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 者: 弓之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589545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分图片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唐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虽仅四句却字字珠玑,笔者一句一详解,不经意间竟然连续写了四篇新析之文,或许就诗句基本词意而言,一般认为已没有什么再需要探究的了。然而笔者仍觉得诗境深远意犹未尽,当可合理拓展己见。因为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山水诗,作为享有进士头衔的张继,总是会自然不自然地表达自己乃朝廷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并在诗文里潜意识地透露出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他绝不会甘于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仕途搁浅夙愿消沉。细研全诗流淌着的心潮起伏和愁绪祈盼,仍可从中隐约觉察出,作者此诗实际上也包含着从心情失落到心境坦然的转换过程,只不过其最终归宿在诗中给“留白”了。笔者何出此言?不妨试作以下分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客观而言,张继人生不得志,为避战乱而漂泊江南之境况,与当年寒山子衣衫褴褛,不被理解遭人耻笑之境遇大体相似相通,但如何处之应对却不尽然,张继听闻寒山寺钟声后,很容易引起相关联想。因为博学多识进士及第的张继,诗中能写出“寒山寺”三字,自当对大唐名僧诗颠寒山有所了解。寒山子青年时代即为佛界义工,常年志愿在天台山国清寺打扫进香山道,亦间或于寺内帮厨打杂,因衣衫褴褛,常被香客鄙夷捉弄。但他与寺中拾得志趣相投且自得其乐,从而被国清寺高僧丰干看中并加以点拨培养,以至后来成为佛界“和合二仙”之一,因诗文独到甚至被视为文殊菩萨化身。特别是寒山与拾得的一段精彩对话,更广为流传,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他”指谁?是轻蔑寒山的那些人吗?其实是开导寒山:你只要坚持自身修行,忍辱负重,在你修成正果的同时,社会和他人也总是会因你的付出与感化而有所改变的。寒山与拾得还有不少处世哲理的名言佳话和佛系禅诗在社会引起共鸣,而这些具有正能量的意向画面,正是通过寒山寺黎明前的钟声,引起了张继的心灵呼应,诗人由感而发,用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高度概括了秋愁不眠者,在这钟声里得到了新的启发和豁然开朗的人生感悟。诗言志,余皆可言可不言。诗文收尾虽然是很质朴地点到为止,我们却可以想象到,听闻钟声得以释怀的张继,这时大抵可以安然入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这样分析呢?其实这也可以同数十年后白居易的漂泊谪居境况与心态进行类比。诗作名流往往容易惺惺相惜,身陷类似之遇的白居易,或许就从张继夜泊闻钟的诗中,悟得此诗的言外之意,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展示出更为超凡脱俗的心态。因为张继于漂泊之前在洛阳不得志时,曾写过一首《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的诗:“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其中的“鸟啼官路静”与《枫桥夜泊》中的“乌啼霜满天”手法相似。而“惆怅洛城东”则与“江枫对愁眠”心境相通。白居易作为晚辈诗人,显然对前贤张继此类诗文有所涉猎。所以他在一首《初出城留别》的诗中,潇洒写下了“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著名诗句。这“勿言城东陌”似乎就是对张继“惆怅洛城东”的回应。而“便是江南路〞,“心安是归处”,似乎就是对张继漂泊江南,秋愁难眠却能禅悟释怀的情感互动。不仅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要用坦然开朗的心境,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变故和不如意,同时也展现出中华文化中,唐代诗作大家更为豪放豁达的人文情怀,以及心安处世的优秀品格。据此,我觉得白居易的这几句诗,或许就是对《枫桥夜泊》戛然而止写作手法最深邃的诠释。其中“心安是归处”,显然与张继闻钟解惑消愁、心安入睡之诗文指向十分吻合。此解当否,愿闻各位看官高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