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一号上午十点,乘车经润扬长江大桥到镇江火车站附近的汉庭酒店,安顿好后时间还不到十一点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闺女介绍,在镇江主要是游览“三山一渡”,“三山”是5A级旅游景区金山、焦山、西固山和4A级旅游景区西津渡。并让我考虑下午能不能去焦山和北固山,我应允前往,随即做了点功课。午饭后出发,到焦山景区门口还不到十三点。在码头上等船的时间不长,航行两分多钟就到对岸。随着人流走,远远就看见定慧寺。观瞻过定慧寺、按照路标指引往左手方向走,浏览了红色长廊、桂苑、盆景园、炮台,到焦山脚下时间已用了近一个小时,于是加快了登山速度。山不高,但比较陡。去顶峰观瞻的好奇心也不在乎陡不陡了,在吸江楼的停顿就当是休息。接着向上,不大一会儿就到了万佛塔。树木繁茂遮盖了塔身,拍照选不到好角度,耽误了点时间。离开万佛塔继续向前,经三诏洞、壮观亭、摩崖石刻到定慧寺后门。穿过定慧寺直奔码头,坐船回到景区入口。为节省时间,打车去的北固山。北固山名气大,曾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权力中心,有历史名人留下的诗作。进园后爬坡观景,沿着东吴古道观赏了铁塔、天下第一石刻、祭江亭、甘露寺、北固楼多景楼等名胜古迹,就沿路下山了。出景区后观赏了试剑石,北固山旅行就此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二号上午,一家人到金山公园。进园后,老伴儿和闺女带着孩子慢慢的游览;我去公园的西南方向观赏天下第一泉。过金泉桥经镜天园、百花洲,走过一段栈道后感觉进了一座岛,在显眼的地方见到一池碧水的围栏上写着“天下第一泉”,沿池转了一圈后又观赏了鉴亭、芙蓉楼。目的达到向后转、去江天寺。一位公园保洁大叔告诉,向着慈寿塔走就找到江天寺了,果真如此。在江天门口拍了会儿照,接着穿过几个大殿,在过观音殿,游法海古洞后,请教一位坐堂的老和尚问慈寿塔在哪里,他朝着一扇紧锁的大门一努嘴“在那里,不开放”。原来,为保护文物,慈寿塔已经不对外开放了。我在门缝端详了一会儿就此下山了。电话联系老伴儿,得知他们在江天寺附近的恒顺醋业金山店休息。进店时他们三人正要上楼,原来是和店长聊得投机、被邀请去三楼拍慈寿塔。拍照过后和店长告别我们出了金山公园,坐车到西津渡,这时时间已近十二点。闺女领着到永安鱼庄西津渡店,点了两条河豚鱼让我们品尝。饭后,我直接去游览。西津渡古街依山而建,确实挺古老,有乾隆下江南待过的待渡亭、有几百年的文物韶关塔、还有一百多年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旧址,救生会、观音洞也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西津渡的牌楼前与家人回合,我们叫网约车回酒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天上午九点,我们乘车离开镇江市去苏州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点文字说明来自网络,谢谢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焦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镇江段的长江之中,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岛,海拔70.7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得名。风景区是以碑刻文化、“江中浮玉”、寺观园林等为景观特色的景区,拥有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和独特的“山裹寺”景观。2012年,焦山与金山、北固山组成的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牌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焦山胜境”由定慧寺原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定慧寺。</b><span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年),最初名为普济庵。宋代时改称为普济禅院,元代时又改为焦山寺,后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南巡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并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天师表亭。</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定慧寺内,是为了纪念茗山法师而建。茗山法师是定慧寺的原主持,他的纪念堂位于定慧寺内,“人天师表”是由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一诚法师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茗山法师纪念堂。</b><span style="font-size:20px;">镇江茗山法师纪念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爱国宗教领袖、高僧茗山法师而建。茗山法师(1914-2001)生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及镇江焦山定慧寺住持,以佛学造诣高深、诗才书艺闻名。纪念堂建于2004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色长廊,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焦山景区内重要的景点,是游览焦山时不可错过的体验之一。红色长廊不仅展示了焦山的自然美景,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桂苑,</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焦山乾隆行宫东侧、焦山碑林东南侧,目占地100余亩,分七大园区,共计15个品种,有桂花树近万株。主要品种有花色金黄、甜香宜人的金桂;花色银白、清香爽人的银桂;花色赤红、光耀芬芳的丹桂,以及四季飘香的四季桂等。其中在桂苑内有镇江市数个书法家咏桂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盆景园,</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东北面。自2006年重建开园以来,盆景园展示了镇江盆景的发展历程和焦山悠久的人文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b>碑林,</b>位于焦山风景区内,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组成。焦山碑林源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钱彦远所建的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但屡遭毁坏。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环堵萧然。 一九九六年镇江市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征集四乡刻石,建立焦山碑林。一九八八年进行维修,二零零二年投资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工程。一九八八年一月,焦山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瘗鹤铭,是原刻于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书法作品、摩崖石刻,其书者传为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原石刻因山崩坠入江中,后打捞出五残石,现陈列于焦山碑林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炮台,</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镇江市焦山东麓,树林茂密,怪石嶙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而修建。炮台呈暗堡式,八个炮位成马蹄形排列,每个炮位都附有一个小弹药库,整体用黄泥、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异常坚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吸江楼。</b><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为亭,宋代建于东峰顶,名“吸江亭”。明弘治年间移建至西峰,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复建,塑四面佛像,又称四面佛亭。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公元1823-1895年)重建为楼,并题写《吸江楼记》,一九七九年春按两层八角型设计重建。因建万佛塔,一九九九年安原样移建塔的东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佛塔 ,</span>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元大德九年(公元1307年)建成。<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焦山东北峰,塔名为赵朴初先生所题。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是一座仿明清风格的古塔,具有江南特色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塔的历史背景也相当丰富,传说原塔始建于元代,明朝时被倭寇毁坏,从此焦山600多年没有宝塔。一九九六年由定慧寺方丈茗山长老发愿重建,一九九九年九月落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诏洞,</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名焦公洞,位于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顶的路旁,洞内焦光像是一九七九年八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壮观亭,</b><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于明朝天顺八年,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句。一九七八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此题诗,并与茗山法师唱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北固山</b></p><p class="ql-block">位于镇江市东北江滨,金山和焦山之间。海拔58.5米。原突兀于长江之中,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后东、西两面渐为陆地;现仅北面临水,在金山湖畔。有“京口第一山”之称。北固山是一座令人向往的文化名山,是全国著名的三国第一城、宋词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吴古道,</b><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称为古道,是因为北固山在三国时期曾是东吴政权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甘露寺铁塔,</b>甘露寺塔位于北固山主峰东南面。始建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为石塔,名曰“卫公塔”,乾符年间(公元874年—879年)被毁,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原址重建铁塔——甘露寺塔。甘露寺塔全部以铁仿木构楼阁式塔铸制,残高约为8米,包括塔基(须弥座)及残塔四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八面四门,塔基和塔身均有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及飞天像等。甘露寺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冶铁铸造技术水平和佛教艺术,也反映了宋代木构形制,传承着中华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二零一三年五月三日,甘露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露寺铁塔是目前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甘露寺</b>,镇江市长江之滨的北固山上,寺庙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公元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又因建寺时逢甘露下降故名。是中国著名的古刹之一。三国时(公元265年),吴建寺庙。唐德宗时,宰相李德裕又施宅扩建。宋时迁建今址,寺北有多景楼,寺前有宋铸铁塔。由于甘露下降,预示太平祥瑞,故历代帝王多以甘露作年号,后寺废。唐中叶李德裕(787—850年)镇守镇江时,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毁,后镇海节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甘露寺僧人祖宣又将寺移建于山上,后又几次毁建,但都在山上。甘露寺的历史悠久,几经毁坏和重建,最终在民国时期毁于战乱。八十年代,在佛教徒共同心愿下,甘露寺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刻:天下第一江山。</b><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三月,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面对雄伟壮观的景色,即兴写下“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萧衍的墨宝早已失传,未能呈现在山中的石刻上。南宋书法家吴琚在镇江游历时写下“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并刻在石壁上。清代官员程康庄在一六六零年春天来到镇江府任通判一职,发现吴琚所写的“天下第一江山”匾额字迹侵蚀严重,于是出资将这六个字照原样刻到石壁上,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石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留名至今。留下的石刻是清朝人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宏开鹫岭,</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后裔,明末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万钟,为重修甘露寺所写, 意为称赞修复一新的甘露寺宏伟壮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祭江亭,</b>位于北固山风景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名为北固亭。传说孙夫人孙尚香在得知刘备病逝白帝城后,曾在此设奠遥祭,随后投江自尽,因此亭得名“祭江亭”。祭江亭坐落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是一座四角石亭。亭内设有石桌、石凳,周围有围墙和廊道。亭外石壁悬江,景色壮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固楼,</b>最初建于东晋时期,用于存放军用物资。梁武帝萧衍在544年登临北固楼,并题写“天下江山第一楼”。此后,北固楼逐渐从军事用途转变为游览胜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在此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名篇,使北固楼更加闻名。北固楼位于北固山顶峰,北临长江,山势险要。建筑风格为宋式仿古十字脊阁楼式建筑,屋顶覆盖琉璃瓦,内部结构为柚木和楠木,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多景楼,</b>始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代名相李德裕的诗句“多景悬窗牖”。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历代文人雅士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曾在此赋诗作词。苏轼的《甘露寺弹筝》和刘过的《念奴娇·留别辛稼轩》中都提到了多景楼。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许多著名诗词的灵感来源。多景楼还有许多传说故事,相传吴国太曾在此相亲刘备,孙尚香出嫁前也曾在此梳妆,因此多景楼又被称为“相婿楼”和“梳妆楼”。</p> <p class="ql-block"><b>试剑石, </b>位于镇江北固山中峰西侧,平地上有几块高大的石头,其中有两块当中裂成两半,裂缝直立,刻有“试剑石”三个大字,传说是刘备用剑所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金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山是位于镇江市西北的景点,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金山历史悠久,有不少古诗赞美于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海拔43.7米。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称誉。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原为扬子江中的一个岛屿,由于“大江东流”,至清光绪末年(公元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镜天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莲心亭,</b><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初被称为“观景台”,后改名为莲心亭,它屹立在塔影湖畔,与芙蓉楼隔湖相望。该亭是金山公园内的一个美丽景点,与周围的建筑和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江天禅寺,</b><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名金山寺,曾用名泽心寺、龙游寺,坐落在金山之上。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魏晋南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于寺内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唐大中年间时,唐宣宗敕令寺院更名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帝游至金山,将寺名改为“江天寺”,题赐“江天禅寺”匾额。一九四八年寺内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烧毁。一九四九年后,金山寺几经整修,一九七八年,慈舟法师重返金山寺,寺院重新开放。历经世代修葺,金山寺内古迹甚多,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span></p> <p class="ql-block"><b>法海洞,</b>又名裴公洞,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法海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法海成为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慈寿塔,位于 金山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塔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末年(公元1098-1100年)修复,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后双塔倒塌,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是金山地标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静心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芙蓉楼,</b><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近年来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一九九二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芙蓉楼临水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泠泉,</b><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于金山外。此泉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下第一泉,</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金山公园的西南角,泉水依旧碧绿甘冽,非常适合煮茶品味。泉池四周有石栏和石碑,介绍中泠泉的历史和现状。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供游人小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慈寿塔倒映湖中</span></p> <p class="ql-block">在江天寺附近的恒顺醋业金山店店长邀请闺女上三楼拍照,我跟着沾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西津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一八五八<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六月二十六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因此成为通商口岸。在此背景下,英国于一八六四年开始在云台山上建他们的领事馆。一八八八年初,镇江洋捕的暴行引发了当地百姓的愤怒,群起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清政府被迫于一八八九年重建,一八九零年,这座新的领事馆竣工。就是如今所见的旧址。一九六二年在旧址建立了镇江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救生会,</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观音洞对面,现为民居,正门上题有“救生会”石额,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立石。救生会是古代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的社会慈善机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洞,</b><span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重新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石额两侧悬挂着已故茗山法师题写的对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内的石刻观音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街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永安鱼庄吃午饭,观将要成菜<span class="ql-cursor"></span>的河豚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韶关石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昭关石塔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因其正好立在街中上方,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昭关石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马。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借助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具有突出的特点。二零零六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昭关石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街巷剧场,</b><span style="font-size:20px;">处于西津渡古街内,周围环绕着各具特色的美食店和各种各样的商店,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休闲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待渡亭,</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同时还是救生红船、义渡船的专用码头。以前,亭子西侧坡台下面就是滔滔的江水。当年,乾隆六次下江南,过江都是从西津渡口登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待渡亭下游的街巷,让人还能感觉到这里曾经承载过滔滔江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台阁,</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镇江西津渡,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年),因其建在山上,形如云雾缭绕而得名。云台阁主体楼阁四层,由云台主阁和左右两侧的曲廊、飞云亭与聚明堂组成云台阁建筑群。登临云台阁上,可以眺望四周山水风景,包括金山、焦山、北固山和南山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