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按照笔者手头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中利水渗湿药的顺序,轮到“萆藓”。然而,笔者在把该中药与古代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中竟没能找到与“萆藓”有关的诗词歌赋,于是只好以萆藓的别名“粉萆薢”“绵萆薢”和“黄姜”在搜韵网查找,结果找到6首写有“黄姜”的古今作品。<br> 先说中药“萆藓”,然后再说与其有关的诗词。<br> 在百度百科网上载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的说明,云:<br> 萆薢,中药名。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和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别名:粉萆薢、绵萆薢、黄姜。<br>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炮制方法: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平。归经:归肾、胃经。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主治: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br> 笔者以为需要注意的是别名中的“黄姜”,在辞书《漢語大詞典》里和汉典网上对黄姜的解释极为简练:“姜黄。根茎入药,又可以做黄色染料。”这就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黄姜”与“姜黄”。二者可是两个物种,黄姜自不必赘述。姜黄则是另一味中药,属活血化瘀药,且为姜科植物植物。不知辞书和汉典网将黄姜解释为“姜黄”的依据是从哪来的?读者朋友中如有这方面的专家,肯请不吝赐教。<br> 笔者准备分两篇拙文来学研的写有“黄姜”的诗。我们首先学研的是唐诗。<br> 奉和郑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赐篇咏<br> 采撷黄姜蕊,封题青琐闱。<br> 共闻调膳日,正是退朝归。<br> 响为纤筵发,情随䌽翰飞。<br> 故将天下宝,万里与光辉。<br> 这首五言律诗是那篇著名《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据后世专家考证诗人创作于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一年(817)创作上述这首《奉和郑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赐篇咏》。因前一年的三月,诗人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了朝廷,被贬谪到条件艰苦的播州(今贵州北部的遵义市)去当刺史,所幸好友裴度、柳宗元等人疏通关系,改任条件相对较好的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诗人在连州工作生活了近五年。<br> 诗题《奉和郑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赐篇咏》比较费解。首先是“郑相公”已不可考,因除古代妻子对丈夫的尊称外,还有时是对宰相的敬称,而此时的宰相姓裴名度,不姓郑。当然“相公”一词在古人那里有时也用于普通官吏,或有地位的成年男子。接下来的“考功”一词,汉典网的解释为:“(1)父之功业。(2)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3)泛指考核工作成效。(4)官名。三国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隋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清末废。”关于“山姜花”,现代中医药界所指的大多是姜科山姜属植物和山姜的花。而笔者臆测,诗题中的“山姜花”很可能是杜若的别名,因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杜若》便有此说。另外杜若在古人那里还是既可观赏又可药用的香草,既然是赋诗那么拿香草来吟咏自然就在情理之中。“篇咏”,即诗歌著作。<br> 首联“采撷黄姜蕊,封题青琐闱。”前句是对诗题的注解,即诗人所作诗篇必须按照事先约定的以“山姜花”为切入点。后句“封題”,辞书有如此解释:(1)封信題名。(2)科舉時將所出的題目,封緘於函套中,以求保密。“青琐闱”,亦作“青锁闱”,多用来借指朝廷,皇宫。<br> 颔联“共闻调膳日,正是退朝归。”前句中的“调膳”,本意是下厨房,烹调食物,进而借指操持家务,在文人墨客那里则用来比喻赋闲家居。该句的大意是大家听说今天是共聚的日子,也正是下班回来。“退朝”本指朝见君王后退出宫廷,诗人此时已远离朝政,故而当指下班。<br> 颈联“响为纤筵发,情随䌽翰飞。”前句“响”即声响,“筵”通“宴”,大意是声音围绕着小小的筵席响起。后句中的“翰”,常被用来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在此即诗文。大概是因为喝的高兴,情绪都跟着诗文一样神采飞扬了。<br> 尾联“故将天下宝,万里与光辉。”“天下宝”,很可能出自《世说新语·栖逸》中的典故,云:“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许玄度(询)隐居在永兴县南的深山岩穴中,经常有各地官员馈赠食物。有人对许玄度说:‘曾经听说箕山人许由似乎不是这样的。’许玄度说:‘竹筐草包之赠,当然是要比天子之位轻得多啦。’”笔者以为,诗人的言外之意是,隐居生活就如同得到王位一样,充满着光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