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3月大学同学聚会时,本人与张同学、任同学和钟同学等相约,拟于今年9月,组团去西北非(北非地区由西向东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所在的区域,通常被称为“西北非或马格里布”)三国中的摩洛哥和突尼斯这两个国家去短游,见识一下传说中这两个白非洲国家,“说是非洲国家,却不像非洲国家;并不是欧洲国家,却很近似欧洲国家;说是阿拉伯国家,又不同于其他的阿拉伯国家”,经常被评为“全球最佳旅行地”的神秘风采。</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着手在四川中旅,大家集思广益,精心定制了一个10人精品小团,命名为“十全十美北非摩洛哥突尼斯十六日游旅行团”,并最终确定了5夫妇共10名团员:张同学及其夫人徐女士,张同学的内弟潘先生及其夫人廖女士,任同学及其夫人钟同学,杨同学及其丈夫张先生,本人和夫人曾女士。</p><p class="ql-block">我们于9月11日~26日,圆满完成了此次不虚此行、有很多所见所闻值得细佃回味的精彩旅行。</p> <p class="ql-block">第8天(9月18日)菲斯~舍夫沙万</p> <p class="ql-block">早晨,在酒店享用了丰盛的早餐后,我们告别古城菲斯,乘车继续北上,前往距菲斯约200公里的舍夫沙万,行程约3个小时。</p><p class="ql-block">中午,车行至舍夫沙万城外,导游小宋特意让司机在公路边停车,让大家在此欣赏一下这个地处里夫山脉宽阔的山谷中、海拔高度为564米、传说中的摩洛哥“天空之城”全景。</p><p class="ql-block">里夫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的一部分,位于阿特拉斯山脉的西段,主要位于摩洛哥北部沿海,呈东西向延伸,并借塔扎低地,与中阿特拉斯山相隔。</p><p class="ql-block">里夫山脉中段高峻,海拔2000米以上,东、西段较低缓,在700~800米之间。北坡多悬崖峭壁,直落地中海处形成岬角港湾。从地处直布罗陀海峡南岸边的丹吉尔,向东南经过得土安和舍夫沙万,一直延伸至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边界附近的穆卢耶河谷。</p> <p class="ql-block">进城后,我们在一家当地号称网红的中餐厅吃午饭,然后步行前往与老城一路之隔的Parador四星级酒店入住。</p><p class="ql-block">司机早已将我们的行李箱送达酒店,在酒店大堂办妥入住手续后,我们拎箱进入客房休息。</p> <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是位于摩洛哥北部的一座小城,以其老城内被涂成蓝色的建筑群而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一词在多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西班牙语中意为“角”,在柏柏尔语中是“山羊角”,在阿拉伯语中则是“瞭望群峰之巅”。</p><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老城是由一位叫埃米尔·穆萨·阿里·本·穆萨·本·拉希德·阿拉米的摩尔人,为了抵抗葡萄牙人的攻击,在1471年创建了这座城堡式小镇。</p><p class="ql-block">最初的舍夫沙万小镇并不是蓝色的,而是一个普通的城堡小镇。</p><p class="ql-block">后来,在1492年西班牙“收复失地动”后,许多犹太人和摩尔人被从西班牙驱逐到北非地区,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来到了舍夫沙万避难;上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灭绝性种族清洗,又有许多新的犹太人,从欧洲来此避难。</p><p class="ql-block">在犹太文化里,蓝色代表天空,寓意天堂和上帝耶和华之所在,后来建国的以色列国旗,就是蓝色“大卫王之星”的蓝白旗。</p><p class="ql-block">来此地避难的犹大居民把自己房屋的外墙粉刷成蓝色,希望能够获得上帝耶和华的庇护。</p><p class="ql-block">此地虽然偏僻,但临近地中海,也屡受战乱之苦。因此,当地的穆斯林居民也希望得到安拉的保护,纷纷效仿犹太居民,也把自己的房子粉刷成蓝色。</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中的安拉,也称为真主,分别是基督教中的上帝耶稣和犹太教中的上帝耶和华的另一个名字,三教同宗同源,供奉同一尊神。</p><p class="ql-block">以色列建国后,当地许多犹太人离开此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但把民宅墙壁粉刷成蓝色的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蓝色在伊斯兰文化中也是幸福和乐观的颜色,因此,舍夫沙万这座阿拉伯穆斯林城市,以其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在犹太文化影响下,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蓝色文化”。</p><p class="ql-block">如今居位在舍夫沙万老城里的居民,几乎每年都要把自己房屋粉刷一遍,一是传承习惯,二就是为了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p><p class="ql-block">如今舍夫沙万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梦幻蓝城”,与希腊圣托里尼和印度焦特布尔,并称“世界三大蓝城。”</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左右,我们离开酒店,跟随导游小宋,步行前往酒店斜对面、仅一路之隔的舍夫沙万老城广场,在广场边入座一家咖啡馆,一边喝薄荷茶,一边观景。</p><p class="ql-block">我们注意到,矗立在老城广场边古老的城堡和清真寺其实并不是蓝色滴。</p> <p class="ql-block">喝罢薄荷茶,我们跟随导游小宋,从老城广场边的小路,进入老城打卡。</p> <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的老城不大,依山而建,密密麻麻的小道几乎被店铺所覆盖,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成灿烂的蓝色,非常漂亮,约1小时足以逛遍全城。</p><p class="ql-block">老城里两条主街上大概有两处网红涂鸦拍照打卡景点,均被其住户画地为牢,圈起来收费了。</p><p class="ql-block">据说老城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路标,如果一条石板路上未被漆上任何色彩,就表示游人可以通行;如果石板路被漆成了蓝色或白色,表示这是居民的家门口,此路不通,游客勿入。'</p> <p class="ql-block">一是人多需排队等候,二是也不情愿花这个冤枉线,我们果断放弃这二处所谓的网红涂鸦拍照打卡景点,而是随心所欲地四处遛达。基本上放弃了老城内满目商铺的主街,取而代之的是钻进没有商铺的小街窄巷,自己在老城里寻找免费又精彩的拍照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居然看到了著名的土耳其奥斯曼文化的避邪“蓝眼睛”,让我们夫妻俩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今年春节期间刚刚去旅行过的土耳其。</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舍夫沙万人善于接纳和包容外来文化的美名,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老城里路边商铺出售的“舍夫沙万蓝”颜料。这种颜料据说是当地人用贝类特制的天然颜料,有各种各样的蓝色:如海水般的湛蓝,如天空般的蔚蓝,还有清凉的浅蓝和少女系的粉蓝等等。</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边走边拍,返回老城广场,过大路回到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们才注意到,原来我们下榻酒店也是浅蓝色滴。</p> <p class="ql-block">途中,本人用手机闪拍了一张传说中的柏柏尔人“标准照”。</p><p class="ql-block">这位身着民族盛装的柏柏尔人,其实是在此“守株待兔”,游客如果要和他合影,一般是要收费滴。</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点左右,我们又离开酒店,跟随导游小宋,从酒店正对面一路之隔的彩虹阶梯,再次进入了老城。</p><p class="ql-block">我们穿城而过,直接前往位于舍夫沙万城东边后山上、老城对/东面的观景台,在那里俯瞰蓝色老城和整个舍夫沙万小城,赏景并拍摄日落之景。</p> <p class="ql-block">太阳落山后,我们原路返回酒店,在餐厅享用了丰盛的特色晚餐后,大家各自回房间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第9天(9月19日)舍夫沙万~得土安~丹吉尔</p> <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得土安~丹吉尔约120公里,车程约二个半小时,出发时间是上午八点半。</p><p class="ql-block">我们早起,决定充分利用下榻酒店距老城近在咫尺这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趁早晨游人少且商铺还未开门营业,再进老城去赏景拍照,说不定令我们耿耿于怀的主街上那两处网红涂鸦拍照打卡点的主人还没上岗,可以去免费蹭拍。</p><p class="ql-block">天刚蒙蒙亮还不到七点,我们就离开酒店,步入了静悄悄的老城。</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几乎空无一人的蓝色老城里网红街上恣意徜徉,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尽情欣赏和拍摄这个蓝色之城的韵味,直到早上八点左右,心想事成,收获满满,才心满意足地返回酒店享用丰盛的早餐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处白天被圈起来收费、还需排队等候的网红涂鸦拍照打卡景点,被我们轻松免费搞定!</p> <p class="ql-block">这一处白天被圈起来收费、还需排队等候的网红涂鸦拍照打卡景点,也被我们轻而易举免费搞定了!</p> <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半,我们离开酒店,告别“梦幻蓝城”~舍夫沙万,乘车北上,前往距此约70多公里,被称为“西班牙风情小城”的得土安。</p><p class="ql-block">得土安是摩洛哥北部城市,东邻直布罗陀海峡,背靠里夫山脉,距丹吉尔东南46公里,距地中海海岸10公里。</p><p class="ql-block">得土安是一座历史古城,其老城,又称"缔头万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摩洛哥著名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9世纪就有阿拉伯人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14世纪由柏柏尔人建立的马里尼德王朝,即马林王朝(1248~1465年)在此设防并建要塞,后被西班牙人摧毁。</p><p class="ql-block">15世纪,缔头万城被西班牙占领后,被西班牙驱逐出境的犹太和摩尔人难民重建了此城,其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因此深受安达卢西亚文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6世纪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被驱逐的摩尔人来此居住。</p><p class="ql-block">1860年和1913年又两度被西班牙占领。</p><p class="ql-block">1912年,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又将摩洛哥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划给了西班牙,即西属摩洛哥,缔头万城又成了这一时期西属摩洛哥的首府,直到1956年才归还摩洛哥。</p> <p class="ql-block">公元8世纪之后,缔头万城成为摩洛哥和伊比利亚半岛的重要连接点,为欧洲和北非的往来,以及西班牙文朋和阿拉伯的文明交流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缔头万城,本身也是这种文化交融的见证与突出展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摩洛哥文明和安达卢西亚文明的真正综合体”。</p><p class="ql-block">进城后,我们的车停在位于得土安新城的穆莱梅迪广场,这里其实是一个六条道路交汇的环岛,圆形环岛中间有两扇铁制拱门,还种有不少棕榈树。</p><p class="ql-block">环岛旁边有一座明黄色的基督教堂,在一众白色建筑中间非常显眼。这座西班牙风格的教堂名叫维多利亚圣母教堂,钟楼高耸,长身尖顶,通体明黄,整体建筑风格十分明快。这座基督教天主教堂建于1926年,至今仍在使用。</p><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是全是三~四层高的白色西班牙式建筑,挂着西班牙国旗和欧盟盟旗的西班牙领事馆也坐落在这个广场边上。</p> <p class="ql-block">随后,导游小宋带我们步行前往费丹广场,也称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在那里拍照打卡。</p><p class="ql-block">从穆莱梅迪广场往北走不远,就是另一处更加开阔的广场~费丹广场。</p><p class="ql-block">广场建在一片台地上,大片的红砖铺地,夹杂着一些白色绿色的砖块,拼凑出几何图案。</p><p class="ql-block">广场正中间是一座白墙绿顶的双层阿拉伯风情小亭子。</p><p class="ql-block">广场后面是座不高的小山,山坡上就是得土安的老城麦地那~缔头万城,密密匝匝的柏柏尔民居从山脚排列到山顶,山顶是一座古堡。</p><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这里几乎所有房子全是纯洁的白色,因此这座城市还得到了个昵称叫“白鸽之城”。</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得土安西班牙人社区位于新城区穆莱梅迪广场~王宫广场之间,以其三层白色楼房和浓郁的安达卢西亚风格而著称。</p><p class="ql-block">导游小宋带着我们继续步行穿过西班牙人社区所在的街区,来到位于得土安市中心、老城和新城的结合部的哈桑二世王宫广场。</p><p class="ql-block">王宫广场四周被铁篱笆围圈着,军警林立、守护着王宫。</p><p class="ql-block">这座典型的安达卢西亚风格建筑,建于17世纪,20世纪曾经整修过。</p><p class="ql-block">王宫广场的东面是皇宫,不对外开放,军警戒备森严。据说王宫大部分时间是空着的,每年摩洛哥国王只来一次。</p><p class="ql-block">广场上造型奇特的灯柱,以及对面抽象派画装饰的墙面是亮点。</p> <p class="ql-block">途中,我们在用古城墙炮台和大炮遗址打造、别具一格的街心花园驻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王宫广场上位于王宫正对面的两座高大白色建筑的墙面上,镶嵌有巨大而醒目的摩洛哥国徽和法蒂玛吉祥之手的图案。</p><p class="ql-block">法蒂玛之手,是北非地区常见的一种掌型护身符。穆斯林认为这一手掌为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右手,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法蒂玛之手在历史上对许多社区进行保护,据信它可以防护邪恶之眼。 </p><p class="ql-block">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基督教徒中,这一护身符也被称为玛丽之手,即耶稣基督之圣母玛利亚之手。</p><p class="ql-block">犹太人也使用这一标志,称为米利暗之手,米利暗指的是先知摩西的姐姐。</p> <p class="ql-block">得土安老城占地面积仅约为20公顷。这个老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价值,由东、西、南三面长达5公里的城墙环绕,城墙上开辟有7座城门,城内有6座清真寺及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得土安老城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摩洛哥保存最完好的老城之一。</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是这样说的,“缔头万城是一座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因为它是连接摩洛哥和安达卢西亚的主要通道。该城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非常有特点,深受安达卢西亚的影响,它虽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之一,但无疑也是最完整而且没有受到后期外部影响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导游小宋带着我们从王宫广场的右侧极具伊斯兰特色的拱门进入老城。</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老城內巷道地面上的“路标”可谓是别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巧遇一位传说中的红衣卖水人。</p><p class="ql-block">红衣卖水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摩洛哥的多个旅游城市,特别是马拉喀什,以其鲜艳的红色服饰和传统的行头而闻名。</p><p class="ql-block">这些红衣卖水人通常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戴红色毡帽,挂着铜制的水壶,并手持铜铃,肩背羊皮囊,四处叫卖。</p><p class="ql-block">这一职业的起源与摩洛哥的一个古老传说有关。</p><p class="ql-block">传说在中世纪,马拉喀什经常遭受干旱,水资源极度匮乏。有一天,一位穿着红衣的老者出现了,他使用一个装满山泉水的羊皮囊,为当地居民和动物提供水源,从而拯救了许多生命。从此,红衣卖水人的传统被延续下来,成为摩洛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尽管红衣卖水人的传统形象仍然保留,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卖水人多数是柏柏尔人,他们从附近的山区取来泉水,然后在城市的广场和街道上叫卖。除了传统的卖水服务,他们还会进行表演和与游客合影,以赚取小费。</p><p class="ql-block">红衣卖水人不仅是摩洛哥的一种职业,也是该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为马拉喀什等城市增添了色彩,是游客们喜爱的拍照对象。</p><p class="ql-block">红衣卖水人也代表了摩洛哥人民对传统的坚持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个职业尽管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红衣卖水人依然是摩洛哥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老城的观光,我们来到位于新城的一家伊斯兰餐厅吃午餐,主菜是当地特色鸡肉塔基锅。</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告别得土安,乘车继续前往丹吉尔。</p><p class="ql-block">丹吉尔是摩洛哥北部古城和海港城市,全国最大旅游中心。</p><p class="ql-block">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距亚欧大陆仅约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关于丹吉尔城的名称来历,当地自古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希腊英雄索法克斯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传说他能将塌下来的天柱扶正,他的儿子是丹吉尔城的奠基者,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将城市命名为“丹吉”。在希腊神话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座城市是海王星的儿子安吉建立的,城市的名称本来叫“安吉”,后来逐渐演变成“丹吉尔”。</p><p class="ql-block">丹吉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造,被称为丁吉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当时的丹吉尔是腓尼基人的重要贸易站。之后丹吉尔先后被克尔法克尔人、汪达尔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和西哥特人等占领。</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了丹吉尔,将其改名为“丹杰”,意为“辽阔的海湾”,他们在这里一直呆到了15世纪。</p><p class="ql-block">1471年,葡萄牙占领了这座城市;1662年,西班牙人又挤走了葡萄牙人;100年后,丹吉尔又为英国侵占;直到1684年,摩洛哥才恢复了对丹吉尔的统治。</p><p class="ql-block">1912年,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丹吉尔在1923年变为“国际共管区”,成为“国际自由城市”,由英、法、西、葡、意、比、荷、瑞典等欧洲8国和后来的美国代表,组成“共管委员会”长期管辖。</p><p class="ql-block">1956年 ,摩洛哥获得独立,摩洛哥收回了丹吉尔的主权,“国际共管”状态才被取消。</p> <p class="ql-block">到达丹吉尔后,我们直接前往位于丹吉尔城以西约14公里处、闻名遐迩的“非洲洞”观光打卡。</p><p class="ql-block">在离丹吉尔城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或“非洲洞”。</p><p class="ql-block">洞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大力神洞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奇景。</p> <p class="ql-block">前来观光“非洲洞”的游客比较多,需从洞外到洞內排队等候。</p><p class="ql-block">在排队等候期间,一个摩洛哥小弟弟居然主动用汉语和曾女士打招呼,原来他正在拉巴特一个汉语学校学习汉语,今天是他姐姐的生日,所以全家人陪姐姐从拉巴特来此游玩。</p><p class="ql-block">今天过生日的小姐姐能讲英语,曾女士和廖女士为这个小姐姐唱起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祝她生日快乐,她非常感激地接受来自我们这些“老外”的生日祝福。</p><p class="ql-block">姐弟俩还把曾女士介绍给他的全家,他们的老祖母还热情邀请我们今晚在丹吉尔参加她孙女的生日聚会。</p><p class="ql-block">热情友好的交流互动,让排队等候变也得轻松惬意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轮到我们在“非洲洞”前拍照打卡了!</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又乘车来到同样位于丹吉尔以西约12公里处,与通往大力神洞穴在同一条道路上的斯帕特尔海角观光。</p><p class="ql-block">斯帕特尔海角位于摩洛哥的最西北端,地处直布罗陀海峡的西端入口处的南侧。这个地点因其恰好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分界线而闻名,是摩洛哥的“天涯海角”,也被称作“非洲之角”。</p><p class="ql-block">站在斯帕特尔海角上,可以同时欣赏到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壮观景色,两种不同颜色的海水交汇,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p><p class="ql-block">这个地点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地标,也是文化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地理学者前来探索。</p><p class="ql-block">斯帕特尔海角上立有一个铁桩木牌的路标,木牌上面从上至下、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有“往东/右到地中海,往西/左到大西洋”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导游小宋给我们这些“老外”,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路牌”前拍团队合影留念照,一位阿拉伯姑娘不请自来,我们一行10人的团队居然秒变为11人了。</p> <p class="ql-block">为表达对这个不请自来的阿拉伯姑娘友好行为的谢意,曾女士特意和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导游小宋冲我们喊到:“喂,大家先别动,为保险起见,再拍一张。”</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一行10人的团队合影照,竟然又秒变为13人了。</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摩洛哥人对中国人是非常友好滴。</p> <p class="ql-block">我们步行到旁边著名的斯帕特尔海角灯塔处观光打卡。</p><p class="ql-block">斯帕特尔海角灯塔是由摩洛哥苏丹时期穆罕默德三世(1757~1790年在位)所建。这座灯塔位于丹吉尔以西12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海拔高度约300米。灯塔不仅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分界点,而且具有重要的导航功能,塔身高耸,夜间塔顶灯光透亮,为来往船只提供指引。</p><p class="ql-block">斯帕特尔海角灯塔采用清真寺宣礼塔的形制,为四方立柱塔形建筑。</p><p class="ql-block">摩洛哥200迪拉姆的钞票,就印着它的图像。</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那里免费观赏到了本地年轻人既精彩又令人咋舌的直布罗陀海峡岩石跳水表演。</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非洲洞”和斯帕特尔海角这两处丹吉尔最重要景点的观光后,导游小宋又带我们乘车来到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岸边的山坡上、据说是非洲最古老的咖啡馆~Hafa咖啡馆喝下午茶。</p><p class="ql-block">这家传奇的Hafa咖啡馆于1921年开业,现已有一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这家咖啡馆由几个俯瞰直布罗陀海峡的露台组成,背景是耸立在海峡对岸亚平宁半岛上的直布罗陀最南部的岬角~欧罗巴角。</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没有奢华或魅力的地方,以其简单、粉刷和靛蓝色的墙壁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在Hafa咖啡馆,当地人对我们这些中国人十分友好,邻座的三位摩洛哥小伙,主动赠送曾女士一个牛角面包,并热情邀请曾女士和他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一个在此贩卖烤花生的小贩也不甘寂寞,也来凑个热闹。</p> <p class="ql-block">直布罗陀海峡对岸若隐若现的伊比利亚半岛,使我们夫妻俩不由自主的回忆起9年前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旅行时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坐在直布罗陀海峡边喝茶,感觉非常神奇,令人感叹和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直布罗陀海峡地处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它南连非洲大陆,北渡海为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东进是地中海,西出即大西洋。</p><p class="ql-block">直布罗陀海峡既是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也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的长度约为58公里,其中最窄处仅宽14公里。</p><p class="ql-block">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面积约251.2万平方公里。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地中海只有西班牙与摩洛哥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这一条通往大洋的水道。</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原因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迄今,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直布罗陀海峡东端的北岸上、本应属于西班牙的直布罗陀(6.5平方公里,1704年起被英国占领为殖民地)仍由如狼似虎的英国所强占;位于马格里布(西北非)的最北端、直布罗陀海峡东端的南岸上、本当属于摩洛哥的休达(18.5平方公里,1668年葡萄牙把休达割让给西班牙),也仍由虎视眈眈的西班牙霸占着。</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我们乘车进入丹吉尔城中投宿,入住位于海港边的Fredj四星级酒店。</p><p class="ql-block">在酒店餐厅享用了丰盛的海鲜晚餐后,大家各自回房间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第10天(9月20日)丹吉尔~艾西拉~拉巴特(上)</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离开丹吉尔,沿着大西洋海岸线,由北向西南,经过艾西拉,前往拉巴特。</p><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在艾西拉小城观光并在那里午餐,午餐后乘车前往拉巴特。</p><p class="ql-block">全程约260公里,车程约3小时。</p><p class="ql-block">早晨起床后我们夫妻俩在客房凉台上欣赏日出地中海风光,本人居然用手机拍出了一张《地中海上海鸥飞掠朝阳》的上乘佳作,直布罗陀海峡果真是一个神奇之地,在这里,用手机也能轻而易举拍出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出酒店来到大街,在酒店外面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半,我们在酒店享用了早餐后,告别丹吉尔,乘车前往距丹吉尔仅约40公里之遥的艾西拉。</p><p class="ql-block">艾西拉是一个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海岸线上的一座小城。这座城市以其美丽的海滩、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而闻名。</p><p class="ql-block">艾西拉老城以其欧洲风格的白色建筑和令人惊叹不已的涂鸦艺术而受到游客的喜爱。</p><p class="ql-block">艾西拉小城的大西洋美景也是其一大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日落景观。</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艾西拉老城依托由葡萄牙人在15世纪占领此地后修建的古老防御要塞~城墙、城堡及其延伸到海边的塔楼,而慢慢发展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艾西拉蕴藏丰富的历史印迹,在其老城区基本保存完好的古老城墙、城堡及其延伸到海边塔楼,和其城墙内老城麦地那的建筑和其风格上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艾西拉小城是摩洛哥最著名的涂鸦小城,以每年夏天举办的国际性艺术壁画节而闻名。</p><p class="ql-block">蓝白色房子,清新海风,童话般的色彩,搭配葡萄牙、法国、西班牙混血历史,值得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艾西拉小城因其葡萄牙“血统”,而逐渐发展成了欧洲人青睐有加的滨海度假地。</p><p class="ql-block">但真正让艾西拉小城闻名于世的是创办于1978年的艾西拉国际文化艺术节,从这时起,艾西拉成了摩洛哥的艺术圣地。</p><p class="ql-block">1978年,当时的市长Mohamed Benaissa和画家Mohamed Melehi共同发起了一项改变艾西拉城市面貌的提案,并得到响应。</p><p class="ql-block">他们提出“把艾西拉打造成一个能够作为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背景”和“成为人们能够迸发种种情感和想象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他们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地的11名艺术家,在城墙和街道上绘制壁画,后来逐渐成为该城市的一个传统特色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艾西拉还举办一年一度的音乐和壁画等文化艺术节,使这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寂美老城,以艺术的形式焕发出了新生。</p><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艺术节每年吸引超过20万人次参加,成为摩洛哥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曾女士同一位居住在此的英国老太太问好交流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今年最大牌的涂鸦大作登场了。</p><p class="ql-block">据导游小宋介绍,此件作品是出自一位被誉为“摩洛哥的毕加索”的女艺术家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被称作15世纪军事防御设施典范的艾西拉城堡延伸入海中的梅那让塔楼上,眺望着无边无际的大西洋。</p> <p class="ql-block">这个美丽的摩洛哥女孩,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手机。</p><p class="ql-block">姑娘、蓝天和大洋三者完美融合,自然天成,宛如一幅风景画。</p><p class="ql-block">曾女士特意和这位姑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五位大学同学在此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原本五位同学单独的合影留念照,终于变成“中非人民大团结照”了。</p> <p class="ql-block">艾西拉老城,这个被古老城墙“包裹”的“蓝白小镇”,与地中海沿岸的蓝白建筑风格如出一辙,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艾西拉虽然地处大西洋沿岸,但其老城仍以地中海风格的蓝白建筑为主体,其余为葡萄牙和西班牙风格以及摩尔风格建筑。</p><p class="ql-block">小城内也很干净,狭窄如迷宫般的街巷里大都是白色的墙体,搭配着蓝色的墙裙。</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前6个来自欧洲的女游客在此观光,我们主动前去为她们拍合影留念照。</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在艾西拉老城城墙外边的这家餐厅,享用了新鲜而可口的大西洋海鲜午餐。</p><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乘车前往距约220公里之遥的拉巴特。</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