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教堂(二)

易滨

<p class="ql-block">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故都,也是基督教(天主教)最早传入的地区。据历史记载,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会于元大都时期的1294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此后,几经兴衰和历史变迁,北京的教堂从最多时的60余座,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十几座。这些教堂建筑风格新颖别致,各具特点,与中式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千年古都的建筑风貌增添了异样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武门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  又称南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利玛窦神父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在北京它是一座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宣武门教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1996年11月,南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宣武门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西门两侧是利玛窦和湯若望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厅</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厅</p> <p class="ql-block">厅内壁画</p> <p class="ql-block">具有特点的彩色窗玻璃</p> <p class="ql-block">西直门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西直门天主堂兴建于1723年,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拥有一座三层的尖顶塔楼。200多年来几经毁坏、挪用,直至1994年整修恢复原貌后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门</p> <p class="ql-block">教堂侧门</p> <p class="ql-block">湯若望雕像</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浮雕像</p> <p class="ql-block">小天使</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厅</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厅</p> <p class="ql-block">耶稣受难系列画像</p> <p class="ql-block">这块彩色玻璃上图,是元大都时期第一个来到中国传教的罗马天主教修士孟高维诺,他在北京城内主持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于明万历十年来到中国,传教28年,足迹遍及中国的十几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米厄尔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圣米厄尔教堂,又称东交民巷天主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教堂,为法国高嘉理神父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p><p class="ql-block"> 圣米厄尔教堂为哥特式风格,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清水砖墙,内部为木结构,立面为三个尖顶钟楼,用尖券、壁柱、玫瑰窗和壁龛装饰,主体建筑为高二层,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天使圣米厄尔的雕像。圣米厄尔教堂造型上别具特色,是西方传教士在北京修建的最后一座天主教堂,对研究清代的天主教建筑有重要价值。2019年10月,圣米厄尔教堂被国务院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藏在居民区里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外墙雕塑</p> <p class="ql-block">圣米厄尔雕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厅</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厅</p> <p class="ql-block">本篇借用了部分网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