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代表唐代主流文学的当推格律诗,当时涌现出的大批诗人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另类诗人,其中的一位叫张打油,而且还出了名。在一个大雪纷飞日子,张打油看到村边有一口井,井旁边蹲着两条狗,见此情景,他忽然灵光一现,张嘴来了首《雪》:“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写得非常巧妙,写的虽是雪,却一个“雪”字都不沾,彻底回避了一般诗人哦吟风花雪月的穷酸和矫情,全诗只写一井两狗,构勒的画面却非常巧妙,特别是最后一句“白狗身上肿”,意外中𦻕藏着机巧,与其说是点睛之笔,不如说是神来之笔。张打油仅此一诗流芳百世,打油诗因他而得名。他无亏于打油诗鼻祖的名号。</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有位画竹子很有名气的画家郑板桥,用打油诗的形式跨界写了首《咏雪》,这诗和他的画一样也很有名气:“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第一句就没文化,第二句还是没文化,第三句已经写了无数片,写到头了,看你怎么再往下写,孰料他笔锋一转:“飞入梅花都不见。”厉害,原来前面三句从一片到无数片,都是为最后一句作铺垫的!在笔者所见咏雪的佳作当中,这首诗最朴素,最不动声色,然而末句的一骑绝尘却不得不让人折服。</p> <p class="ql-block"> 同样在清代,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六尺巷》诗,此诗是宰相张英写给家人的一封回信。张英的家人和邻居因砌围墙争地互不相让,于是就写信请当宰相的张英给自家拿主意。张英读信后提笔写了首打油诗劝导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中既表明了对邻里纠纷的谦让态度,也讲清楚了怎样去处理纠纷的方法。于是家人主动往自家处退让了三尺,邻居家受此感动也退让了三尺,这样两家中间就留下了六尺宽的巷子。一首打油诗传唱了一个中华好家风的故事,如今的六尺巷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基地呢。</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三言两语的佛偈,同样有打油诗的味道,如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间好时节”,跟禅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心里不存执念,大自然的一切都会让人感到美好,活得就会自在。</p> <p class="ql-block"> 近代胡适《兰花草》可谓打油诗的巅峰之作:“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这种打油诗绝不是莽汉加油腻男式样的,它可以是青春少女,不施粉黛,素面可爱。所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成一体,浑然天成。一首《兰花草》能传唱至今决不是偶然的。</p><p class="ql-block"> 打油诗可以不讲究平仄拗救,可以不讲究华丽辞藻,但它一定是朗朗上口的,一定是妙趣横生的,一定是益人心智的。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所谓大道至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