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王祥龙 </p><p class="ql-block">微号《流年碎影品人生》</p> <h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一场特殊组织动员和人员大流动。196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大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全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br></br></h3></br><h3>1968年至1977年,铜陵市人民共欢送10000多名知识青年奔赴农村。与此同时,铜陵县的各个乡镇,先后接收安置了来自上海和本市、本县城市的大量青年学生。</h3></br><h3>2023年3月,已近古稀之年,先后担任铜陵市委党校副校长、铜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汤晓华先生,撰写了《难忘知青 难忘老洲 ——纪念那逝去五十年的岁月》一文。50年前,他曾在义安区老洲乡和平村插队。这篇图文并茂的长篇回忆文章,回顾了他当年下放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被很多同志阅读、转发和分享。因为题材涉及我出生的义安区老洲乡,文中写的也都是我曾经历和熟悉的生活,所以我一直珍藏着。每一次重新阅读,都会让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h3></br><h3>汤晓华先生在文章开头就说:“七十年人生风雨路,哪一程最难忘?哪一段刻苦铭心?是知青,知青,还是知青!是老洲,老洲,还是老洲!两年半的苦与乐,两年半的焦虑与期待,两年半的青春韶华,一起留在了老洲的知青岁月。”</h3></br><h3>1973年4月2日,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他们一行五人“插”到了义安区老洲乡和平村一个名叫“戴家墩”、时为“第一生产队”的地方。</h3></br><h3>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何等神圣,何等光荣,广阔天地,他们来了!一到农村,他们见到的都是土墙草房,全墩唯一的一间瓦屋,墙依然是土墙。瓦,虽源于土,但比土稀缺,因为烧瓦用的煤,农民无缘,那是“战略物资”,是城里人和工业的独享。</h3></br> <h3>这就是当年和平村戴家墩唯一的瓦顶房。</h3></br><h3><br></br>老洲沙土,适宜种棉和花生。棉是“战略物资”,大圩内只能种“计划棉”,全交国家。小圩有点集体“自留地”性质,种点“计划外”的麦,豆,红薯,花生。</h3></br><h3>两年半的插队生活,汤晓华先生见证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也亲身体验了和村民一起播种、收获,参与防汛和修筑防洪大堤的劳动——</h3></br><h3>深秋,棉田一片白茫茫。采棉能手,通常是女性。</h3></br> 村民们分别在采摘和摊晒棉花<h3>麦收时节,学校放假。割麦打麦,腰酸背痛全身痒。亲手制作的面条手指粗,虽无油无葱无味精,可味感与今日兰州拉面有得一比。</h3></br><h3>下放当年的梅雨季节,连天暴雨狂泻,临江小圩命悬一线,他们日夜奋战在滔滔长江边。为生存而爆发的意志毅力,感天动地!</h3></br><h3>远征顺安河,那个年代铜陵的头号水利工程。苦累饥寒中,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只能凭借双腿双脚双手双肩!还有一颗尚在跳动的心!</h3></br> 汛期来临江水暴涨 顺安河整治现场<h3>下放当年的9月,汤晓华先生被安排到和平小学任教,从此开启了他近30年的教师生涯。当时,他教四年级和五年级语文,自作主张地开设了英语和汉语拼音。他说,音准不准,只有天晓得和他自己晓得。好在学生喜欢他,他也发现自己是块教书的“料”。</h3></br><h3>招工回城临行前,学生依依不舍,送给他一个小红本,签上了全班学生的姓名,这个小红本,汤晓华先生珍藏至今。他对教学对象,始终存敬畏之心,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轻慢,自己也在学生的赞许进步中,享受着教学之乐。</h3></br><h3>在那篇长篇回忆文章中,汤晓华先生还生动记录了很多富有时代特征和老洲乡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h3></br><h3>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知青是主力。他们经常到田间地头、甚至修筑防洪大堤的劳动现场演出,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h3></br> <h3>篮球运动,是老洲乡人民记忆中的骄傲。全公社6个大队、50多个生产队半数有篮球场,还有两个当时县城都还没有的灯光球场,1977年全省农民篮球赛在老洲乡举行,那是全县首次承办的最高体育赛事。</h3></br><h3>老洲乡女子篮球队也是以知青为主,主力集中于洲头的光辉大队。那时的光辉村,不仅有中学,还有灯光球场。20世纪70年代,是老洲篮球运动的颠峰期。</h3></br> 1977年参加全省农民篮球赛的老洲男女篮球运动队队员合影<h3>汤晓华深有感慨地写到,当年球赛是一场接一场,大队之间赛,与其他公社赛,与县联队赛,与其他县队赛,直至全省农民篮球大赛!真不愧为全国闻名的篮球之乡,文化之乡!</h3></br><h3>此外,老洲民兵,他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七九步枪打过实弹,靶上无痕,炸过坦克,但无声无光无烟,那就是沙堆模型。赤脚医生的价值和作用,他予以高度评价。医生尽管“赤脚”,条件尽管原始,但毕竟送医到贫下中农家,给贫病的亿万农民看病就医,带来了方便。</h3></br> <h3>汤晓华说,下放期间他购置的唯一大件,是一个闹钟。那不变的滴答声伴随他度过970个日日夜夜。<br></br></h3></br><h3>“半个世纪过去了,多少个春雨夜读、秋雨夜读和冬雪夜读的情景,土墙上的鲁迅和桌面上的《呐喊》,无风无雨万籁俱寂的那间只剩我一人的空空荡荡的知青屋,常如电影一般,在我眼前一一展现。温馨与寒意,希冀与迷茫,挣扎与无助,每每忆之,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独困知青屋的半年时光,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至暗时刻`。”</h3></br><h3>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记忆,后来被他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写进一篇深沉厚重的散文《常忆风雪夜读时》,先后刊发在多家报刊。这种特殊经历和深刻记忆,成为激励他克服困难、勤勉学习、拼搏奋进的强大动力,也让他有机会在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及时进入高校学习深造。1978年,汤晓华先生顺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学、市委党校和市委宣传部,从事教学、行政管理和理论宣传等工作。</h3></br><h3>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汤晓华先生当年插队落户的老洲乡,如今也同样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发展。当年插队的和平村戴家墩队长告诉他,全村原来150多人,而今常住的仅十来个人,年轻人纷纷进城打工,城乡一体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城乡、工农、脑体三大差别,在不经意中消融。<br></br></h3></br><h3>抚今追昔,汤晓华先生感慨地说,如今的老洲,已不见棉花,更多的是蔬菜大棚、水果大棚、鱼塘养殖,还有油菜、小麦和旱稻。农民,终于可以自由经营了,让城乡二元结构捆绑了近30年的手脚,终于松绑了。<br></br></h3></br><h3>在汤晓华先生的笔下,老洲乡洲头的太阳岛数千亩沙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苍茫远山,东去大江,白色大堤,多彩大地,片片村庄,今日老洲分外美!”</h3></br><h3>汤晓华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他关于知青、关于自己下放老洲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回忆,也有对当年全国各地知青生活的总体描述和反思,内容丰富,图片珍贵。重温往事,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生活,让我们倍感亲切。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段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值得整整一代人反复咀嚼和回味的青春记忆。</h3></br><h3>(备注:图片分别来源于汤晓华先生的美篇文章、义安区老洲乡光辉村“光辉岁月”村史馆和网络。)</h3></br><h3>附: 常忆风雪夜读时<br></br></h3></br><h3>汤晓华</h3></br><h3><br></br>五十多年过去了,那场景还是常常浮现,尤其是夜阑人静一人独处时。窗外,漫天飞雪;窗内,灯火通明。一张床,一书箱,一张桌,一盏灯,一本书,一个人。鲁迅在墙上,小钟在滴答,六平方的小屋内,我在风雪夜读中沉醉。总想把这个念念难忘的场景凝固成画,像《林冲雪夜上梁山》,像《风雪夜归人》,可我无画技,只能以文记之。</h3></br><h3>我喜欢风雪,尤其是村野的雪夜。雪花扬扬洒洒,农舍星星点点,田野空旷无际,天地一片洁白。辛劳的农人,把喧闹和叹息,把一切的一切,都埋进了梦乡。唯有此时,天地间才剩下宁静与安祥。</h3></br><h3>我喜欢夜读,尤其喜欢在风雪之夜独自一人灯下静读。风舞雪花,心随书动,一切的忧伤,所有的不快,都随风飘去,随雪消融。仿佛天地间只有我一人的存在。那种神思飞扬如醉如痴的温馨快感,唯有这风雪夜读时,才尤感强烈。</h3></br><h3>下放时,五人同处,两年后,三人上学一人招工。白天,困乏于田间;夜晚,在那六平方的我的世界,在书的世界,信马由缰,纵情驰骋,忘乎所以的我,已经幸福满满了。</h3></br><h3> 丘吉尔的《回忆与思考》,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把我带到了烽火连天的二战岁月;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让我穿越时空,走进中国历史的循环;《中国文学史》,《唐诗一百首》,《放歌集》,《李白与杜甫》,让我在文学中神游,在诗意中倘佯;《词汇》《语法》《修辞》语文三件套,给了我任教小学语文的底气;《列宁传》《马克思传》《拿破仑传》,让我走进世界历史的风云;《学习与批判》《朝霞》期刊,让我感受了那个时代主动脉的律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杂文集,则是照亮我心灵的不灭火炬,先生的深刻犀利,直抵人心,直扣灵魂。</h3></br><h3><br></br>幸运的是,我天生与书有缘,爱书、藏书、读书,是我的终生之好。读书,让我选择了良知,选择了思考;读书,让我与良师相,与良友相交;读书,让我不迷云雾,不坠污淖。</h3></br><h3>如今,书多了,雪少了,人间更喧闹了。久居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闹市,再也找不到那个风雪之夜的静读之感了,再也没有了久旱逢甘霖的如饥似渴酣畅淋漓了,微信读书怎么也飘逸不出沁人心脾的书墨之香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连同那个时代的林林总总,已经走进历史的深处了,就让那个风雪夜读,永远定格在我的并不年轻的心上吧!</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Ri4YPD_fwL1SI0Mtc9UOQ"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