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大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472689</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24日,冬季长途骑游旅行进入云南省第29天,来到云南大理第6天。晨起慢阴天气,气温下降有小阵雨,不能远行,骑游附近古城区探秘龙尾关遗址。</p><p class="ql-block"> 龙尾关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关隘和古城遗址。龙尾关始建于南诏国时期,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南诏主皮逻阁自蒙舍川迁至太和城后,建此关和龙首关,以护卫南诏首府。</p> 大理古国*南诏古国 <p class="ql-block">我现在才知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理古国和南诏古国是云南地区的两个重要政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虽然它们同处于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但在历史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诏国——成立于公元738年,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建立,标志着洱海地区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之一的统一。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国迅速崛起,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力量。南诏国通过修筑道路、设置城邑、改善交通等措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南诏国相比,大理国的建立时间较晚,始于公元937年。由大义宁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后建立。大理国的建立标志着洱海地区政治格局的又一次演变,也为云南地区带来了长达数百年的相对稳定和繁荣。从南诏到大理的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云南地区政治格局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种交融与碰撞,不仅推动了云南地区的发展,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奠定了基础。</p> 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 <p class="ql-block">南诏古国与大理古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与民主参政的交织。文化传承为中原文化与西南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南诏国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更多地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南诏国的宗教信仰、建筑风格、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南诏国的佛教文化尤其繁荣。</p><p class="ql-block">大理国则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文化。白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龙尾城关遗址 <p class="ql-block">在大理的西洱海北岸,有一座古老的城关,它的名字叫做“龙尾关”。龙尾关承载着一段特有的“老下关”记忆和重要的历史价值。龙尾城关是南诏古城遗址。南诏王阁罗凤所筑,西起苍山斜阳峰,东至洱海滨,順西洱河北岸而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部黑龙桥一段有一座方城。南城门位于黑龙桥桥头,現存的寿康楼就是原北城门。天生桥南建有石柵予作出入关口,故这里有三步两座城之称。龙尾关城楼在龙尾古城南端,背靠龙尾城,前临水流湍急的西洱河。是土木砖石筑就的一座敌楼,楼下通关,书有“龙尾关”三个大字,楼上两层驻有重兵守关。楼檐口下悬“龙关锁钥”一块横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尾关是南诏政权对南御敌的天堑,此城也与上关的“龙首城”同样是屯兵御敌重要关隘。因苍山自北向南势如游龙掉尾,故称“龙尾城”、又名“下关”。龙尾关历史上是南诏国与大理国的门户,是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和军事要塞,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如今,龙尾关虽不太完整,但已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中。现存的历史遗迹包括古城楼、老街、古巷、古泉、旧民居、古寺庙和古树等。</p> <p class="ql-block">龙尾城关建于唐代时期的南诏国,位于苍山的最南端,是洱海的出水口;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龙首关,位于苍山的最北端,也是洱海的入水口;龙尾关、龙首关和苍山,形成了一山挑两关的格局,中间是南诏国首都羊苴咩城;因为位于三塔南侧的南诏国王宫坐北朝南,洱海就成了王宫的青龙位,入水口为首,出水口为尾,龙尾关和龙首关因此得名。</p> 神秘的龙尾关遗址 <p class="ql-block">关于龙尾关的名字,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让苍龙主司大理的风雨,但它却贪玩无度,人们需要雨时却是大旱,种下的庄稼被烈日烧焦,百姓食不果腹,不需要雨时却又大雨倾盆,坝子里洪水泛滥,淹没村庄田野,害得百姓叫苦连天。为此,玉皇大帝对苍龙发出警告,要它改恶从善,造福人间,但苍龙却仍然我行我素。玉帝大怒,便把这条劣迹斑斑的苍龙打入人界,点化为苍山。苍龙从天空被打入大理时,头朝北,尾在南。头为龙首关(上关),尾为龙尾关(下关),肋骨化为苍山十九峰。这个传说,赋予了龙尾关一个生动的形象,也让它的名字充满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龙尾关城楼在龙尾古城南端,背靠龙尾城,前临水流湍急的西洱河。土木砖石筑就的一座敌楼,楼下通关,书有“龙尾关”三个大字,楼上两层驻有重兵守关。楼檐口下悬“龙关锁钥”一块横匾。关下的西洱河上建有一座木桥,名“清风桥”。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逻凤建龙尾城后改建为石拱桥,称“黑龙桥”。龙尾城是南诏政权对南御敌的天堑,建城至今已1260余年,此城也与上关的“龙首城”同样是屯兵御敌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苍山自北向南势如游龙掉尾,故称“龙尾城”、又名“下关”。南城门命名为“龙尾关”,城堞西南延至“江风寺”的“天生关”,东北延至“锁水阁”,全长约四公里,筑有碉楼四座,历经千年沧桑,现仅存打渔村一座,其他三座已荡然无存。这里地险景美,不愧是御敌防守,固若金汤之城池。</p> 龙尾城关之战争 <p class="ql-block">南诏古城龙尾观关是滇西著名古战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兵家必争之地,</span>天宝年间大唐与南诏的多次激战就发生于此,曾经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南大门屏障,数十万唐军折戟城楼下,尸骨堆砌成山。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因唐将张虔陀贪淫无德,凶残暴虐,引发了“天宝之战”,唐朝派鲜于仲通征讨南诏,南诏王不得已与之开战,唐军溃败,鲜于仲通单身逃回,诗人白居易在《蛮子歌》里曾写:“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战全军殁。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骨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再派剑南留后使李宓率兵十万攻南诏,阁逻凤无奈只好与土蕃联合四面夹击唐军于龙尾关外的西洱河畔,唐军千里征战饥饿疲惫,十万将士,粮秣所耗甚巨,供应不济,加上水土不服,多染疾病,结果全军覆没,李宓沉河而死,诗人郭沫若依此史事曾写诗:“天宝何能号盛唐?南征一度太周张。万人京观功安在,千载遗文罪更彰。我爱将军诗句好,人传冤鬼哭声藏。糊涂天子殃民盛,无怪蒙尘到蜀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尾关城楼上曾挂一对楹联:“建安平南,五月渡沪,诸葛亮智擒孟获众心服汉相;天宝失策万里出师,阁罗凤诱歼李宓一战破唐军。”以上诗联描述了汉、唐两代的战争历史写照。继后的元朝大将兀良哈台、明朝的蓝玉、沐英直到清朝义军首领杜文秀、清将杨玉科等,均在龙尾关下鏖战过,此城楼屡遭火硝炮轰攻城之灾,及河水冲击河堤坍塌等原因,最终毁于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p> <p class="ql-block">当年唐朝大军20万大军全军覆没于此关,这儿成了南诏大理国最重要的关隘,与上关的龙首关一起,保护着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古城,龙尾关成为了大理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下关称谓的源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龙尾关的游人很少,走在龙尾关城楼大门口的坡路上,闭上眼睛,感觉耳边回荡着千年不散的阴风,似乎像是刀光剑影的刺杀声,然回过神来感知却是闻名于世的下关风。</p> 龙尾关的寿康坡 <p class="ql-block">龙尾关曾是南诏大理国的南大门,是南诏古城遗址,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龙尾关历经沧桑,却默默隐存于世,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民风质朴,生活方式健康,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璀璨的文物古迹、秀丽的风景名胜、迷人的民族风情。感觉<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个纯粹的居住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推着车子走在龙尾街的不是很宽的青石板路上,两边有着不计其数的古树,古朴民居住所和古井。穿过龙尾关的城门,在这里藏着大理真正的慢生活,凸凹不平的青石板的路,两旁的房屋顺街道和依山势而建,一般是土木结构,青瓦、木格门窗,有的房屋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一些老旧矮小狭窄的房子……当我转过身看到远处高楼迭起,瞬间有一种穿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因为龙尾街道的坡度很大,真有登山的感觉,当地人又称它为“寿康坡”。龙尾街的主干道就名叫“寿康坡”,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古街由南向北呈上坡趋势,这里的乡亲从小就喜欢在坡上来往锻炼身体而健康长寿,所以叫“寿康坡”。寿康坡曾经是一条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如今两旁临街的人家至今还保留有石头砌成的铺台子。当年的寿康坡是下关到大理唯一的通道,有很多大小马店。这里作为曾经最大的物资交流中心,茶叶、烟草、皮草、布匹等农副产品都在这里交流。</p> <p class="ql-block">历史战乱带来的纷争伤痛并没有打扰古道太多,站在下关黑龙桥北部顺眸而上,旧址古建此起彼伏,纵横交错,狭窄的街道,古朴的青石板,除有历史文物外,现街道两边也汇聚了美食,缓缓深入,一些古风浓郁的美食小店比比皆是,你可以边欣赏文化历史,边品尝美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于坡头的康寿楼保存完好,虽有岁月流梭之迹,却也是历史留下的影子。览尽寿康楼,一路走上去就到静谧的中丞街了,街道各段伸展出去形成曲折的小巷,中丞街显然是古老的,穿行其间,元代的木门,明代的砖石墙,清代的拴马石,这一切风貌都留记于心,这些在历史河流中遗存下来的古迹,依然静默地吟诵着南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悉龙尾城的原住居民一部分是大理国的后裔“民家”,再有一些是明代实行军屯、民屯而从内地迁来的汉人,繁衍生息、互相通婚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姓氏群落。</p> <p class="ql-block">龙尾关不仅是御敌关隘,也是交通要道,出关过黑龙桥分三路,直南为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路,既是进西藏茶马古道,更是商贾云集分散物资的重要城关。据传龙尾关城楼比现存的“寿康楼”(北城门楼)更加雄伟壮观。在和平年代楼上昼夜灯火辉煌,弹唱洞经,品茗休闲,明代诗人杨慎、方沆、张来仪、逯杲、程本立、李元阳等曾在此间留下了千秋难忘的璀璨诗句。游客们登上城楼可领略苍山叠翠,洱河西流的美景,顿觉神爽飞越,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那些古朴的阁楼、古街、水源地、古井,古树,以及“甲斜贡第”、“眉山古里”、“大夫世第”、“营中盘石”、“龙关锁钥”等等牌坊,仿佛依然述说着1200多年来,龙尾关风风雨雨的故事。</p> 龙尾关普济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理龙尾关普济寺——</span></p><p class="ql-block">普济寺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黑龙桥旁的龙尾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普济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坐落在普济山麓,藏名“舍培兰辛林”,意为“解脱修行院”。普济寺是丽江五大寺之一,与玉峰寺、福国寺、指云寺、文峰寺齐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济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大殿重檐歇山顶,用铜瓦覆盖,面积达476平方米,使用了5760斤上好的黄铜,因此也被称为铜瓦殿。寺内种植了大量的古树名木,包括西府海棠、十里香、胭脂梅、双套梅等,这些树木的树龄都在百岁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济寺不仅是信徒烧香拜佛的场所,也是当地文人静心读书的地方。自清代以来,许多纳西族的学子在这里寒窗苦读,留下了许多诗文词句1。此外,普济寺还融合了藏传佛教和中土寺庙的建筑风格,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p><p class="ql-block">三清祖师的殿堂,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故而每个道观都必须供奉。三清殿内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故名“三清殿”。三清殿遍及信奉道教的地方,其中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福建兴化三清殿、莆田三清殿、巍宝山三清殿、武夷山三清殿、成都青羊宫三清殿等著名建筑为中国文物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云南唯一的铜瓦殿普济寺,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并流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幻起伏,文化也带着高原和内地的碰撞,藏地风情、纳西文化,宗教异同,都在这里和谐共融。</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主体建筑为二进院落,座南朝北,由山门、护法堂、配殿、大殿等组成,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寺院的华贵与庄严。大殿为二重檐歇山抬梁式建筑,屋顶覆以铜瓦,金光灿灿,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火茂盛,袅袅升起的烟火让这个寺院更加缥缈和神秘。普济寺也和丽江的众多寺院一样,既是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也是当地文人静心读书的地方。从清代以来,许多纳西族的学子都曾在这里寒窗苦读,也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文词句。</span></p><p class="ql-block">宗教文化——普济寺属于藏传佛教中的白教,是滇西北十三个大寺之一,丽江境内八个大寺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有着藏传佛教寺院的华贵与庄严,也融合了中土寺庙的宏伟殿阁。重檐歇山顶大殿用铜瓦覆盖,面积达476平方米,据说一共用了5760斤上好的黄铜,所以又叫铜瓦殿,它是云南现存唯一的铜瓦殿。</p> 龙尾关弥陀寺 <p class="ql-block">大理下关弥陀寺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55年),由僧人普照禅师创建,原名“静心禅院”,后改名为弥陀寺,已有64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大理龙尾关弥陀寺历经百年沧桑不衰,依然鼎盛主要体现在于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和信仰力量上。</p> <p class="ql-block">感觉游览大理龙尾关的弥陀寺是一次深具历史与文化韵味的体验,它是一座具有历史悠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底蕴深厚。</span>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幽美的古寺庙宇。</p><p class="ql-block">大理弥陀寺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55年),由僧人普照禅师创建,原名“静心禅院”,后改名为弥陀寺。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寺内供奉有三世佛、三大士、四大天王等,香火鼎盛,历史上曾是大理的名刹。这种深厚的历史背景让人在游览时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环境幽美,自然风光秀丽,弥陀寺位于下关龙尾关老街旁边,依山傍水,环境幽美。寺院周围自然风光秀丽,可以俯瞰下关市区和西洱河的美景。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弥陀寺成为了一个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清净之地。在寺内漫步,可以听到诵经的声音,让人心情宁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之消散。</p> <p class="ql-block">弥陀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寺院占地万余平方米,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南北厢房、斋堂、念佛堂等建筑。这些建筑红墙碧瓦,庄严肃穆,每一处都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寺内的佛像慈颜悦众,众法师慈悲喜舍,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佛教文化和信仰力量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僧讲经,法会频繁,弥陀寺在历史上曾吸引过诸多高僧大德在此讲经说法,包括闻名海内的虚云大师等。如今,寺院依然保持着频繁的法会活动。游客可以在这里参加讲经共修法会、放生法会等,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这些法会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让他们有机会亲近佛法、修身养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游览大理龙尾关的弥陀寺是一次深具历史与文化韵味的体验。这里不仅是一座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刹,<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精神寄托的地方,</span>还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宏伟的建筑群。无论是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还是对于寻求心灵宁静的人来说,这里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