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若问及那段知青岁月是否有所收获,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究竟有何种收获呢?请诸位读者静心聆听,让我缓缓道来……</p> <p class="ql-block">1969年的春节前夕,我成为了福建省首批赴闽北山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之一,来到了顺昌县城关公社的新屯大队安源村,在这片土地上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尽管我曾寒窗苦读十二载,但对于家务事却一窍不通,更不用说下田劳作了。初到农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那是一个寒冷的腊月,上午刚刚被分配到安源村,下午便与同伴采莲一同扛起锄头,准备下田。生产队长见状,好言相劝:“不急,日子还长,先歇歇再下田也不迟。”然而,我们并未听从劝告,执意跟随村民们走向田间。踏入冰冷的水田,双脚瞬间被刺骨的寒意所侵袭而麻木,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只得暂时退回到田埂上,待双脚恢复知觉后,再次鼓足勇气踏入烂泥田中。田间的碎石与稻茬扎得脚底生疼,但为了心中的信念,只能咬紧牙关坚持到收工。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寒冬时节烂泥田的威力。</p> <p class="ql-block">随着春节的临近,上级下达指示,要求所有知青不得返回城市,必须在当地度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生产队长将我们分散安排到几户农家过年。除夕夜,餐桌上摆放着几盘简单的菜肴,多为笋、酸菜和芋头,中间则是一碗大块的肥肉。农户家的成员并未上桌,只有户主陪伴我们。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谁也无法下咽,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便匆匆离去。回到我们住的地方,肚子饿得咕咕叫,更觉得寒冷,怎么办呢?这么饿夜晚不好睡觉,我们只好把面粉放一些到盆里搅拌成糊做面圪瘩充饥。热热的面圪瘩汤喝下去浑身都热呼呼的,不怕夜晚睡不着了。这是我们过的最苦的春节,确实是一个“革命化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初下乡村的知青们,心中充满对党的忠诚,不畏艰难,不怕劳累,思想单纯且充满激情。那时的我们并未做好长期扎根农村的心理准备,因此对于初期的体力劳动尚能勉强应对。当时的农活主要是将收割后留下的稻茬用锄头刨出再重新埋入土中,这项工作并不需要太多技巧,全靠体力支撑。由于当地缺乏耕牛,所有的土地翻耕工作都由人力完成,尤其在那些狭窄的山地梯田上,更是如此。农民们世代生活于此,早已习惯了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而对我们这些知青而言,这一切显得异常艰难。这仅仅是下乡生活的开端,未来的路还很长。</p> <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农活不断,无论是翻地、插秧、除草还是“双抢”(即夏季抢收抢种),无一例外地要在烂泥田中劳作。插秧时,既要边插边退,又要保持行列整齐,对于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晚上躺在床上,心中暗自发誓明日不再出工,然而次日清晨,依然不得不继续。最难以忍受的是严冬时节的田间劳作。1970年的冬天,我的双腿和双脚布满了疖子,疼痛难忍。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下田。那片水田深不见底,双腿陷入泥中几乎至大腿根部,每迈出一步都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田里的砂石和稻茬不断地刺伤我的腿脚,鲜血与脓液交织在一起,我痛得泪如雨下,几乎感到生不如死。周围的村民见状,纷纷劝我放弃,但我没有听从,而是选择了坚持。随队的下放干部见状,让我坐在田埂上,为我检查并开了消炎药和紫药水。服药后的第二天,情况有所好转。经历了这次磨难,我不仅战胜了身体上的痛苦,更锻炼出了坚强的意志力。</p> <p class="ql-block">三年的知青岁月,虽然给我留下了满身的风湿病和关节炎,但更重要的是,它锤炼了我坚强的意志力。这份意志力成为我日后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困难时,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柱。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我都能想尽办法去克服,这正是那段难忘岁月赋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文字/樱滝</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自画制作</p><p class="ql-block">音乐/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樱滝</p><p class="ql-block">2024.10.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