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游记

老武头

<p class="ql-block">  龙川景区,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东11公里处的龙川村,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居地。</p><p class="ql-block"> 龙川,山水秀美,地灵人杰。东耸龙峰(龙须山),西峙石笏(山),天马(山)南旋,登水(登源河)北来,依青山,傍碧水,田畴漠漠,炊烟袅袅;龙川溪绕村东流,汇入登源河,形成古徽州最秀美的村落水口;村如船形,有如龙舟出海,堪称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日前(9月22日),我们在绩溪参加安徽章氏家训文化节后返程时,顺路探访了中国龙川景区。</p><p class="ql-block"> 一座粉墙黛瓦两层飞檐翘角的建筑,上层的红底金字匾额“中国龙川”四个大字特别醒目。这是龙川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p> <p class="ql-block">  接待中心内的仁和园,一方雕花石栏围起的清澈池塘上面,几座凉亭立于其中,石栏又与石桥及挂满红灯的长廊相连,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  名为“半舫”的长廊中有名人诗句的展示。这条长廊也是通往水街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  穿过“半舫”就是龙川水街,也叫龙堤凤街,“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凰山而得名,“龙堤”衍出于河东的龙山。“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两道街合称“龙凤呈祥”。</p> <p class="ql-block">  龙川水街长约500米,小溪上架有各种桥梁,第一座桥叫朝笏桥,这是为了纪念胡焱始祖。东晋时胡焱公从青州濮阳迁到龙川朝笏山下,从此他在龙川繁衍生息,延续着“晴耕雨读,诗书传家” 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水街之水源于石金山麓,南流经岭里至岭外,折向东流,在龙川村凤山下入村,穿村汇入登源河,河床比降为500:1,所以枯水期流水潺潺,汛期河水奔腾,荡涤村中的一切污泥浊水。河岸由青石和花岗岩石砌成。河岸陡直,沿河岸设有石踏步下河,以利居民浆洗取水,更有一处下河处,形同小码头,用青石和花岗岩砌成,是清代早期所建,至今完好。</p> <p class="ql-block">  水街二岸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充满了古朴的美感。这种建筑风格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注重实用性、抗震性和防火性,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匠心。</p> <p class="ql-block">  沿水街前行不远,我们先去参观胡炳衡故居,也就是胡锦涛祖居。</p><p class="ql-block"> 徽商胡炳衡宅位于龙川中部地段。此宅的主人是胡炳衡,其子胡增钰,其孙胡锦涛。建于明代,院落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徽派古民居。此宅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砖木结构,前厅后室,四周封砌马头墙。其特别之处,前墙为圆弧角,后墙为直角。(故居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胡宅边有一个徽商展览馆,在“龙川胡氏徽商代表人物”展示中,有胡沇源、胡树铭、胡炳衡、胡增钰这胡氏一门四代人,从清咸丰后期,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前后历80余年,在江苏“三泰”(泰州、泰兴、泰县)地区及上海等地创办裕泰和、胡源泰、胡震泰、东源泰等8爿茶庄,经营徽州及各地茶叶,联络同行之徽州商人共同发展,名著“三泰”。</p><p class="ql-block"> 在胡氏后裔“三泰”的展板中,见到了胡锦涛同志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时的照片及胡锦涛读小学时报名的存根以及上世纪50年代胡炳衡夫人胡陈氏等与孙儿、孙女合影等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从展馆出来后,我们沿水街继续前行探秘。</p> <p class="ql-block">  康惠桥,以户部尚书胡富的谥号“康惠”命名。</p> <p class="ql-block">  胡富(1445-1522)龙川胡氏第30世孙,字永年。中进士后初授南京大理寺平事;弘治初年(1488)任福建佥事,后调任广东副使,为政有绩,升湖南按察使,历任陕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顺天府尹、南京大理寺卿、户部待郎等职。因其“遇事果敢,执法尤坚”,再升南京户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溢号康惠。著有《龙峰文集》传世。《明史》有其传。在龙川建有府第曰尚书府,文徵明为其书匾“世恩堂”。遗憾的是,尚书府已拆毁,仅存“世恩堂”匾现存龙川胡氏宗祠,给人少许慰藉。</p> <p class="ql-block">  龙川老街景</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即少保府)真实记载了明代抗倭统帅胡宗宪一生的抗倭功勋。</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1512-1565)龙川湖氏第34世孙,字汝真,号梅林。中进士后初授山东益都令,以政绩获嘉奖,晋升三级,任杭州知府。嘉靖三十四年(1555)任浙江巡按御史,旋即晋升为总督,总制七省军务抗倭灭寇。胡宗宪广纳人才,招集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等为幕僚;大胆起用俞大猷、戚继光、卢镗等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战略,转战江浙,平息倭患。他“以孤危之身,横百啄之口,出万死之后,成一朝之功”。由于胡宗宪在维护民族尊严、保卫国民安全等方面“功不可没”,以功勋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并加太保,成为龙川胡氏家族封建社会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奕世尚书坊与龙川胡氏宗祠隔河相望。该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p><p class="ql-block"> 牌坊仿木结构,三门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南北朝向。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即所谓讹角柱是也;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造就了端庄稳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书法道劲流畅、气韵不凡,为书法大家文徵明手书。</p><p class="ql-block"> 奕世尚书坊的四根定盘枋起线两道,再饰以莲瓣纹。梁柱接点处用花牙子雀替装饰。额枋的雕刻图案异常精美,匠师倾雕刻技法之能事,运用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工艺,使一幅幅精美生动、巧夺天工的画面跃然石上:鲲鹏展翅、仙鹤腾飞、太狮滚球、双龙戏珠,布局脱俗,立意悠深,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尤其是中额枋北向的一组画面,更为神奇。匠师以石代纸,用凿为笔,驰骋在广瀚的艺术天地之中:山、水、亭、台、楼、阁,无一不肖;文武百官,优哉游哉,各行其好。或奕林决雄,或书海探宝,或独钓河畔,或互论阴阳。著名建筑师郑孝燮先生曾对奕世尚书坊有过如下评价:就其雕刻艺术而言,要比歙县的国保单位许国石坊略胜一筹。由此可见,奕世尚书坊可谓是无价之宝了。</p> <p class="ql-block">  牌坊附近建有吉祥亭及“竹幽”院,景色秀美。</p> <p class="ql-block">  连通尚书坊、都宪坊的平板桥是古桥中最宽的一座,一墩两孔,桥长10.4米,宽2.3米,厚0.4米,用五根巨形麻石条搭成,共十根。这里也有“风水”的讲究,五根石条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另五根石条象征官、民、商、释、兵的“五道”。十块麻石寓意是建桥的胡念五公希望子孙能够十全十美。</p> <p class="ql-block">  都宪坊,为副都御史胡宗明所立,现在牌坊是重新修复的,四柱三门五楼结构,位于龙溪河北岸,与奕世尚书坊隔河相望,两座坊共同展现了龙川胡氏的三位顶尖人物。</p> <p class="ql-block">  过都宪坊,来至胡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p> <p class="ql-block">  正中仪门上画的门神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功勋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大元帅。仪门的门鞍上放置有4根“阀阅橼头”,昭示这是阀阅贵族门第,不容侵犯。</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祠堂里的古钟铭文“国泰民安”,而“国”字却少一点,“民”字出头却多一点。意思就是国家的税收少一些,人民富裕一些,将国家的那一点移到人民头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反映了人民对花样蛮多的苛捐杂税的厌恶心态。</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之美称,其内保存的木雕“四和图”(和谐、和顺、和美、和鸣)成为和谐社会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龙川胡氏宗祠以其木雕艺术精湛而享有“木雕艺术殿堂”之称。大额枋、小额枋、斗拱、枫拱、雀替、梁驼、平盘斗、鬲扇、柱础,就连小小的梁脐,无一不精雕细镂。它们或用浅浮雕,或用深浮雕,或镂空剔透,或浮镂结合,极尽雕刻之能事。门楼前向明间的大额枋上,九头雄狮,抱球欢腾。而与其相对应的大额枋上,则是九龙腾飞,珍珠满天。刀法苍劲有力,布局灵活生动。它们不是机械地排列成队,而是前后、上下的立体组合。匠师的技艺才华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在小额枋上,雕饰内容各异的历史戏文。文武百官,兵舍僮环,楼台亭榭,山水拱桥,结构对称,内容有别,雷同中求变化,严谨中求灵巧,表现了既威武庄严,又活泼亲切的情感色调。</p> <p class="ql-block">  离开胡氏宗祠,我们来至村口的登源河边。</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座横跨在登源河上的美丽三拱桥一一新官桥,在形态上与原上官桥形成互补,成为龙川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结束了龙川的游览,启程返回浙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