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 以人论史九评

知月明蓝

《唐诗.以人论史》读后(代序) 裴激扬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喚醒前贤笔中燕</p><p class="ql-block">飞入沙漫师友家</p><p class="ql-block">看完老姚全文的结束语,深深地感动,多么深情温暖的立意,此刻我要大声地告诉你,燕子己经飞越大洋,在耳边呢喃呢!好親切呀。</p><p class="ql-block">虽然唐诗吟咏千年,经呀传呀汗牛充栋,涉足的人比全唐诗人多得多。记得上海记者问马未都,这么多人都研究唐诗,你还写吗?马未都说,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马未都一样,老姚自信自己能看到写出,人人感觉有,而人人笔下无的东西。老姚不是浅滩上拾贝壳的人,深泳上岸,送耒的是深海海沟的洋流信息,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老姚提出诗人加作品综观的境界命题,用高度凝练的一个字耒概括:豪.静.隐.....是刘勰的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的论述,也是王国维三境界学说,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宽松终不悔;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那个字,是自已一辈子经历过的修练的投影。才华,勤奋,锲而不舍,得其所哉。</p><p class="ql-block">我们都老了,通常谈的尽是俗不可耐又津津乐道而又至高无上的就是养生,而老姚乐在其中,孜孜以求的.是跨界的跨学科的文艺理论问题,而且左右逢源,侃侃而谈,摘下碩果,让人心生敬意。使我想起一首不是唐诗的诗:</p><p class="ql-block">大梦誰先觉</p><p class="ql-block">平生我自知</p><p class="ql-block">草堂春睡足</p><p class="ql-block">窗外日迟迟</p><p class="ql-block"><b> </b></p> (一 )陈子昂的“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古典文学专业教师岗位已经有32年了。回想职业生涯,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的年代是最幸福的。从“关关雎鸠”到“春泥护花”,讲了几个来回。课堂上,在学生的注视下,沉浸在诗意中,几乎忘记个人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离开课堂,我并未离开文学,离开诗歌。哈师大中文系留给我们沙曼学子的不仅是教学法,不仅是古现代汉语,更重要的是文学修养,诗的气质。请看,高原大师兄,走上大型医院领导岗位,仍吟咏不辍,有多种诗集出版;陈世澄师兄,曾在社会底层教学,在社科刊物做编辑(主编),退休后弦歌不断,屡有格律诗词发表;赵元龙学兄,写出具泥土芬芳的田园诗……。其实,如美学家所说,诗,存在于一切美好事物中,谁能说张连堃师兄的彩色摄影作品、贾智娟学姐的明蓝夜话三部曲、刘玲君师姐“幸福生活”系列不是诗?诗从未离开我们,我们也从来没离开过诗歌。</p><p class="ql-block">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诗到唐人已经作完。我想用对唐诗的学习,来提高自己诗歌的修养。在师兄师姐们面前有“班门弄斧”只嫌。权当作“引玉”之“砖”吧。</p><p class="ql-block"> 一般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初唐之诗,是一条河的源头,是大型乐曲的前奏,是绘画的起笔。初唐诗坛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看作唐诗大合唱的领唱。</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北京地区远没有元明清和今天重要,但《登幽州台歌》却是产生于北京地区的重要诗篇。它是唐诗的开篇,也可看作北京文化的早期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标题“登幽州台”实际是站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即中国汉代大一统之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动荡,虽然有隋的暂短统一,将迎来又一名垂青史的大一统。陈子昂就是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发出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这感慨至少有三重含义:一为山河即幽燕之地的感慨;二为历史祖国需要统一发展的感慨;三为个人地位卑微难有作为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陈子昂呼唤的“古人”,是屈原、陶渊明那样的一代“文宗”;他呼唤的来者,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灿烂的群星。</p><p class="ql-block"> 诗人是非常敏感的一批人。陈子昂不满于六朝、隋唐以来的萎靡不振的诗风,他呼唤并相信将出现与大唐相适应的诗人和诗篇。</p><p class="ql-block"> 在初唐诗人的共同努力下,辉煌的诗歌高潮来到了。</p> (二)王维的“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盛唐诗坛,真是群星璀璨。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出现李白和杜甫两座中国诗歌史上的并峙双峰。我们说的唐诗,首先是盛唐诗。盛唐诗坛的繁荣,不仅在于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还在于诗歌形式的高度成熟。举凡古体近体,乐府长歌;七言五言都有名垂千古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出自己的“诗论”:“你(香菱)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维)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甫)的七言律,次再读李(白)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不愁不是诗翁了!”你看,他把王维放到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咱们就先来说王维。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山水田园诗,不自唐代始。由于中国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从来就是农耕社会,《诗经》中已有对山水田园的描写。但真正成为独立诗体的山水诗的代表是南朝的谢灵运;田园诗的代表是晋代的陶渊明。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兴盛是有现实条件的。首先,大一统的国家,让山水田园之美得以充分显现,给诗人接触的机会。其次,社会的富足给诗人提供悠闲生活的条件。一句话,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给山水田园诗发展提供历史机遇。王维、孟浩然等即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除文学外,他精通音律,任“大乐丞”;又是名画家。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有根据的。</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我们单拈出一个“静”字,是着眼于他山水田园诗中禅意和静穆之美。王维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修建了辋川别业,过的是亦官亦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王维诗中多次出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如在《辋川闲居》中,他说:“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五柳先生”即陶渊明,史称“隐逸诗人之宗”。细分析,对“归隐”,虽口中赞美,但真像陶渊明那样“复返自然”的并不多。多数是官场失意,以“归隐”自我安慰。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说得最明白:“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另有一种假隐士,“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清代蒋士铨写的传奇剧《临川梦》中,陈继儒出场诗就说:“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像王维这样,朝中有官位,郊外有别墅,可能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了。为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和艺术,我们读他的《山居秋暝》:</p><p class="ql-block">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p><p class="ql-block"> 结尾两句就是归隐山林的追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人与自然和谐共情的名句。“莲动”、“竹喧”</p><p class="ql-block">两句富情趣。视觉、听觉的追寻,有想象的余地。影响所及,苏轼“春畦雨过罗纨腻,麦垄风来饵饼香”;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都是引发读者想象的好例子。</p> (三)岑参的“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唐一代,边塞诗贯穿始终,盛唐诗坛奏出最强音。以岑参、高适为杰出代表。突出“健”字,是肯定边塞诗的强健气概,以区别于山水田园诗的幽静风格。</p><p class="ql-block">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国家(包括山山水水和文化传统)的深厚情感。为国家慷慨赴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唐人之前就有无数动人的爱国诗篇。《诗经》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楚辞有《国殇》篇,歌颂为国战死的勇士。建安时期,曹植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北朝乐府《木兰辞》有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爱国主义是中国诗歌的优良遗产。</p><p class="ql-block"> 唐代边塞诗有自己的时代特色。</p><p class="ql-block"> 国土辽阔,有自豪感。岑参诗出现</p><p class="ql-block">“走马川”、“轮台”、“阴山”等等地名,都在西、北辽远之地。王维《使至塞上》写:“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燕然山在现蒙古人民共和国。唐代疆域是北宋三倍,南宋又是北宋的二分之一。难怪南宋诗人范成大叹息:“何必桑干方是远,淮河以北即天涯。”与唐代边塞诗比,简直就是侏儒之音。</p><p class="ql-block"> 边塞诗人像山水田园诗人徜徉南国风光一样,欣赏,描写北国边塞风雪奇寒的精致。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如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不仅不畏惧,反而发现其壮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p class="ql-block"> 边塞诗人赞战士的赏豪迈气概。高适《燕歌行》写道:“汉家(我朝)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 class="ql-block"> 边塞诗人感情是丰富的,既乐观又有人情味。岑参《白雪歌》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芭与羌笛。”</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诗写景宜显,写情宜隐。”边塞诗人深得其中三昧。写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十里黄河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岑参写情就隐微得多。《白雪歌》写送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客人已经走远,主人望着马蹄印,心情复杂。</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同一自然资源和社会背景下,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写出不同风貌的诗作,显示出不同美学趣味。山水田园诗体现的是阴柔之美而边塞诗体现的是阳刚之美。落实到具体作品,我们会有强烈感受。当然,这也由于唐代社会思潮比较开放宽容,儒、道、释都有空间,允许诗人有不同价值取向。</p> (四)李白的“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与李白有点“缘分”。那是在1980年我们硕士研究生毕业前,为检验教学成果和考察课堂教学能力,系里安排古代文学研究班同学都要在77级本科班讲一堂课,题目自选。我准备了李白生平与诗歌。讲完不久,就毕业分配了。同班12个人,只有我一个留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当教师。留系,未必是最好的出路,但说明我讲课是过关的。李白这题目对我有吸引力,半辈子没撒手。</p><p class="ql-block"> 李白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首先,李白生平具有传奇性。他的籍贯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出生在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长在蜀郡青莲乡,历史上有人称李白为“青莲先生”,即源于此。从这经历看,李白性格中的开朗、豪放是其源有自的。青少年时,李白既学文化又习武艺。20岁左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浪迹天涯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李白传奇生涯有几点对他有终生影响。一是他游遍名山大川。“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仙”是道家慨念。名山大川对诗人李白的吸引力既有无限风光,又有修道炼丹。</p><p class="ql-block"> 二是,我们的浪漫诗人天真地对入仕——入朝为官保持浓厚的幻想。李白之作《与韩荆州书》中吹捧韩“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他低声下气地请求“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p><p class="ql-block"> 三是,李白求官,却不屑走科举之路。他在别人引荐之下,直接进入朝堂,任“供奉翰林”即御用秘书。李白就是李白,他起草诏书时,要“(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这股傲岸之气在封建朝廷怎么能容得下?不久,被“赐金还山”。</p><p class="ql-block"> 四是,李白有从军经历,不过,“站错队”了。安史乱后,李白入永王(李璘)幕。他本想大施拳脚,为国立功。哪知不久,永王以叛逆被打败,李白以“从逆”罪,“长流夜郎”。</p><p class="ql-block"> 五是,李白有机会与比他小的杜甫相识,同游。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双子星座”结下终生友谊。</p><p class="ql-block"> 李白是为诗而生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样豪迈的诗句,可以说是唐诗的最强音。作者站在什么位置?只能是天上。流的不仅是水,是年华,是抱负,是人生……</p><p class="ql-block"> 气概是豪迈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同上)</p><p class="ql-block"> 面对谗佞之徒,李白傲岸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辈子李白都保持斗争精神。在遇赦东归时,他轻快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p><p class="ql-block"> 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真挚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对故乡的感情是深挚的。《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p><p class="ql-block"> 写景、咏史、现实,在李白笔下是难分难解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p><p class="ql-block"> 我在试图寻找李白诗豪迈的密码。“酒”是一个触发机缘。杜甫在《饮中八仙》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郭沫若说,李白醉酒时是最清醒的。你看《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饮酒之后:“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李太白全集》中有相当多篇幅写到酒。酒,既是麻醉剂,又是清醒剂;它让李白看清世路,看清人生,于是有了豪气。</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李白诗名高于杜甫。宋代以后,有人尊李,有人尊杜。抑李扬杜或抑杜扬李成为一个话题。毛泽东主席讲过喜欢“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毛的诗词中有明显李白的影响。最极端的是郭沫若在文革中借批儒评法潮流,推出《李白与杜甫》一书。除某些考证有价值外,其观点已被否。</p> (五)杜甫的“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我很焦灼,杜甫这么熟,大家都很熟,怎么写?李白、杜甫双峰并峙,如何评价?近来很热的提法提醒了我。“江山就是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呀,李白是江山诗人,杜甫是人民诗人,这问题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李白对祖国江山无限崇拜。在上一节讲到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动态。“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这是静态。</p><p class="ql-block"> 杜甫关心人民的疾苦。他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五百字》)揭示唐代的社会贫富不均。“三吏”、“三别”都是在表现尖锐的社会矛盾。因此,研究者给杜甫冠以“人民诗人”的桂冠。历史上能有这个荣誉的,一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曾为杜甫题词:“诗中圣贤,笔底波澜”。“诗中圣贤”即“诗圣”。“圣”是儒家概念,在儒家系统中,“圣”处于最高地位。与“诗仙李白”(道家)、“诗佛王维”(佛家)相区别。杜甫的一切活动,包括诗歌创作都是服务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五百字》)</p><p class="ql-block"> 关于中国文学包括诗歌的传统或曰“红线”传统(舶来品)说法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行;我研究生导师、哈师大中文系LP张志岳教授提出,是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并行。按他的说法,庄子、屈原、陶潜、李白是叛逆文学一条线,孔孟、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是讽喻文学一条线。</p><p class="ql-block"> 本文专谈杜甫。他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他经历“开(元)天(宝)盛世”。杜甫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此背景下,杜甫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在第一次科考落第后写了《望岳》,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踌躇满志。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史之乱”让杜甫的命运直转而下。在安史乱中,他写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奔波流寓,战乱终于结束了。他兴奋地写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何等轻快!</p><p class="ql-block"> 但,晚年的杜甫境遇并没变好。愁和病一直折磨着他。流寓西南时所作《登高》颇能反映他的境遇和心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唯一能麻醉自己的酒都停了,可见其苍凉。</p><p class="ql-block"> 称杜甫为“诗圣”,另一层意思是说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特别是近体诗,重点是七律诗的发展有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杜甫才性健全;另一方面他极为刻苦,甚至“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特别是晚年,“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p><p class="ql-block"> 杜甫对诗歌敢于创新。这表现在既能继承传统又能突破传统,因此他成为唐诗发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至离蜀入夔时期P的七律完全呈现出新面貌。他既恪守格律又不为其束缚,写出正格和变体两个板块。</p><p class="ql-block"> 晚年杜诗正格七律的代表是《秋兴八首》。变体诗的代表是《白帝城最高楼》。</p><p class="ql-block"> 杜甫为“诗圣”是说他作为封建文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达到社会所允许的最大程度。我们不能要求他脱离那个时代,像艾青那样写劳动人民。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他居草堂的窘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村南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居然指责杜甫像“吝啬的地主”。这有点像文革中红卫兵写的大字报,无限上纲。</p> (六)刘禹锡的“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达”,不是日常生活中到达的“达”,而是人生态度的达观、旷达。</p><p class="ql-block"> 国势到中唐,已走下坡路。安史乱后的几代皇帝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等再也没有恢复“贞观之治”、“开天盛世”的繁荣局面,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中唐时期诗坛倒不寂寞,诗人为数不少,而且出现刘禹锡、白居易这样的大家。</p><p class="ql-block"> 讲一个掌故,就能看出诗人刘禹锡的影响。晚年的毛泽东视力受损,无法直接阅读典籍和文件。毛主席又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有关部门为他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师芦荻来讲解古文。第一次见面,毛礼貌地问老师的名字。芦荻回答了。几近失明的毛主席随口背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老师的名字就在最后一句。我们看到老人家对唐诗之熟。他头脑的反应并不因视力受影响。</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的“达”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生理念之豁达乐观,其次是面对人生挫折不公能旷达对待,有一种宁折不弯的骨鲠之气。</p><p class="ql-block"> 先说第一种。秋天,是大自然的时序变化。可是古代人寿命不及现代人长,再加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亲人、友朋的离别,如果发生在秋季,加剧离愁别绪。屈原时代的宋玉就写:“悲哉!秋之为气也,登山临水送将别。”刘禹锡却相反,他有《秋词》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多么豪情满怀。“晴空一鹤排云上”,明朗的景致,一扫悲哀情绪。</p><p class="ql-block"> 那篇人们熟知的《陋室铭》,八十一个字,句句显出高雅情趣。塑造我国古代正直文人安贫乐道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咏史诗中,刘禹锡表达出与众不同的史识。如《蜀先主(刘备)庙》一首:“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将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据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女儿回忆,田中角荣在首次访华前曾用毛笔反复书写前两句。</p><p class="ql-block"> 我到南京秦淮河旅游,在通往繁华街市的桥头,立着一通石碑,是俞平伯先生的先父曲园俞樾的手笔,上书刘禹锡名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情此景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再说刘禹锡“达”的第二点。唐代诗人幸也不幸。不幸是中唐以后诗人几乎没有不遭贬谪的。说“幸”是唐代皇帝多少有点“人性”,贬谪,就是免职,到远恶军州降职使用。李白“赐金还山”简直就是还其自然。说“幸”,还有一层意思,唐代毕竟比明清皇帝动辄“砍头、”“诛九族”要好些。刘禹锡“幸运”地被两次贬谪。他参与“永贞革新” ,成为“二王八司马”之一,先后两次被贬23年。长安城南的玄都观,见证刘禹锡两次被贬以及他傲岸性格及达观态度。第一次被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他《游玄都观》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鄙视那些因迫害革新人士而飞黄腾达的“新贵”。可能这种不屈性格惹了祸,不久,他又被贬。十三年后遇赦还京,,他《再游玄都观》,以二十八个字表现自己绝不向小人低头的态度:“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种不屈性格在古今文人中是少见的。也是刘禹锡的骄傲。他在七律《酬乐天席上作》中写道:“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舟”“病树”一联,成千古名句,歌颂经抗争得来的胜利。同为“贬友”的柳宗元则低沉得多:“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你看,愁,苦缠绕着诗人。</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的傲岸不屈,赢得贬友的尊重。当听到刘禹锡再次被贬到不毛之地播州时,柳宗元考虑刘禹锡母亲年迈,愿意以自己(柳)被贬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p><p class="ql-block"> 写完刘禹锡,我心情有畅快又沉重,想到正直文人的命运……,不提。</p> <p class="ql-block">《唐诗·以人论史》两則,文虽不长,容量极大。如不熟谙文学史,绝不能把唐诗的发展脉络辉煌成因、诗人的风格特传承影响概括得如此清晰准确、简明扼要。两則短论,彰显了老师学术视野开阔、知识积累深厚、逻辑连贯、语言丰富、概括提炼能力强……</p><p class="ql-block">令我汗颜。</p><p class="ql-block">​&短文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写出了白居易由“达”到“穷”的境遇变化和诗风变化,从跨界着眼高度评价了诗人比肩李杜的崇高地位。倘若不是把书读厚再读薄,則不能理解诗人评论诗人。</p><p class="ql-block">功夫扎实,我接触的人难有可相提并论者。</p><p class="ql-block">我在去海南的路上。现在宁波。过几天去温州。</p> (七)白居易的“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穷”,不是财富的穷,而是境遇的“穷”,即处于逆境、不得意时。白居易在《与元九(稹)书》中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他“穷”的出处。白居易把儒家“入世”思想具体化完整化了。综观白居易一生,达、穷状态都有,就是说,他既有“兼济天下”,也有“独善其身”的典型行为。我们独标一个“穷”字,是特别看重他被贬谪后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我踏寻唐诗地图的行迹中,与白居易交集的有两处。一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留下的政绩——西湖白堤,与苏堤以岳庙为界。不知是不是白居易写下“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地方。另一处是白居易长眠之地——洛阳白园。隔伊河与龙门石窟相望。石窟景点游人如过江之鲫,相比之下,白园显得寞落。奇异之处是白园依山而建,在山石上,围绕坟丘,雕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这确是纪念诗人的最好创意。</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少经离乱,但科举很顺,德宗贞元年间即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宪宗朝为翰林学士,授左拾遗。这是“谏官”,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劝谏皇帝,同情民间疾苦的诗歌,可能与谏官的职责使命有关。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都属这类。他同情灾民,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还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最有名的诗是《卖炭翁》,直接指斥最高统治者设置的“宫市”。</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的出发点肯定不是要拆毁封建体制而是希望它更完善,更长久。但他的苦心却收到了苦果。他上疏求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却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命运由“达”转“穷”的一次变动。这变动带来他诗风的巨变。长诗《琵琶行》是标志性成果。</p><p class="ql-block"> 《琵琶行》的主题用诗中一句话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全诗叙述白居易贬谪期间与某歌女的邂逅。歌女人生际遇引起作者的共鸣,这在官员大面积被贬谪的唐代有普遍社会意义。作者同情的目光从下层劳动者转移到身边,转移到自身。由歌女的遭遇想到自身。结尾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艺术上最大成就是对琵琶演奏的描写,成功地以有形的文字描写无形的音乐,是文学表现功能的一大扩张。白居易不仅刻画了歌女的形象,而且塑造了琵琶音乐的形象。请看:</p><p class="ql-block"> 乐声的感染力:“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p><p class="ql-block"> 听者的感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p><p class="ql-block"> 演奏者的手法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p><p class="ql-block"> 演奏的效果:“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p><p class="ql-block"> 此诗写成1200年后,有昆曲艺术家把它改编成昆曲搬上舞台,与电影《只此青绿》,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成为当代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内核的典范。其原因即在于古今共情。人们未必都有遭贬谪的经历,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总会有。</p><p class="ql-block"> 如果唐代有“跨界”一说,白居易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一,从短诗跨越为长诗。白居易之前的唐诗,多为律、绝。《琵琶行》、《长恨歌》是屈原《离骚》后仅见的长诗。往后,直到清代吴伟业《圆圆曲》才算有接续。</p><p class="ql-block"> 二,由抒情诗夸界到叙事诗。白居易之前的诗人,仅把诗歌作为抒情手段。北朝乐府《木兰辞》是仅有的民间创作。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了唐明皇、杨玉环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开中国文学以兴亡之感写儿女之情的先河。:“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抒情建立在细腻的叙事基础上,格外感人。</p><p class="ql-block"> 三,实现了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如前所述,《琵琶行》里:“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诗人、乐手成为知音,才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中唐诗坛异军突起,足以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其“跨界”的贡献不能忽视。</p> (八)李商隐的“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对我们来说,李商隐可能是唐代诗人中面目最模糊的一位。但是,研究唐诗他是绕不过去的人。不知李商隐名字中“隐”字,当年是否预示他诗歌缠绵隐晦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李商隐看作唐代的“朦胧诗人”,当然,与当代以舒婷为代表是朦胧诗派内涵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诗至晚唐,前有李杜白等大家,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在诗坛占一席之地。李商隐、杜牧史称“小李杜”,确可称得上唐诗天空的“一片晚霞”,各有特色。先说李商隐。</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只活了46岁,在“三李”中,长于李贺(27岁)而低于李白(62岁)。至于跟白居易(75岁)比,差远了。李商隐生平中对他诗歌创作影响较大的有三点。一,少习骈文。在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散文)以后,骈文地位有所下降。但骈文仍是公私文翰常用文体。它讲究的属对、用典、辞藻对李商隐有终生影响。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绝句、律诗,骈文功底是有帮助的。二是多年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证明他仅为下层文人,这与他早年进士及第,宏大志向有巨大落差。怀才不遇之感萦绕他一生。三是处于“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夹缝中,做了某一派骨干的女婿,就掉进漩涡无法脱身。这是李商隐一些诗隐晦风格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对国事,对家庭感情是真挚而浓烈的。最直接坦露胸臆的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他在四川宦游,想念长安的妻子。诗中设想,归家后夫妻共话,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 对国事的关心不便直接表达,他以咏史诗出之。《贾生(谊)》:“宣室(汉文帝召见贾谊的地方)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才高命短,司马迁《史记》中把他与屈原合传。李商隐借汉文帝对贾谊的故事,写自己抱负不得伸展之苦。</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妻子王氏过世较早,李商隐有多首悼亡诗,怀念亡妻。如《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把夫妻永诀比作不如鹊桥相会,极言痛苦。</p><p class="ql-block"> 说李商隐的诗朦胧或隐晦,主要是他的《无题》诗,或以开头两字为题的诗,实际也是无题诗。前人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南朝至唐初的诗派,此指李诗)好,只恨无人作郑笺(注释)”;“一篇锦瑟解人(破解主旨)难”。我们就来看看《锦瑟》一诗。</p><p class="ql-block">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p><p class="ql-block"> 关于《锦瑟》主旨(或曰主题)我听说有50种以上的说法。正如同洋人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说,读《红楼梦》,才子看见缠绵,道学家看见淫……。这是文学多义性造成的。让我们从“老五届”的角度,做一回“解人”。</p><p class="ql-block"> 首联,重点在“思华年”。谁没有美好年华?我们的“华年”是在动乱年代度过的,“无端”啊,那十年。</p><p class="ql-block"> 颈联重点是庄生和望帝两个典故。前者迷失自我,后者幻化悲鸟。这两典故形成虚实难分,悲痛难忍意境。</p><p class="ql-block"> 腰联再用典故,以“泪”和“烟”强化往事不堪回首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尾联又回到现实:“此情”已“惘然”</p><p class="ql-block">。是啊,回顾咱们的文革经历,值得肯定的有多少?造谁的反?炮轰某某,我们知道他多少事情?真可谓“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 其它不少名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华美的语言,感人的意象,堪称语言大师。</p><p class="ql-block"> 读李商隐的诗,有两点收获:一,朦胧是一种美。记得1993年中秋,我以《名人》杂志记者身份采访在周庄拍摄《活着》的葛优,然后去济南转车。夜里到大明湖一游。月色澄明,湖水宁静,湖中历下亭隐约可见。明湖楼传出悠扬悦耳的乐声。我朗诵李商隐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朦胧的大明湖太美了。第二天白天,我按原路又游一遍。完全不同了,湖中残枝败叶,满目萧索,不值一看。李白式奔放是美,刘禹锡旷达是美,李商隐朦胧也是美。</p><p class="ql-block"> 二,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分别流传。“一桩一柱思华年”,李商隐思他的华年,我们思自己的华年。他诗句提供了艺术形式,不同读者可以自己嫁接内容。这样看,李商隐的“隐”,并非神秘不可解,只是论者没必要彼此争执。</p> (九)杜牧的“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到杜牧,心头为之宽松。一是给自己立的题目,终于写完;二是读李商隐的诗那种消沉之气,一扫而空。同是晚唐人,杜牧诗俊朗,明快。以“情”作论唐诗最后一篇,也铢两相称。</p><p class="ql-block"> 我有过几次与杜牧诗的邂逅。一次是游扬州,在瘦西湖岸边。有一块诗碑。上刻毛泽东手书:“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身在人称“销金锅子”的瘦西湖景区,吟咏一千多年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时杜牧曾在扬州为官)写景诗,欣赏毛体挥洒自如的手书,真有“三绝”在眼,美不胜收的感觉。二是在长沙橘子洲,有“爱晚亭”一景。亭名来自杜牧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据同龄人回忆,毛主席青年时,即写《沁园春·长沙》那时代,曾与进步青年登岳麓山,在爱晚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史实又把毛泽东与杜牧连接起来。三是最近读黄永玉新作,有《春》一幅,题跋手书杜牧《清明》诗,而且议论,可能诗人喝醉了酒,问童子,也许未必找得到。老画家在调侃千年前的诗人,观画读诗赏书法,令人忍俊不止。</p><p class="ql-block"> 杜牧出身高贵,是宰相之孙,又早中进士。做过几任朝廷和地方官。他对晚唐朝廷的腐败无能是有感觉的。那篇千古名文《阿房宫赋》,以秦朝兴亡的历史,劝诫当政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同初唐陈子昂预感大唐兴盛将出现一样,杜牧已经嗅出唐朝大厦将倾的结局。且及时行乐吧。他不愿殉葬,但也没有挽救的机会,这就是杜牧表面“乐”中隐藏的“忧”。</p><p class="ql-block"> 杜牧诗中的情可分三档:</p><p class="ql-block"> 怀古之情,忧愤,新见叠出。《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西楚霸王提出另一种评价。《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对三国赤壁之战胜负提出另一种见解。</p><p class="ql-block"> 写景诗之情,开朗,深思。《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眼前景,心中忧难分难解。</p><p class="ql-block">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由景及情。</p><p class="ql-block"> 《登乐游原》:“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数起秋风。”对前代盛世的缅怀与对当下的忧虑缠绕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别妓之情,真挚而深婉。唐诗诗人与妓女交往普遍。难得的是,杜牧把所交往的妓女当作真正的恋人而不是玩物。《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落魄的境遇中,青楼女子成为他知音和挚友。</p><p class="ql-block"> 《赠别》:“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蜡烛滴泪,喻相别之苦。</p><p class="ql-block"> 由杜牧的“情”想到唐宋诗的区别。唐诗宋诗的高低各有所好,此处不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是普遍看法。举例说,比如写庐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在夸张地写庐山瀑布之险。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庐山景物之奇,推论要跳出现象,才能看清本质。</p><p class="ql-block"> 以四句话结束本文:</p><p class="ql-block"> 吟哦唐诗赏烟霞,九文九字半斤茶。唤醒前贤笔中燕,飞入沙曼师友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