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平安</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464536611</p><p class="ql-block"> 图片笔者拍摄和来自百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约几朋友相去市博物馆打卡,参观“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游记见笔者写的【永恒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逛观之余,意外被一场稽古振今的“瓦当收藏展”给撩起了浓厚兴趣,不由自主推门进厅,津津有味细看、品赏。</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上的瓦当,似有“瓦下听雨”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唐代诗人李商隐。</p><p class="ql-block"> 隔着展柜玻璃抚摸瓦当,嗅到几千年前历史的味道。忽略历史烟云,静看眼前瓦当。思明月清风,想人世冷暖。我忍不住将部分馆藏“瓦当”精品拍照发圈,配以相关科普知识,以飨追随我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不知道“瓦当”是啥,起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 班固《西都赋》中有:“裁金以饰珰”,释文“珰”为“椽头饰也”。以今瓦当之位置考察,正是位于筒瓦之端,椽头之上,用于蔽饰屋檐口出头之木,故“瓦当”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来。</p><p class="ql-block"> 我欣赏一位现代哲人那诗一样的解释:瓦者,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p><p class="ql-block">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p><p class="ql-block"> 现在建房顶是拆毁<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式土陶“瓦当”</span>,以混凝土预制板和石棉瓦、彩钢瓦或硫璃瓦。可惜了,从实用讲叫“时代进步”;文化上讲叫“暴殄天物”。</p><p class="ql-block"> (老建筑屋檐上的“瓦当”)</p> <p class="ql-block"> “瓦当”俗称瓦头,也叫滴水檐,是古代建筑房屋檐头最前端遮挡的一片瓦,位于前端半圆或圆形部分带有图案的垂瓦。</p><p class="ql-block"> 瓦当起什么作用呢?</p><p class="ql-block"> 古文有“屋檐遮朽”,直白道了出了瓦当作为建筑构件的用途,即:淌流雨水,蔽护木椽头免受风雨侵蚀。同时,又有装饰屋檐、美化屋面轮廓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瓦当,只有中国人才体会出的美!它顺阴阳,合五行,不仅陪伴祖先走过千年岁月,更是陪伴子孙后代生老病死。</p><p class="ql-block"> 玲珑精巧的瓦当在方寸之间展现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魅力。其刻有行云流水文字、优美图案,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p><p class="ql-block"> 文字则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万寿无疆"、“永受嘉福”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p><p class="ql-block"> 瓦当的纹饰造型千姿百态,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也引起收藏家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我特喜欢这种尺寸小又精工巧的物件,喜欢它浑朴古拙具有小家碧玉造型的艺术范风格。</p><p class="ql-block"> 摘用一首古诗,放此点缀:</p><p class="ql-block"> 绮阁云霞满,</p><p class="ql-block"> 檐瓦斑驳新。</p><p class="ql-block"> 鸟惊疑欲曙,</p><p class="ql-block"> 花笑不关春。</p> <p class="ql-block"> 瓦当,尤其带字、纹的特殊瓦当,其历史价值不亚于一件带铭文的青铜礼器,蕴藏着极为重要的考古线索、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文中瓦当有收藏家个人收藏,亦有博物馆的镇馆之物,还有不少精品属于国内孤品、稀品。</p><p class="ql-block"> 好,今个儿就让我们边走边聊,拂去斑驳陆离瓦当上的历史尘埃,走近它、了解它,共享其迷人风采。</p><p class="ql-block"> (洛阳市博物馆展出的部分瓦当精品)</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或残,或缺,它都默默地静守一方。瓦当是夕阳下遥远的一抹轮廓,为历史也为我们遮风挡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一件历史遗存,落在懂与不懂的人手上,对了解历史,在信息上大相径庭。</span></p><p class="ql-block"> 秦汉砖瓦在乡民眼里,不值一根“华子”烟,而乾隆至民国年间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店里,一块汉瓦瓦l很可能要卖出200两白银。</p><p class="ql-block"> 根据市场行情,汉代瓦当现在的拍卖最高价达到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p><p class="ql-block"> 凭啥?您听我慢慢细讲、娓娓道来 。</p> <p class="ql-block"> 瓦当的历史很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的建筑已开始使用瓦当。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日益发达,引起砖瓦制陶工艺的蓬勃发展。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不同特点。最初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汉代也流行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兴盛和更精美。</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的词:秦砖汉瓦。所谓“秦砖汉瓦”中的瓦就指“瓦当”。汉代是瓦当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瓦当艺术走向巅峰时期,此后再无攀顶。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出现了装饰性很强的瓦当,图案形象生动,纹式有动感之美,字体也变化多端,小篆、隶书、鸟虫篆等几乎都出现过。</p><p class="ql-block"> 某种艺术的骨血一旦中断就难以再生,今人只能通过遗存下来的古砖瓦作品来体会古代匠人艺术家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不需要试图用什么华丽词藻去形容她,在漫长历史和悠久文化中我们都不配评价,只需要怀着敬畏之心,默默凝视就好。</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馆藏的陶制瓦当,造型千姿百态,是典型的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想像的出,瓦当在古典建筑上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美人越靥笑、城廓断魂惑。多好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 粗器不俗,泥坯精工。古代匠人在粗泥为材的盈尺瓦当小小的圆形空间上,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技艺,实在让今人赞不绝口。屈指几刀、寥寥数笔;鬼斧神工、独具匠心。其构思精美、图案瑰丽、文字质朴,除实用和给人以至美享受外,也是历史美学、考古学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宝贵遗存资料,它对研究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丰富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难怪全国各大美院的教授、老师和学生们,经常盈箱累箧赶来洛阳,参观“汉画像石、砖艺术博物馆”和市博物馆的汉瓦当展。</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瓦当之美,Very Chinese(很中国)。秦砖汉瓦,至今仍是华夏最美的一抹印记。</p><p class="ql-block"> 收藏瓦当,绝对是业界小众,除专家和历史系老师外,很少有人涉及此门类收集。我的庞大收藏圈子里也仅有三门峡、西安和洛阳天子驾六古玩城有几个朋友专攒秦砖汉瓦和拓片。</p><p class="ql-block"> 我也旁搜博采,收藏入囊有两块陕西地区汉代瓦代刻有吉语的瓦当。</p><p class="ql-block"> 瓦当虽小,蕴藏历史丰富。</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淌,文化载体常留。</p><p class="ql-block"> 历史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也代表一座城市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实用与美学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絮絮叨叨观瓦当,言之凿凿说典史。得,时间不早了,今儿的观赏瓦当展就到此为止吧。以后有空了,笔者再与诸位闲聊另一种实用美器——“陶器”</p><p class="ql-block"> (惊叹古人的美学思想和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