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果来凤县看山看水、看云雾的转换与交接,特别是回望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设们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风采,在实地体味杜鹏程先生的《夜走灵官峡》情感温度,那距县城五公里处的灵官峡应该是首选地。现如今此地已经打造成集 “铁路古迹、奇石文化、休闲氧吧、古羌文化、山水文化”为一体的国家3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灵官峡内有两条大峡谷。一条是全长6.6公里,东起凤县双石铺镇草店村,西至甘肃省西坡镇,其间316国道、宝成铁路、嘉陵江穿境而过的峡谷;一条为跨过凤县与两当县界桥,向西南延伸,直至琵琶崖,全长约十公里的峡谷。这两条峡谷均为丹霞地貌,山体裸岩皆朱砂般润泽光艳。谷内草木与红岩比美,山溪与鸟儿唱和、石崖与奇峰对峙,它们相互造势、交错合成的立体美景,给人的视觉是很有“鲜度”的。身处其间,人的俗欲与功利就有“被洗涤”的轻松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据《凤县地名志》和景区相关资料记载,民间关于灵官峡名字的由来还有个传说:“传说道家有500名护法尊神,其中职位最高的是一王姓灵官。王灵官本名叫王善,他是萨天师(又称萨真人,宋代著名道士,名守坚,号全阳子,在道教中与张道陵、葛玄、许逊共为四大天师)的弟子。不知王灵官因何事得罪了萨天师,萨天师一恼之下轰雷致电,将王灵官享受人间香火的城隍庙击毁,无奈之下王灵官开始云游四方。一日他云游路过凤县的茶马古道去四川青城山时,看此谷地狭窄,每降暴雨,就积洪成灾,山民苦不堪言。他便作法劈山,疏通水道,并将‘两河口’处一山石点化成护法尊神,保护山民安居乐业。自此,当地山民就将这条峡谷改名为灵官峡”。至今附近群众还年年给“两河口”一块极像一尊石佛的山石敬香挂红,称此石为佛爷石,只是群众并不知道王灵官是道家尊神,而不是佛家尊神。而使这一地名远扬全国各地,却是选入全国中学生课本里的杜鹏程先生的那篇脍炙人口的通讯——《夜走灵官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宝成铁路是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的。它北起陕西省宝鸡市,南至四川成都,与成渝(成都到重庆)、成昆(成都到昆明)两条铁路线衔接,全长668.2公里,于1961年8月15日正式通车,是贯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在通讯名篇《夜走灵官峡》里,杜鹏程先生中笔下那位可爱机灵、稚气未脱的小主人公“成渝”,就是在修成渝铁路时出生的孩子,他随父母又来到宝成铁路工地。也有修铁路的老工人说,可能是作者当时希望宝成铁路能尽快能与成渝、成昆两条铁路衔接,而给自己文章中的小主公起了这个名字。因原文中一段精彩描写:“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偏着脑袋质问:‘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个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说:‘妹妹叫宝情(成),我叫情(成)渝!”。故,这样就可理解成渝、宝成两条铁路的暗喻。成渝铁路修得早,为“哥哥”,宝成铁路修得晚,当然是“妹妹”了,它们都在“成长”当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目前这里不仅是人们领略山水险、秀的自然会客厅,更是人们品读筑路英雄战天斗地、一心为公的精神,了解铁路建设文化的游览胜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灵官峡景区内设有“龟狮探江、群龟聚会、九龙嬉水、夜走灵官峡摩崖石刻和铁路文化浮雕墙、秦岭大自然博物馆、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太空仓住宿、宝成铁路精神文化长廊、 十八罗汉、一线天、回头石、天梯、月牙泉、风月亭、好汉坡、红叶亭、白松亭、羌人遗址、流珠峡”等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走进一线天不多时,就可见到一块酷似壮汉回头张望,满怀期待的模样巨石,人们称它为“回头石”。这“回石头”有一个让人伤感的传说,在据春秋战国时期,凤县为氐羌族人居聚地。后来三国时曹操征张鲁过程中大举屠杀羌族人,羌族人为躲避屠杀,不断向陕南、陇南和四川地区迁徙,并在迁徙时选择群山万壑,易守难攻的崖居居住,这样如有外敌入侵很容易防守。当时有一羌人的男子往深山里面躲的时,因舍不得自己的美丽的家园,就日日坐在此山口的巨石上时时回头看自己的家,最终含恨而死,他死后就变成一块石巨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流珠峡”左则的石崖上有一个很大的石洞。其顶部石壁像打开的巨扇平伸于洞顶,一堵带有窗户的土墙将崖洞砌成了居室。洞高约二十米左右,进深宽约三十余米,其内是坍塌的锅台、案台及火炕,从熏得很黑的石壁来看,可能油盐的生活在远古就开始了,这大概是就古羌人的住所——崖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