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冀晋豫三省博物院

阿高

<p class="ql-block">2024年夏季,一老友提议秋天去一趟山西看看古建,正逢“黑悟空”游戏风靡,取景地山西成为文旅网红,我欣然接受。10月中旬回国后没几天,我们分别从苏沪两地直飞河北石家庄,在机场汇合,而后做了十一天的旅行。这里主要谈谈旅行中附带参观河北,山西和河南三座省级博物院的感受。</p><p class="ql-block">此篇仅提供我参观三省博物院部分镇馆之宝及藏品供欣赏,部分图文则摘录网络。</p> <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位于石家庄市。它作为省的重要文化机构,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是研究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现有馆藏文物24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40(件/套),藏品尤以满城汉墓文物、河北古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瓷器、石刻造像、明清名人画以及抗战时期革命文物最具特色。</p><p class="ql-block">这些镇馆之宝不仅是河北博物院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一层曲阳石雕展厅)</p><p class="ql-block">曲阳石雕非常非常精美,在河北博物馆有曲阳石雕的展厅。这些石雕作品通常描绘佛教故事或神话传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研究北朝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彩绘守门武士浮雕(五代)。</p><p class="ql-block">唐朝末年,藩镇纷纷转向割据,进而形成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分裂局面。这件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土于河北曲阳王处直墓。王处直生活在唐末及后梁时期,曾被唐朝任命内义武军节度使,辖境在今天的河北保定一带。王处直墓有众多精美的壁画和石刻,这件武士石刻在汉白玉上浮雕而成,施有彩绘,局部贴金。</p><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河北曲阳县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被盗。2000年,这件被盗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现在美国纽约的拍卖会上。经我们政府的多方交涉,2001年5月23日,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贸中心将其归还。<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保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是西汉香熏炉。</p><p class="ql-block">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西汉错金铜博山炉由炉身、盖、柄及底座组成,通高26厘米。炉身为半圆形,其上部及盖作尖锥状山形,层峦叠嶂,山峦间有人物、走兽出没。炉身下承短柄及喇叭形座。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炉体饰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柄、座错以细丝线,底缘饰金地卷云纹。</p><p class="ql-block">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透雕龙凤纹铜铺首(三层燕赵故事展厅):战国铜铺首,具图腾意义。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河北博物院的另一件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出土于燕下都遗址,是燕国的代表性器物。铜铺首通高74.5厘米,重21.5公斤,整体是兽首衔环造型,兽首主体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餐。</p> <p class="ql-block">中山王铁足铜鼎:铁足大铜鼎礼器出土于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是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p><p class="ql-block">它也是国家永久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铭文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同时也告诫后代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p><p class="ql-block">铭文的书法风格具有明显的战国时期特点,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悬针篆风格。这种风格的字体在当时是一种较为流行的书写方式,尤其是在宫廷和王室重器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二层古中山国展厅):战国家具构件。</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物。属于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文物规格: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p><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屏风实物。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采用十分繁杂的错金银工艺制作而成,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在众多文物之中都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造型为“猛虎噬鹿”。虎躯呈弧形,身躯浑圆,弓身右曲,三足着地,右前爪因抓鹿而悬空,将挣扎的小鹿送入口中,同时借用鹿腿支撑用于平衡。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色彩斑斓,生动逼真。虎项和和臀部各立一长方形銎,銎两侧同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沿两銎口直线相交,接近直角,安上屏扇恰成曲尺形。虎腹下铸有竖向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制省器”12字,记述该器物铸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级别和浩大的墓葬场面。该器物凝固了“猛虎噬鹿”的瞬间,充满动感,同时体现出对力量和凶猛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这盖灯高48厘米,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灯盘可转动,灯盘的屏板可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设计巧妙,兼具环保与美观。</p><p class="ql-block">由于陈列馆正在维修,暂不开放,此次无缘看见,图文由网络摘录参考。</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二层古中山国展厅):出土于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的‌中山王墓。是河北省博物院“十大珍宝”之一。也是国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这件战国青铜器。采用错金银工艺雕刻,图案精美,寓意着古代人们对龙凤呈祥的崇拜和信仰。铜座设计独特,工艺精湛,打破了传统的“龙飞凤舞”的动态场面,以静为基调,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展现了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艺。</p><p class="ql-block">造型与工艺</p><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的造型复杂精巧,集‌铸造、错金银、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其下部有两雌两雄四只侧卧的‌梅花鹿,四肢蜷曲,承托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有四条‌神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整个造型内收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的传统手法。</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体现了中山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揭示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顽强生存在大国的夹缝中,被誉为“战国第八雄”。该文物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展示了中山国的艺术风格和民族智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案是古代的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仅存案座。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处探出四只引颈长鸣的展翅凤鸟。整体造型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龙飞凤舞,新颖奇特。方案上的错金银纹饰精巧繁密。流畅斑斓。四条龙的龙头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栱,斗栱托起案框,斗栱的形式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制成,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斗栱应用实例。</p> <p class="ql-block">刘胜金缕玉衣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这件金缕玉衣出土于西汉时期的满城汉墓,属于中山靖王刘胜。</p><p class="ql-block">刘胜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所自称的中山靖王之后。金缕玉衣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全长1.88米。</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是元代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器。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p><p class="ql-block">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包括‌晋侯鸟尊、‌庙底沟彩陶罐、‌龙形觥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彩陶罐</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1号中心柜里摆放着一件国宝——泥质红陶彩陶罐。这件仰韶时代的彩陶罐1988年出土于晋豫交界处的黄河北岸、山西省芮城县金盛庄。</p><p class="ql-block">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与磨制石器、营造房屋、经营农业等活动一起成为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了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审美意识更加强烈,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这件彩陶罐就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遗存,它通高45.8厘,口径35.5厘米,底径15.5厘米,泥质红陶,罐口较大,口沿外折,腹部曲斜,小平底。彩陶罐表面绘有黑色的直线与曲线组合而成的三角纹,纹饰结构设计巧妙,线条简洁流畅,充满了动感与韵律。</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鼎 </p><p class="ql-block">商 (公元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 青铜器</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高39厘米,长30.5厘米,形状像一只昂首的凤鸟,背部有传神的羽毛纹路雕刻,造型生动。</p><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商周时期,山西南部一带是古唐国之所在。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时,古唐国参与叛乱,周公亲自前往征伐,诛灭古唐国,并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叔虞去世后,子燮父即位,终于迁离旧都,并改国号为晋。据考证,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侯”就是指第一代晋侯燮父。晋侯鸟尊的器、盖上皆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清楚地表明它就是晋侯燮父的祭祀用器。燮父去世后,晋侯鸟尊作为宗庙重器随葬。</p> <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整体是凤鸟直立造型,鸟首回眸微昂,尖喙上扬,高冠耸立,凤眼圆睁,眼神投向远方。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双腿硕壮,扇形齐短尾微翘,双爪紧扣地面,身饰云羽纹,一副傲视群英,卓然于世的状态。在鸟尊身上华丽的造型中,头微昂,高冠直立。在鸟尊身上华丽的造型中,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以它的雄伟精美和独特造型而名闻天下。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大篆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p><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在晋侯墓地的114号墓中出土,在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由于盗贼的爆破,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受损严重,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缺不全,之后经由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修复才得以重现本来面目。 2002年修复完成。</p><p class="ql-block">2013年,晋侯鸟尊加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gong)是一件商代晚期青铜器,出土于山西石楼县桃花者村。它的器形独特,‌纹饰奇绝,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p><p class="ql-block">龙形觥的盖子中央有一个蘑菇形的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可以用来悬挂。在器身的两侧装饰有鳄鱼、夔龙纹,盖面上的图案与头部的龙首造型连为一体,整体图案精美流畅。</p><p class="ql-block">作为存世孤品,其独特的造型令人着迷,被称为“国宝中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是用来罚酒的器具,出现于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它也是山西青铜器的代表之作,其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相区别。尤其是鳄鱼形象的出现在国内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雁鱼铜灯 </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襄汾县吴兴庄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铜灯构思巧妙,整体造型为一只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鱼腹下方接两块弧形屏板和带曲签的灯盘,可自由转动调节灯光亮度及方向,也可以防御来风。灯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可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雁鱼铜灯制作精美,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杂剧壁画</p><p class="ql-block">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p><p class="ql-block">画面高4.11米,宽3.11米。绘演员与司乐等共十一人上部精额书“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功都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四月日”,满员后面经有楼,左访一女子掀开一角向矫直视,楼上又两画,左边一特剑壮士,右边一西主。演员、调乐分两。前棒五人,看双装,自左至右分别为,装豆色、刷净鱼、正米卷、副木垫、铺钥。后用五人为乐院,首元人常服,所执乐器为大鲑、笛、材腿、拍板。</p> <p class="ql-block">铜牺立人擎盘 </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墓地12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鸮卣 (xiāo yǒu)</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二郎坡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文物,青铜酒器。</p> <p class="ql-block">鸮卣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兽形觥(gōng)</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音中市灵石县雄介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p><p class="ql-block">元代(1267-1368年)</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是晋商大本营,经商有道,有着一整套的制度规范作为基础根本。</p> <p class="ql-block">通商用户部(财政部)银票据(清代)</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建于1927年,是一座国家级大型现代化综合博物馆,位于郑州市。大部分馆藏文物来自20世纪初淅川、洛阳、三门峡、辉县、新郑和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数量超过17万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和玉器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1923年河南新郑地区村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一座古墓,经军政当局组织挖掘超过100件青铜器,这批青铜器被运往开封保存。为了更好地收藏这批文物,河南博物馆于1927年建立,馆址最初位于开封。</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馆的68箱文物被迫转移至汉口、重庆保存。1949年国民党政府将其中38箱文物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基础,剩余30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直到1950年才运回河南。1958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河南省博物馆随之迁往郑州,1996年新馆落成。次年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为河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就是河南省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及部分藏品,每件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p><p class="ql-block">(距今9000-7000年)舞阳县贾湖出土</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被誉为“中华第一笛”,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p> <p class="ql-block">商乳丁纹青铜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发现于内城东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内外城之间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区,又称杜岭方鼎。</p><p class="ql-block">乳丁纹青铜方鼎共两件。一件通高100厘米,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span>,是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p><p class="ql-block">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藏于河南博物院</span>。</p> <p class="ql-block">“妇好"鹗 (xiao)尊(酒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器物为写实的鹗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务治观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星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到10 多块,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妇好鸮尊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span></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能够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墓。</p><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人类文明的宝藏。</p><p class="ql-block">妇好墓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总重量约1625公斤;玉器755件,有和田玉、独山玉、岫岩玉等;骨器564件;陶器11件;石器63件;宝石制品47件;象牙制品3件;蚌器15件。此外,还有红螺2件、阿拉伯绶贝1件及6820个来自南海的货贝。</p><p class="ql-block">在如此琳琅满目的宝藏中,妇好鸮尊“脱颖而出”——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认为,妇好鸮尊是宝藏中的宝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为什么会享有如此高贵的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先将妇好鸮尊“拆解”为:妇好—鸮尊。</p><p class="ql-block">妇好,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武丁以其赫赫武功,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史称“武丁中兴”。卜辞记载:武丁征伐的邦国,有81个;除主要用兵于西北的“鬼方”,南面的荆楚、巴族外,还对东方等地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作为武丁的妻子,妇好在当时非常活跃,不仅主持各种王室典礼,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四方;在战争中,她多次大获全胜,受到武丁的嘉奖——妇好墓中,出土龙纹大钺、虎纹大钺各一件,重8-9公斤;钺是那个时代军权的象征,约略相当于此后的尚方宝剑;能操持如此沉重的兵器征战疆场,其巾帼风姿,自当威风凛凛;也因此,妇好被当下学者称为“中华第一女将”!</p><p class="ql-block">既然钺是军权的象征,那龙纹、虎纹大钺为什么反不敌妇好鸮尊呢?何况,这两件青铜大钺刃部加铁(陨铁),是中国最早用铁的器物!青铜大钺不但是中国用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与“华夏第一女将”妇好的身份相吻合。如此这般,为什么青铜大钺不能在妇好墓宝藏中占据鳌头,而妇好鸮尊却是其宝藏中的宝藏呢?那就让我们看看什么是鸮。</p><p class="ql-block">鸮,又叫猫头鹰,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猫的头,鹰的身子,是兽与禽的不和谐搭配。因为奇怪,所以诡异。它的啸叫,让人毛骨悚然;它的眼珠,黄黝黝圆滚滚的,古怪神秘。在中国,猫头鹰又被称作“夜猫子”,是一种凶兆。在当代,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很讨厌“夜猫子”。</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西方,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是雅典娜的爱鸟;它那深不可测的眼神,仿佛能够看穿一切神秘。在古代中国,猫头鹰被视为战争之神,是妇好乃至国王、将军们的爱物;它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中的本领,自然让其成为“战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是我国目前经科学鉴定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p><p class="ql-block">西汉早期,壁画以朱砂红为底色,描绘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比敦煌壁画早6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复原画图)</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p><p class="ql-block">唐代,纯度为90%以上的黄金制造,重223.5克,金简上铭文表达了武则天信奉道教,祈求长生不死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盛酒礼器,长颈鼓腹,壶身布满奇特花纹,顶部是双层盛开的莲瓣,中间立有展翅欲飞的仙鹤。‌</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中国最古老的禁酒器,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通体镂空透雕云纹,纤细精致。</p> <p class="ql-block">‌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p><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此瓶采用满釉制烧方法,釉内加有玛瑙末,看起来有特殊光泽。‌</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客正在听工作人员解说。</p> <p class="ql-block">河南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故地,出土的青铜器数不胜数,品种繁多。</p> <p class="ql-block">组合玉佩</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37出土。</p> <p class="ql-block">象牙萝卜 清代(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长约27厘米、重229克。绿叶、红茎、</p><p class="ql-block">白根。根茎由上部的红色渐变为中部的粉红和根部的白色,根须自然弯曲。一只蝈蝈伸着前肢由萝卜叶爬向茎部,张开嘴欲吸吮甘甜的汁水,画面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象牙萝卜(细部)</p> <p class="ql-block">金代的汾阳太符观28星宿,尽然藏在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在山西博物院,我看见了汾阳太符观二十八星宿的彩塑,开始以为它们是仿品,但直到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安全带”,询问管理员是否可以拍摄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喜欢就随便拍”。</p><p class="ql-block">🏯关于汾阳太符观的彩塑+悬塑,在我心中的地位至少是全山西古建筑前十,原来的观中紫薇阁塌了,但这明代的二十八星宿的彩塑得以保存,其中八尊“请”到了山西博物院展出,剩下一尊留守观内。(那里据说不让拍摄)尊重历史,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博物院,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瑰丽。我们不仅领略了古代文化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先辈们守护文化遗产的执着,我们也担负着传承发扬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我们对过往充满了敬畏之心。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更促使我们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展望未来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参观博物馆不仅是一次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是一次内心的旅行。博物馆之旅,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心灵的成长。</p><p class="ql-block">谢谢友人老袁的陪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