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偶感

向东A

<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p><p class="ql-block">那时候 整个成都都矮</p><p class="ql-block">所以杜甫的窗 很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站在29层 极目远眺</p><p class="ql-block">如果运气好的话</p><p class="ql-block">也能眺见西岭雪的容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啊 这城市越长越高</p><p class="ql-block">29层变得越来越矮</p><p class="ql-block">视线也越来越短</p><p class="ql-block">视角越来越以至于</p><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远眺</p> <p class="ql-block"><b>现代视角下的“登高”之思</b></p><p class="ql-block"> ——评《记10·28,登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中以独特的视角,在古今的时空交错中展开了一场关于“登高”的沉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与现代性交织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诗歌起始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巧妙地借古人之眼引入登高望远的主题。彼时,杜甫所处的成都在地理风貌与建筑高度的对比下,使其窗户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登高”视角,诗人透过这扇窗能将西岭千秋雪尽收眼底。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呈现,更暗示着古代文人在相对低矮的城市环境中,内心世界与自然的亲近与广阔。这种古老的“高”,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下的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 当视角拉回到现代,作者站在29层高楼极目远眺的描述,是一种对现代“登高”行为的呈现。29层,本应是一个足以俯瞰城市与远方的高度,“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能眺见西岭雪的容貌”,这里的“运气”一词,却微妙地透露出一种不确定性和距离感。现代城市在不断发展,建筑高度节节攀升,曾经的29层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高”的优势。“这城市越长越高,29层变得越来越矮”,这不仅是对城市物理空间变化的直观描述,更象征着现代人类在城市化进程中精神视野的逐渐压缩。视线越来越短、视角越来越小,以至于无法远眺,这种从身体感知到精神层面的失落感,是现代社会与自然疏离的一种深刻体现。</p><p class="ql-block">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将杜甫时代与现代的登高体验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张力,更引发了读者对于时代变迁中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深入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每一句都精准地传达出了情感与思考的核心。如“整个成都都矮,所以杜甫的窗就显得很高”,通过简单的因果关系,勾勒出古代城市的风貌与文人视角的独特性;“这城市越长越高……”则以一种递进的句式,生动地描绘出现代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无奈与精神局限。</p><p class="ql-block"> 在主题深度方面,此诗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登高的描写,深入到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精神困境层面。它不仅仅是对城市高楼化这一现象的感慨,更是对人类在现代文明进程中逐渐失去与自然的联系、精神世界逐渐狭隘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与思想价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对自身所处的现代环境和精神状态进行重新审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