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一)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西柏坡陈列展览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被誉为革命圣地的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西柏坡景区。此处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 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与中央工委汇合,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故而西柏坡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赴京赶考出发地”之称。这里主要景点是“西柏坡纪念馆”,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展览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廉政教育馆、西柏坡丰碑林五处,以及西柏坡中央部委旧址区、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中共中央组织部旧址、五大书记铜铸像、西柏坡纪念碑等30余处景点。西柏坡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第 20 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建功示范岗”和“三八红旗集体”。2022 年西柏坡纪念馆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和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坐北朝南,坐落于景区的东部,依北高南低丘陵坡势而建,蓝天白云,翠绿环绕,从南边低处看上去,蔚为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览馆之前为一宽阔的大广场,沿南部停车场北十八级台阶上去是一个大平台,正中间以翠绿半拱围为背景,前边花团锦簇的是一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五大书记铜像”,铜像前红底金字两行“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五位书记的雕像以青铜铸成,高2.5米,矗立于广场中央。它以精湛的技艺,历史和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起的感人场景。人物神态自然,形象栩栩如生,充满着对胜利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信心。因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纪念意义,因而也成了西柏坡的标志性建筑。雕像西有一面鲜红的党旗,镰刀斧头构成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旁边是《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雕像背后是直指蓝天的一面鲜红的国旗,其基座汉白玉栏杆拱围。国旗正北不远处便是西柏坡纪念馆之西柏坡陈列展览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建于1976年,1978年5月26日,在纪念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陈列展览馆依坡势而建,为中空回廊式四合院建筑,分为三层,有11个展室,建筑面积达6100平方米。展览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主题,运用大量的文物、照片和资料,辅以绘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多媒体等高科技展示手段,系统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组织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了这一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创下的丰功伟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门进去是序厅,迎对面为大型雕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77位委员和候补委员,背景是雄伟绵延的太行山山脉和西柏坡中央大院,下方有八个大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也是西柏坡纪念馆的主题。雕塑的两侧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四处革命纪念地,上海一大会址、井冈山、遵义、延安组成的浅浮雕群,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从西柏坡这个普通的小山村走向了北平,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展室介绍的是走进西柏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枣林沟,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东临华北大平原,西依太行山,进可攻退可守,交通也便利。优越的战略位置、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富饶的物产,是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选址西柏坡的重要条件。同年5月,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受中共中央委托,要求他们主要办好三项工作: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将全国土地会议开好;把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展室重点介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领导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和整党工作,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党组织战斗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场设在村东的恶石沟里,主席台搭在沟端的地坪上,上面搭了布棚用来遮阳,代表们坐在自带的凳子上或石头上参加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央批准后于同年10月10日颁布实施。随后,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展室为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央工委的指导下,晋察冀野战军先后取得了青沧战役、大清河北战役、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石门)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晋察冀军事斗争的局面。特别是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为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清风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俘虏了第3军军长罗历戎以下官兵1.1万余人,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各一架,开创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20天后,解放军攻克石家庄,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把大本营移驻西柏坡并指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展室是统一解放区财经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建立了华北财经办事处,逐步建立起财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解放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为统一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迎接革命的新高潮,更好地解决大规模战争的财力供给问题,根据党中央的指示,1947年7月14日,华北财经办事处在平山县夹峪村成立,由董必武任主任,南汉辰、薛暮桥、杨立三、汤平为副主任。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后,统一协调除东北之外的其他各解放区的财经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财力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还领导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在中央工委的关心指导下,1947年晋察冀边区在距西柏坡45公里的西部山区建立了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这是我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被誉为“边区创举”。此外,在中央工委的领导下,各解放区都建立了许多军火工厂,为前线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军火物资,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展室展示的是党中央转战陕北从延安到达西柏坡以及大决战前夕全国战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3月18日,我军主动撤离延安, 3月29日在清涧县枣林沟将中央进行合理分工,毛泽东率领只有800多人的小队伍在崇山峻岭之间和敌人兜圈子,行程十分艰难。历时一年后的1948年3月21日,党中央离开杨家沟,于3月23日在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经临县、蔡家崖、岢岚、五寨、神池,4月11日到达山西五台山, 4月13日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30日——5月7日党中央在城南庄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讨论采纳了粟裕提出的建议:“决定华东野战军一兵团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地区作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的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 5月18日,由于特务告密,敌机轰炸城南庄,毛泽东当晚移居花山,于5月26日到达西柏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1948年秋,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在东北、华东、中原、西北各个战场先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国统区人民也逐渐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的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确立新的战略任务和方针,1948年9月8日——13日,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这次会议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会后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这次会议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展室为大决战(一),重点介绍三大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军事力量,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1948年秋天,我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作战,敌强我弱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已下降到365万人,我军总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948年9月16日,我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经8昼夜激战,歼敌10万余人。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打破了国民党军重点防御的计划,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几天的9月12日,我东北野战军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的指挥下,发起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转战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11月1日,我军向沈阳发起攻击,次日,我人民解放军攻入了沈阳东北“剿总”大楼,东北全境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起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47万2千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我中原和华东野战军联手进行淮海战役。这次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举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战役,我军60万对敌80万。围歼黄百韬兵团;全歼黄维兵团;围歼杜聿明集团,最后杜聿明集团被歼灭,击毙邱清泉,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辽沈、淮海战役的胜利,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孤悬敌后,已经成了惊弓之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正式打响。我军采取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策略对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之间的敌军,进行了分割包围,从而打乱了傅作义的整个防御部署。我军攻克新保安,收复张家口。1949年1月15日,解放了天津。随后,我几十万大军云集于北平城下,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北平守敌在傅作义的带领之下于1月31日接受我军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大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起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条电报长廊,两侧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37封毛泽东起草的电报手稿。密密麻麻的电文,让人仿佛听到当年“嘀嗒、嘀嗒”的电报声。据统计,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就是在这间最普通的小平房里,党中央共发出408封电报,组织指挥了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内的24次重大战役。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幅三大战役半景画。半景画是以实物景观和背景油画相结合的方式仿真制作历史某一时期的特定场景复原。半景画通常是以弧形画面展示,以看台为中心的散点透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大战役半景画,纵深12米,高10米,全长50米,采用画面和实物相结合的手法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场景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并通过声、光、电结合的效果,生动再现了我军在大决战中势如破竹的壮观景象,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雪皑皑,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厮杀得天昏地暗。敌军工事被毁,掩体塌陷;双轮倒边,炮车瘫痪;无数军车,歪倒路边;帐篷窟窿,飘摇哀伤;枪弹遍地,狼藉一片;见已无望,乖乖投降;貌若溃堤,争相逃窜。我军势如破竹,喊声震天;红旗招展,奋勇向前;一旦顽抗,就地消亡;冲过弥漫,越过村庄;排山倒海,三大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景画对面是五位书记的蜡像,反映的是五位书记在主席办公室里通宵达旦,一起研究战局的场景。毛泽东胸有乾坤运筹帷幄,朱德纵观全局决胜千里,刘少奇深思熟虑方方面面,周恩来心思缜密神态自若,任弼时凝神贯注知已知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不夜的山村。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辗转分别之后,齐聚在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这个小山村。就是这几家农舍小院、几间土坯民房便是中国共产党人扭转乾坤、指点江山的战略指挥中枢。从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整整300多个日日夜夜,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造出震惊中外的历史奇迹。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97封电报,指挥了24场战役,其中辽沈、淮海、平津大决战,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搅得蒋家王朝周天寒彻,终使反动派全军溃败、政权倾坍。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打赢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小小的指挥所和宏大的战场相互辉映,鲜明地反映了党中央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七展室是大决战(二),着重介绍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援及决战之后的有关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大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前方战士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后方群众的大力支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决战中,广大的人民群众筹集军粮,组织担架队运送伤病员,抢修公路铁路等等来配合我军作战,可以说解放军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他们就送什么。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539万余人、大小车辆82万余辆、小推车141万辆、担架10万余付、粮食9.5亿斤。难怪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当时解放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八展室重点介绍的是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充分准备,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会场就设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大院的大伙房里,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计64人。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全国胜利以后,党在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会上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四种不良情绪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会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其他四位书记也就目前形势和建设方面的问题作了发言。会议的最后一天,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还根据主席的提议,全会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最高处的第三个院落,为了减少与第二个院落的落差,在院心里作了很别致的铺排。南边出廊墙即二院正屋的后墙壁上是一幅浮雕——毛泽东于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题写“新华书店”四字。群山巍巍,碧绿苍翠,毛泽东凝神贯注正在书写。院心有一组支前塑像:寒风凛冽的冬天,新娘送郎去参军,新郎骑着毛驴,身背钢枪,头戴棉绒帽,胸佩红花,新娘背着简单的包裹送他一程;右边一位民工扛着一截木材急匆匆赶往前线;左侧农民大叔用力推着、小男孩在前边用力拉着装满运往前线物资的小推车……北边墙壁上是灰底金字毛泽东手书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背景是黄河壶口瀑布,寓意着“两个务必”的精神,像黄河之水一样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九展室为描绘新中国的蓝图,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为筹建新中国所作的各方面的有益探索以及中共中央赴京建国的有关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幅油画《曙光》,主体是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53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背景是绵延起伏的太行山,脚下是柏坡岭,柏坡岭就是西柏坡村。它展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登上柏坡岭展望未来的情景。这幅油画是开国大典场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西柏坡一直走向天安门,新中国也是从西柏坡这个小山村走向北京城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为筹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筹划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共中央认为,新生的政权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名词。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会上决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成立,董必武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华北人民政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组织支援前线,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到10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关于撤销华北人民政府令,华北人民政府把所辖的有关机构移交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可以说华北人民政府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制定新中国的经济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就已经初步探索和确定了新中国的各项经济政策。为统一全国的财政和金融,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董必武同志在西柏坡为其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九月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等会议上,中共中央为新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考虑,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政策及经济成分组成。1948年9月,刘少奇在《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一文中,对怎样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应该包括哪些成份、合作社经济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等作了初步探索。1948年,张闻天为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刘少奇对此《提纲》进行了认真修改,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特点、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合作社的各种形式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九月会议上,刘少奇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份和基本矛盾。1949年6月,刘少奇发表了《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一文,在文章中他完整地提出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应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并着重提出要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经济方针的制定,有力地指导了经济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规划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夺取全国政权的紧迫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培养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中共华北局成立后,中央就委托华北局负责创办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及华北大学等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创刊,毛主席在西柏坡为改刊后的人民日报重新题写了报头。 8月,党中央把人民日报定为中央的机关报,一直延续到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革命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已经成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借“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号召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民主人士齐聚北平,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筹备新政协,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赴京建国。这一天是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驻地的人们早早起床,兴奋地交谈,院子里热闹非凡。毛泽东主席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主席坚定地表示:“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25日到达北平,下午3点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十展室是难忘的岁月,重点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生活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不但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诸如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组织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筹建新中国等,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青青的西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河水,简朴的农家小院,到处留下了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足迹。领袖们的音容笑貌,战友们的欢歌笑语,将永远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美好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柏坡依山傍水,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1948年秋天,毛主席外出散步时发现西柏坡农民种稻时不是先育苗后插秧,而是直接播种,产量很低,他便亲自把自己家乡如何先育苗再插秧的经验教给当地农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朱德用过的一块毛毯(文物),是从延安带过来的。1947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和儿媳赵力平新婚后到西柏坡参加土改,朱德与康克清就把这条毛毯作为见面礼送给了他们,后一直由赵力平保存,1987年11月,赵力平经康克清批准将此毛毯赠送给西柏坡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非常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1948年7月30日深夜,后山的几个窑洞被雨水冲塌了,周恩来得知后,提着马灯,亲赴现场指挥抢救。当被救的同志脱离危险时已接近黎明。大家都回去休息了,可周副主席又提着马灯仔细检查了中央机关的其他房子,这时,天已大亮了。被抢救回来的同志们含泪说:“是周副主席和同志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弼时同志在西柏坡时44岁,是五位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书记,由于为革命积劳成疾,当时就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它一直抱病坚持工作,别人劝他休息时,他总笑着说:“能坚持走100步,就不走99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央机关在西柏坡时期,依然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这里陈列着他们用来盛饭的木桶、菜橔(砧板)、酱篓子、自制的饮水缸、月饼模子等,可以看出当年生活是何等的简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十一展室为继往开来,重点介绍我党历届中央领导人号召全党继承和发扬“两个务必”精神的有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两个务必”的提出已经过去70多年了,我们对“两个务必”坚持和弘扬得怎么样?应该说总的是好的。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还指出: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7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纪念馆,站在广场的南端再一次回眸。天空更蓝,群山更苍翠了;阳光映射下的纪念馆更雄伟壮观,五位书记的雕像更高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万水千山最美中国路。我想,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继续大力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立规严纪、集中统一”的西柏坡精神,就必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1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