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稿纸的故事

沙里(苏)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报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许民荣(原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关于稿纸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一读《在什么纸上写作》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没办法让自己看到一张白纸时,不产生在上面写点什么的欲望。〞一位法国作家这样说。这是在网上读报时,看到文章中的一句话,它给了我一个激灵,似乎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过去,如果向报纸、杂志或者广播电台的节目投稿,都要在标准稿纸上书写,字迹工工整整,是必须的,生怕潦草了,或者写了错别字,用错了标点符号,惹编辑老师生气,稿件“被枪毙”,那就白费心血,太不合算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时代进步了,科技发展了,现在,都是电子邮件,投稿如此,收稿也如此。纸质稿件,媒体早已声明不收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看到中国一张老字号晚报、老牌副刊上的一篇文章《在什么纸上写作》,介绍老老早早的作家、艺术家用什么纸写作的故事。我十分佩服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平时搜集作家用纸的爱好和相关故事的耐心与毅力。</p><p class="ql-block"> 读了他的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写作的用纸,以及对他的文章里例举的16位中外作家感到好奇,说来惭愧得很,我仅仅读到了其中一二位作家的三四篇(本)作品,又因为文章只是提到作家的用纸,没有涉及到作家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年龄、国籍、代表作品、经典的言语等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于是,我怀着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在“百度”上搜索这16位大作家的情况,没有想到,手机上的AI智能竟然回答了,真的是很奇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投稿写作时,习惯在广告纸的反面写草稿,有时也在药品说明书的反面写,修改后,再用400字的标准稿纸誊写。</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有一年,去中百一店(新址)买了10本稿纸,用了不多几本,就开始流行网上写作、修改、发邮件了。稿纸就只能用来写草稿了,但是已经用惯了广告纸反面空白处写草稿,手头又有,所以大都还是会用广告纸来写,废物利用,看着一张好好的白纸(尽管是只有一面空白可利用)被丢弃,心里总是不大惬意。</p><p class="ql-block"> 汉字是方块字,一格写一个汉字,好理解。读了那篇文章才知道,外国人也有在网状方格纸上用字母写的,比如:托马斯-曼、让-保罗-萨特、奥尔罕-帕慕克,他们就一直使用网状方格纸进行写作。作者戏称“爬格子〞的说法得到了中西方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托马斯-曼,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生于1875年6月6日,逝于1955年8月12日。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让-保罗-萨特 (1905年6月21日一一1980年4月15日)法国哲学家。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二战时,当了十八月的气象兵,被德军抓了俘虏,逃出战俘营后,参加了巴黎的抵抗运动,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恶心》(1938年)、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1943年)、剧本《苍蝇》(上世纪6O年代)。本文开头引用的那句话就是他的名言。</p><p class="ql-block"> 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人,1952年6月7日生于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译为6O多种语言,读者遍布全球。</p><p class="ql-block"> 帕慕克自幼学画,大学主修建筑,后来转向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红》(1998年版)、《雪》、《纯真博物馆》、《白色城堡》。他得到过“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札纳-卡佛文学奖”、“布达佩斯大奖”。2006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文章接着介绍了对稿纸偏好的几位作家。比如:</p><p class="ql-block"> V-S-奈保尔从不买稿纸,总是“借用”英国广播公司的稿纸写作。原因竟然是这种纸写起来没有“沙沙”声。</p><p class="ql-block"> 老舍用的稿纸是自己出钱印的,“纸张大格子大〞,一张可写九百多字。</p><p class="ql-block"> 通过搜索,知道:</p><p class="ql-block"> V-S-奈保尔(1932年8日17日一2018年8月11日),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印度裔作家,1950年牛津大学毕业生,1955年定居英国。主要作品有:《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他曾经获得布克奖(1971年)、耶路撒冷文学奖(1983年)、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1993年)和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舍在丹柿小院的书房写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舍,大家都比较了解。我也读过他的几篇小说,但,考虑到有些年轻人并不详细了解,所以还是应该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 老舍(1899年2月3日一1966年8月24日),生肖属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p><p class="ql-block">老舍1918年师院毕业后,在京、津地区各校做过教员。</p><p class="ql-block">1921年,老舍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小小说《她的失败》,700字,署名舍予。</p><p class="ql-block">1922年老舍受礼皈依基督教。</p><p class="ql-block">1924年,老舍赴英国,任讲师。</p><p class="ql-block">1926年,老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p><p class="ql-block">1929年夏季,在新加坡创作了小说《小坡的生日》。</p><p class="ql-block">1930至1937年,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创作长篇小说《大明湖》。</p><p class="ql-block">1932年创作《猫城记》。</p><p class="ql-block">1933年写了《离婚》。</p><p class="ql-block">1936年写出《骆驼祥子》。</p><p class="ql-block">1938年一抗战胜利前,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p><p class="ql-block">1939年把《金瓶梅》翻译成英文并出版。</p><p class="ql-block">1946年写作长篇小说《鼓书艺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写了《龙须沟》。</p><p class="ql-block">1956年创作《西望长安》多幕话剧剧本。</p><p class="ql-block">1957年《茶馆》发表在《收获》杂志第一期上。</p><p class="ql-block">1961一1962年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p><p class="ql-block">1965年3月一4月,老舍率团访问日本,回国后写了访日见闻的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被获准发表。</p><p class="ql-block">1966年,写了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公开发表,成了他最后的一篇作品。</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批斗,下跪,遭毒打,血流满面,因还手,被加挂上“现行反革命”的牌子,遭到变本加厉的残酷殴打。8月24日,他自沉于太平湖,享年67岁。</p><p class="ql-block">1978年初,老舍获平反。他的象征性骨灰盒里,放着老舍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筒茉莉花茶和一小片他的血衣残片。墓碑矮墙上刻了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想,那个盒子里如果再放一叠老舍的可写900字的稿纸就更好了。转念一想,舒府早被抄家,那样的稿纸说不定早就没有了!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作家的专用稿纸,一般人都以为是名家才有。文章里,作者借用“唐诺专用稿纸〞,引用王鼎钧的话说:有的新人还未投稿,就先印好了自己的专用稿纸,为的是混一个“文坛老将〞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 这里又冒出两个陌生的名字,很快,AI智能的回应来了。</p><p class="ql-block"> 唐诺,本名谢材俊,1958年生于中国台湾宜兰。他是作家、专业读者,早期以NBA篮球文章广为人知,并著有“唐诺风”的推理小说导读。代表作有:</p><p class="ql-block">《文字的故事》(2001年),</p><p class="ql-block">《阅读的故事》(2005年),</p><p class="ql-block">《尽头》(2013年),</p><p class="ql-block">《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2015年),</p><p class="ql-block">《眼前:漫游在&lt;左传&gt;的世界》(2016年),</p><p class="ql-block">《求剑:年纪阅读书写》(2023年)。</p><p class="ql-block">其他还有:《读者时代》《世间的名字》《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p><p class="ql-block">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市,是一位华文文学大师,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p><p class="ql-block">主要著作包括:</p><p class="ql-block">《灵感五讲》《作文六要》《江河旋律》《春秋花果》等。</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1949年,他迁至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纽约。他继续文学创作,涉及散文、小说、剧本。</p><p class="ql-block">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过广播公司的编审、报社记者、专栏主笔等。</p><p class="ql-block">他目前已99岁,仍时有作品见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大仲马的作品《三个火枪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都是在白色稿纸上写作,文章还介绍了几位作家喜欢在有颜色的稿纸上写作,他说:“有的作家对稿纸的颜色有执念。〞比如:“卡波特永远只会在黄色草稿纸上起稿。〞“巴巴拉-塔奇曼也是先在黄色拍纸簿上写原稿,然后再照手稿打字。〞</p><p class="ql-block"> 大仲马写小说用的是蓝色大页纸,写诗用黄色的纸,写其他的文章则用粉红色的纸。</p><p class="ql-block"> “执念〞,同“执着”。出处见《江南靖士诗稿-忆母》:“化去回天域,亲邻执念同。”</p><p class="ql-block"> 卡波特(1924年9月30日一1984年8月25日),本名杜鲁门-史崔克福斯-珀森斯,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p><p class="ql-block">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1958年),</p><p class="ql-block">长篇纪实文学《冷血》(1965年)。</p><p class="ql-block">他17岁就在《纽约人》杂志上发表文章,1948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p><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25日他因用药过度猝死,享年59岁。</p><p class="ql-block"> 巴巴拉-塔奇曼(1912年1月30日一1989年2月6日),美国历史学家、作家。</p><p class="ql-block">她的名句:“我从不捏造任何历史,包括天气。”</p><p class="ql-block">她的作品叙述风格通俗、幽默。</p><p class="ql-block">她的传奇作品《八月炮火》,获普利策奖。</p><p class="ql-block">代表作还有《实践历史》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大仲马,全名亚历山大-仲马,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誉为“通俗小说之王”。</p><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作品有:</p><p class="ql-block">《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玛尔戈王后》等。</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以真实历史为背景,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优美。</p><p class="ql-block">大仲马1802年7月24日出生在法国维莱科特雷,父亲是墨西哥黑人奴隶的后代,母亲是法国贵族的后裔。他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活动。1870年12月5日逝世。</p><p class="ql-block"> 用色粉纸写作的还有更奇葩的,杰奎琳-苏珊写作时,第一稿用黄色的稿纸,第二稿用绿色的,然后用粉色的,再用蓝色的,最终,第五稿才用白色稿纸。</p><p class="ql-block"> 杰奎琳-苏珊(1918年8月20日一1974年9月21日),美国作家,代表作有《爱情机器》《梦断星河》。她的处女作《迷魂谷》,1966年出版,被译成30种语言,累计发行逾3100万册。</p><p class="ql-block"> 苏珊患乳腺癌12年,斗争了12年,死后公众才得知此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写道:“我见过许多堪称行为艺术的‘写作’。〞他例举了三位作家的“行为艺术”式的写作:</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张晓刚在纪录片频道的截图上写日记。"</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王小波在五线谱上给李银河写情书。〞</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凯鲁亚克写《在路上》也像一场伟大的行为艺术,三周的打字马拉松,他在120英尺的电传卷轴纸上写完整本书,不分段,打完字的纸卷落在地上,就像一条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查“百度”,方知“行为艺术”是一种通过艺术家自身的身体行为、动作、姿态等来表达情意、观念或社会议题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的主要成就在当代艺术领域,多次在国际上获奖。</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有“手记”系列、“舞台”系列等。</p><p class="ql-block">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一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他先后当过知青、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p><p class="ql-block">1980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写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p><p class="ql-block">1980年,王小波和李银河结婚。李银河,湖南人,1952年2月4日出生。曾任《光明日报》编辑,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第一位研究性学的女社会学家,性学家。师从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一2005年4月24日、苏州人,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p><p class="ql-block"> 对了,我曾经读过王小波写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有趣,也很怪异,更觉得他大胆。他是在写猪吗?借用某家媒体评论的话来说:</p><p class="ql-block"> “很显然,王小波这不是在写猪,而是在写那些崇尚自由的人。在王小波去世了那么多年以后,人们似乎仍然无法‘逃脱’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宿命,过着‘缓慢受槌’的生活。〞“动物的天性应该是海阔凭鱼跃,是天高任鸟飞,是大地任驰骋。它是原始的,本能的,野性的。因此,束缚动物的举动不管动机如何,都是对自由身心的禁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凯鲁亚克(1922年3月12日一1969年10月21日),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在路上》(自传体小说),《荒凉天使》《孤独旅者》。</p><p class="ql-block">他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反映了青年人的反叛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后介绍的是二位“对在什么纸上面写东西不那么讲究的作家”。</p><p class="ql-block">文章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加缪用九本学生用的练习簿以近似笔记的形式写下了杂七杂八的见闻和对世界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项颁给了正担任智利驻法国大使的聂鲁达”,还有48小时他要去参加授奖仪式了,可演说词还未写,他“把饭店里的菜单翻过来,用他一贯喜欢的绿色墨水,写好了那篇优美而充满诗意的演说词〞。</p><p class="ql-block"> 加缪(1913年11月7日一1960年1月4日),生在阿尔及利亚。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有:《局外人》《鼠疫》。</p><p class="ql-block"> 在三年“口罩时期”,相信有不少人读到过《鼠疫》这本书,大家还会记忆犹新的。借用丹尼尔-笛福的话来评述这本书:“用另一种禁锢的生活来描绘某种禁锢的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实的事件,两者都是合理的。”</p><p class="ql-block"> 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一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p><p class="ql-block">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p><p class="ql-block">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p><p class="ql-block">聂鲁达一生曾经三次到过中国,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人。</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再次感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解的作家更少,尤其是外国的作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用什么纸来写作,其实是个人自己的事,但是,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过,用纸写作的年代似乎已经过去了!</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他们纸写的手稿价值可能会无法估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6日起稿</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8日完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