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听说107 《道德经》精彩片段——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布衣

<p class="ql-block">  一 老子《道德经》精彩片段欣赏: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80章。</p><p class="ql-block"> 二 第80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p><p class="ql-block">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 三 第80章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  四 本章是老子《道德经》全文的倒数第二章,也属于德经部分,研究人道,人的相处之道。</p><p class="ql-block"> 1 为了更好地对本主题的解读,对老子所处的历史背景,作简单的介绍:在东周后期的春秋末期,时有战争发生,虽没有战国时期那么激烈,百姓也常受战火之害。</p><p class="ql-block"> 2 周朝的君主国领地可以世袭继承的,几代、十几代分割继承,变得越来越小,可能只有几个村落了,人口也少了,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了。</p><p class="ql-block"> 五 古今理念的差异,现代理念“老死不相往来”,是指人与人结怨很深,为避免矛盾,不再交往。老子此处可不是这个意思(后面再分析)。</p><p class="ql-block"> 六 对本主题的理解,原文的译文,虽不算错,但我总感觉只是从字面直译,并不符合老子的原意。</p> <p class="ql-block">  七 对本主题的理解的启发:想起五十多年前,我的老师讲解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渔人在桃花林溪中行舟,来到溪尽头的洞口,进去后豁然开朗,树木茂盛,阳光明媚,房屋、田地应有尽有,男女老幼各自劳作和玩耍,过着和谐自由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的硝烟,多么幸福。</p><p class="ql-block"> 作者描述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八 受此启发,老子本章的写作手法,也不是现实生活的描述,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效仿老子的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 九 再对原文解译:村民人数不多,虽有运粮运兵的舟、车,各种兵器,也派不上用场,没有战争的硝烟,不用为躲避战乱而迁徙,处在和谐、宁静</p><p class="ql-block">的生活中,人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村与村虽然很近,鸡、犬的叫声,都能听见,因为生活自给自足,一生到老都不用打扰乡邻。</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这样的解读,或许更符合老子的本意,细细品、好好悟,感觉尝到了老子原汁原味本意。</p><p class="ql-block"> 十 结束语:学到的是知识,悟到的是智慧。</p> <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