也就是所罗门亲弟弟西蒙四年前死亡的同一天,所罗门死于苏联集中营。</p><p class="ql-block">列昂季·沙耶维奇·斯基德尔斯基是俄国著名的铁路工程承包商,因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等工程,因而深得沙皇的认可。被沙皇授予“一等商人”的称号。他出生于格罗德诺省瓦夫卡维斯克镇(现白俄罗斯),后移居敖德萨(现乌克兰)。1916年,列昂季·沙耶维奇·斯基德尔斯基在敖德萨病逝,享年71岁。他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雅各布,1913年,英年早逝;二儿子麾西,1951年,因贫困潦倒离开人世,死后葬在哈尔滨犹太墓地。;三儿子所罗门,1952年,死于苏联集中营;四儿子西蒙,1948年,死于苏联集中营。</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斯基德尔斯基家族曾不可一世,富可敌国,而今家族的辉煌历史已成为过去,这个家族的下场,已经悲惨到了极点,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2005年,老斯基德尔斯基大儿子雅各布的孙子,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曾回到哈尔滨,并住进了所罗门和西蒙长期居住的哈尔滨马迭尔宾馆。他又去犹太墓地祭拜了他二爷爷麾西,还访问了家族留给哈尔滨的两栋精美的老建筑,颐园街3号和阿什河街39号。</p><p class="ql-block">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与起起伏伏,就此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b>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波兰于1921年9月在哈尔滨成立了“波兰国委员会办事处”的外交机构,1931年将办事处升格为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在秦家岗阿什河街与山街(今一曼街)拐角处,此建筑均已无存。</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的波兰人于1907年成立了一个叫“波兰之家”的文化教育协会,1909年“波兰之家”从秦家岗霍尔瓦特大街迁至东大直街。1913年又从东大直街迁至聋子街(今南岗区凤翥街)21号,自筹资金建设新的大楼。当时该建筑为二层楼,1920年又接建了一层。竣工的大楼,一楼用于“波兰之家”,二楼为波兰领事馆,三楼则是领事官邸。</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即是“波兰之家”又是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多年担任波兰领事馆领事的汉学家康斯坦丁·斯莫诺莱维奇,非常重视波兰侨民的文化活动,甚至还亲自担任“波兰之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波兰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一个名为“波兰之家”的社区,他们成立了社区,组建了各类机构,不仅从事工业、金融、贸易等经济活动,还积极开展文化、宗教、教育、慈善等活动,对哈尔滨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波兰之家”文化教育协会,建造小学、成立戏剧小组并组织演出、开办图书馆、组织慈善活动等。“波兰之家”扩建后,大楼容纳了剧院、小学、文艺剧组、波兰杂志编辑部、铁路工人协会、波兰童子军等,同时它还是波兰领事馆所在地。每年协会都组织“波兰晚会”,邀请中国政府代表、外交官以及当地知名人士参加。组织活动所得收入,他们都用于捐助贫困的孩子和老人,赞助波兰学校等。</p><p class="ql-block">波兰人在哈尔滨侨民社区非常活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据统计,当时在中国居住的波兰人大约有5000人左右,其中多达3000多人居住在哈尔滨。</p><p class="ql-block">在工商贸易方面,波兰人在哈尔滨创办的企业并不多,但影响却不小。据1936年统计,在“北满”投资的波兰企业共27家,其中25家在哈尔滨。哈尔滨第一家啤酒厂,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就是波兰人乌鲁布列夫斯基在1900年创办的。它被认为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哈埠巨富、著名的波兰林业资本家葛瓦里斯基,在中东铁路沿线亚布力、一面坡、海林、横道河子和穆棱设五处大林场。1925年,还在哈尔滨香坊开办了胶合板厂,产品远销欧亚各国。医院街(今颐园街)1号建筑,当年就是葛瓦里斯基的私人豪华住宅(今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还有老哈尔滨人熟知的哈尔滨老巴夺牌香烟,老巴夺香烟创始人,是波兰籍犹太人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和其弟阿勃拉·阿罗维奇·老巴夺开办的。他们在1902年创办的哈尔滨卷烟厂,是中国第一家卷烟厂。30年代,名满东北的北满制糖株式会社总经理列夫·齐克曼,也是波兰籍犹太人,人称“在哈尔滨外商中的第一人者”。</p><p class="ql-block">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是当年仍未撤离的外交机构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被日伪当局查封,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正式关闭。</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0年的有关任命波兰驻哈领事馆领事的文件。</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政府与波兰领事馆有关事项的公函文件。</p> <p class="ql-block"><b>立陶宛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立陶宛于1925年12月,设立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位于秦家岗(今南岗区)东大直街。不久迁至海关街,立陶宛国曾在1921年设立过驻哈尔滨代表处。1940年,立陶宛国并入苏联而亡国。而后领事馆关闭。</p> <p class="ql-block">这块大理石标牌上注明的是“积别洛索高大楼旧址”,但是绝大部分资料记载、介绍,都说成是“吉别洛-索科大楼”。经了解,虽然名字不一样,但这两个名字均是一座楼,这是因为译音不同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1923年3月,正式设立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最初位于秦家岗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区红军街63号)。1920年,意大利政府设立驻哈尔滨领事代表部,并代管在哈尔滨的罗马尼亚侨民事务。这座建筑始建于1919年,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砖石结构,设计师是意大利著名铁路工程师彼埃特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也是这栋秀美建筑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1916年7月1日,意大利加入《英俄协定》,在哈尔滨的意大利人同英国、俄国人一样享受同等的权利,随后,意大利人移民增多,意大利政府开始在哈尔滨设立代理处管理侨务。</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楼得名于当时其拥有者—中东铁路兴安隧道意大利铁路工程师彼埃特罗·吉别洛-索科,是他在哈尔滨修建了这座独特的优美建筑,作为自己的豪华私宅。</p><p class="ql-block">该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造型十分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三楼突出阳台的柱头上,有两尊半身女人的裸体雕像,铸铁的围栏,柱头尖上类似于天线的装饰物,这对整个建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可惜,这些装饰物在“文革”中被拆除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屋顶,原有的韵味已完全消失。尽管大楼的装饰物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但其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仍然得到了政府保护和人们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这栋楼的主人是一位意大利人,他的名字叫彼埃特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1847年生人,后来成为经验丰富的桥梁建设专家,他应邀来到中国东北,参加中东铁路最困难、最复杂的兴安隧道建设。直至1904年5月27日,兴安隧道竣工。这条隧道是全国最大、最早修筑的铁路隧道之一,整条隧道历时三年完成,其工程难度之大可见一斑。为此,吉别洛-索科获得了1906年米兰世博会的金质奖章。</p><p class="ql-block">兴安隧道的修筑,使吉别洛·索科名气大振,1917年初,他应沙皇邀请,前往圣彼得堡参与俄国交通部主持的大型建设项目。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原定建设项目搁浅。他就来到哈尔滨安家落户。他于1919年建起了这座豪华私宅并开始在哈尔滨从事房地产业,并成为当时哈尔滨有名的房地产商。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原本是私宅,后改为领事馆,在设计上因地制宜,布局非常灵活,无论作为私宅还是领事馆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吉别洛-索科是在哈尔滨近代史上留下过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一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楼,百年建筑回首,砖瓦石块之间,不仅记录着历史,更承载着美好的明天。为今天的哈尔滨对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情感纽带,让建筑真正有价值的,都是曾经陪伴过它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鉴于吉别洛·索科业绩和威望,意大利政府任命他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第一任领事。他的豪华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吉别洛-索科在领事任职期间,因多次举办情色表演,引起争议,1926年,被意大利政府取消了其领事身份,领事馆随之迁址民益街。吉别洛-索科后来移居上海,1943年11月9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p> <p class="ql-block">吉别洛-索科大楼的围栏很有特色,在1919年盖这座楼时,门前的围栏为木制的,后改用水泥浇筑的。采用了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围栏装饰的花卉植物造型形态自由简洁、舒展,极具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对称的花饰和小天使头像浮雕,儿童形态活泼可爱,不愧是建筑中之精品。吉别洛-索科大楼是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但是这个三类保护建筑的围栏却是哈尔滨唯一被列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的围栏,可见其围栏的建筑级别之高、艺术价值之高。</p> <p class="ql-block">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1926年迁至秦家岗(今南岗区)长官公署街(民益街)与吉林街拐角处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筑,现早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松花江街85号,始建于1924年,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被列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和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南大门,这栋建筑经过大规模修缮后,2014年,哈尔滨“985艺术沙龙”在此开办。</p> <p class="ql-block">南岗区松花江街85号建筑的南门左侧悬挂着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南岗区松花江街85号建筑南大门的右侧悬挂着的是青岛啤酒文化展馆牌匾。</p> <p class="ql-block">这栋设立在秦家岗(今南岗区)松花江街的意大利领事馆馆建筑,也不是意大利领事馆自己建造的,有资料记载,这里的建筑原来曾是德国总领事馆领事官邸。当时意大利领事馆籍其保护者侨民仅有22个人,商家2家。</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南岗松花江街85号建筑,共有两个大门,这里是它的西大门。</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远离闹市区松花江街上,还隐藏着意大利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座领事馆。这个领事馆与红军街上第一座意大利领事馆的高调张扬完全不同,这座建筑从内到外透露着收束和内敛,它在默默记录着意大利侨民在哈尔滨的最后时光。如今,这座建筑成立了一间啤酒主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25年12月,意大利政府任命A·马菲为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在1936年时仍在任。1942年,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以后,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因受到日本人的排挤,他以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该馆馆务即告停止。伪满统治时期,意大利领事馆仍然存在,直到1942年,最终领事馆关闭。</p> <p class="ql-block"><b>爱沙尼亚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爱沙尼亚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馆址在埠头区商务街(今道里区上游街),该建筑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b>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此总领事馆位于哈尔滨秦家岗“要紧街”22号(今南岗区耀景街22号),主楼始建于1907年,另一座楼建于1924年。此建筑因其独特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此建筑是由俄国著名设计师斯维利多夫设计,它的整体建筑规模,为当时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之首。</p><p class="ql-block">耀景街22号建筑院落为哈尔滨市历史院落,其前后两座楼建筑均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哈尔滨独此一处。整个院落被确定为哈尔滨市历史院落,古老的建筑和院落尤为珍贵。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耀景街22号建筑,建于1902年,这是中东铁路为了迎接霍尔瓦特而建的霍尔瓦特私人官邸。</p><p class="ql-block">耀景街原来没有街,原来是中东铁路为了迎接中东铁路局最高领导—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的到来而修建的一条街。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将要入住的街,得有个街名啊,俄国人索性将此街定名为“要紧街”。1931年,“要紧街”被改为耀景街。</p><p class="ql-block">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是俄国沙皇派驻中国东北的首席代表,又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后又被任命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总领事。从1903年开始,此后的十几年里,霍尔瓦特一直是哈尔滨真正掌控权利者,直到十月革命后被驱逐。</p><p class="ql-block">霍尔瓦特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旧贵族家庭,因其妻母与沙俄皇后有亲属关系而受到重用。他在哈尔滨统治期间,哈尔滨的核心区域,包括秦家岗(今南岗区)、埠头区(道里区)、西香坊,全部都是俄国的铁路专属区。俄国在管辖区内享有司法、行政、军事等所有权力。霍尔瓦特不仅作为铁路局局长,也成了哈尔滨的最高长官。因其长着大白胡子,所以被哈尔滨人习惯上称他为“白毛将军”。他在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包括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学校等。</p><p class="ql-block">但是,霍尔瓦特到哈尔滨就任后,就一直住在香坊火车站附近的原中东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和总监工尤格维奇曾住过的旧宅里。特地为他修建的耀景街22号建筑,这座漂亮的别墅庭院,他不喜欢,也不愿意来住,而他非要从香坊每天上下班坐火车通勤。没有办法,也没有人敢劝他到耀景街来住。</p> <p class="ql-block">1907年到1910年间,耀景街22号建筑成为中东铁路局的俱乐部和中央图书馆。</p><p class="ql-block">1911年至1918年间,为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后,这里曾一度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俄军总司令普令什阔夫骑兵大将官邸。</p><p class="ql-block">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白卫军统领高尔察克来到哈尔滨,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指挥部,所以这里还曾飘扬过沙俄海军军旗。</p><p class="ql-block">1924年,苏联与中华民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处作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24年至1927年,当时馆址设在吉林街原犹太商人克罗尔的宅邸内。</p><p class="ql-block">1927年,苏联驻哈总领事馆搬迁到耀景街22号。后因“中东事件”发生,苏联总领事馆关闭。1930年1月,苏联总领事馆恢复办公。</p><p class="ql-block">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哈尔滨沦陷。苏联与日本达成协议,日本获得中东铁路,苏联承认伪满洲国。耀景街22号一度成为苏联驻伪满洲国的领事机构。</p><p class="ql-block">1942年7月29日,苏联政府将1922年12月设立的苏联驻哈尔滨代表部升格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馆址当时在吉林街52号。</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总领事馆关闭。</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年10月22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再度恢复办公。</p><p class="ql-block">1962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p><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31日,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开设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1日,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正式开馆。俄总领事馆现驻哈尔滨富力中心写字楼里办公。</p><p class="ql-block">据之前耀景街22号大门上曾有哈尔滨市公安局关于维修22号大院的通告,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还有可能再回到耀景街22号这座充满历史故事的建筑里来。</p> <p class="ql-block">耀景街22号,早年被哈尔滨人称为“CCCP大楼”,也就是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大门上就有“CCCP”的标志。“CCCP”是前苏联俄语的全称缩写,代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p> <p class="ql-block">耀景街22号是一个幽深的庭院,古老的铁栅栏院门和围墙里,满是茂密的树丛。100多年来,这里历史风云变幻,居住者命运坎坷,几易其主,是一个流淌着历史故事的地方,也是哈尔滨最富有戏剧性的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于1924年7月29日,在哈尔滨南岗区吉林街52号这栋建筑里临时开设。至1927年,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迁至南岗耀景街22号。</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27年,苏联总领事馆搬迁耀景街之前拍摄的。照片中大楼顶上飘扬着苏联国旗,在正面墙体上,有着苏联缩写“CCCP”的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始建于1905以前,砖木结构,属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931年,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左侧有一半圆形的阳光大厅,这样的半圆形阳光大厅,目前哈尔滨只有吉林街52号和颐园街1号(原葛瓦里斯基私邸)还保留着。而吉林街52号这栋建筑比颐园街1号,早建了14年,可想而见,这位克罗尔先生当年也是哈尔滨响当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家。</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原是犹太富商克罗尔的私人宅邸,1919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委派了远东外交代办机构常驻哈尔滨,当初馆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71号,1931年迁至南岗区吉林街52号,正式设立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犹太富商克罗尔是上世纪初由俄国来到哈尔滨的著名实业家,他在哈尔滨创办过制粉厂、蜡烛厂、矿泉水和饮料厂等。早在1903年,就有捷克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巴伐利亚啤酒厂。中央大街上还有捷克人开办的巴甲皮鞋店(原奥昆大楼内,现金安商厦)。</p><p class="ql-block">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同年10月,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仅4个月后,捷克政府就委派远东外交代办常驻哈尔滨,直到1931年,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p><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是新独立的国家,但在当时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很强盛。</p> <p class="ql-block">1932年,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秦家岗(今南岗区)建筑街。1937年后,成为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的联络站,被称作“七三一”吉林分室。</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德国占领并拆分了捷克领土,捷克驻哈尔滨领事馆也被德国接收。1942年,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被日伪封闭,领事和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驱逐出境。</p> <p class="ql-block">这座楼是一栋三层带半地下室的建筑,小楼正面西侧窗户上方各有一只形象生动、展翅欲飞的山鹰,所以被人称为“大鹰楼”,它也成为哈尔滨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大鹰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1937年,哈尔滨经西伯利亚寄往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封挂号信件,上面贴着满普3分两枚,2角一枚。</p> <p class="ql-block">这封挂号邮件背面销哈尔滨戳,并盖有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公章。</p> <p class="ql-block"><b>原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领事住宅旧址—</b>建于1910年代,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吉林街52—1号。这栋建筑原是犹太富商格·伊·克罗尔私宅附属建筑,1924年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附属建筑,1931年后为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b>匈牙利驻哈尔滨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1943年5月3日,匈牙利设立驻哈尔滨领事馆,位于埠头区中国大街(今道里区中央大街)与端街交叉口,地处中国大街主干道。原建筑为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砖混结构。该建筑曾是匈牙利远东商业公司旧址,后为匈牙利领事馆。1943年,东北沦陷后,匈牙利与伪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后,匈牙利领事馆被查封,匈牙利领事馆是哈尔滨历史上设立最短暂的外国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b>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该总领事馆是目前哈尔滨唯一的外国总领事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西路660号富力中心写字楼T3座22楼。</p><p class="ql-block">该总领事馆是俄罗斯联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外交机构,是俄罗斯联邦在中国开设的第五家总领事馆,旨在促进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p><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31日,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在哈尔滨开设俄罗斯联邦总领事馆,2019年2月1日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正式开馆。2021年4月15日,俄罗斯联邦总领事馆入驻哈尔滨富力中心22楼。</p><p class="ql-block">自2019年总领事馆开始工作以来,已经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2002年,开展了近40多次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了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各项合作。</p><p class="ql-block">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设立,对于中俄地方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中俄合作的窗口,黑龙江省多年来积极谋划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为中俄地方合作稳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俄总领事馆的职责包括促进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希望成为连接黑龙江和俄罗斯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就驻地—哈尔滨富力中心写字楼的22楼。</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驻地比较简陋,也比较简单。俄总领馆驻在富力中心写字楼的22楼,电梯的左边设一便门,摆放一个桌子,墙壁上悬挂着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牌匾,具体领事馆业务在里面的房间办理。我曾到过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与俄罗斯工作人员咨询过有关事项。</p><p class="ql-block">据多年之前耀景街22号大门上曾有过哈尔滨市公安局关于维修耀景街22号大院的通告,我个人分析,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在工作的地方太过于简陋,看上去也不那么正规,同时也不太符合俄罗斯这样大国的做事风格。所以,我觉得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不会总在这座富力广场大厦办公的,将来他还很有可能再回到南岗区耀景街22号,这座充满历史故事的建筑里来。</p> <p class="ql-block">领事馆的故事说到这里,我还要再讲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毛主席一度曾想把新中国的首都建在哈尔滨这件大事。据相关资料记载:哈尔滨是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所在地,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考虑到哈尔滨是当时最安全的大城市,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哈尔滨为特别市,也非常重视这块风水宝地,并准备在哈尔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后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考虑到“哈尔滨毕竟远离中国腹地”,并随着三大战役频传捷报,毛主席认为不必再远征哈尔滨宣布新中国诞生了。当年哈尔滨这座国际大都市,就这样差点就成为新中国的首都。由此可见,当年的哈尔滨在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内心里,是占着多么重要的显赫位置。</p><p class="ql-block">光影斑驳,故事穿越百年,赋予每一座老建筑独特的“韵味”。在哈尔滨的街头巷尾,静静地坐落着各国领事馆旧址,它们是这个城市里重要的一员,宛若岁月的诗篇,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云烟。领事馆或身居闹市,或独处一隅,或记录辉煌,或铭刻磨难……历经了百年沧桑,那些风光无限的领事馆老建筑,如今鲜少再被众人投去关注的目光。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这些精美的建筑,依旧是这个城市里最重要的存在,它们见证过时代的繁华与哀愁,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印记……几乎每一栋建筑都能演绎出一场风云变幻的大戏。几乎每条老街,每个老屋,每座老楼,都有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个见证。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领事馆陆续退出了舞台,但那些建筑风格迴异,极具异国情调的领事馆老建筑,时至今日,依旧是哈尔滨城市街头韵味十足的靓丽风景。纵然时光流逝,它们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足以让世人停住脚步,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美篇文字:由刘兵编辑制作;</p><p class="ql-block">美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刘兵提供;</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轻音乐《大唐盛世》;</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黑龙江省·外事志》、《哈尔滨历史编年》、《哈尔滨市·外事志》、《哈尔滨市·南岗区志·附录》、《哈尔滨市·道里区志·附录》、《大话哈尔滨》、《原驻哈尔滨各国领事馆情况简介》、《寻秘哈尔滨·盘点哈尔滨各国领事馆老建筑背后的故事》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