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摄影人 熊盛文 李云惠摄

xiosw

吉安古称庐陵,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吉安风景秀丽,境内有井冈山、武功山、东固山、青原山等著名山脉,森林覆盖率达67.7%。 吉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都是吉安人。古有“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的美誉。吉安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燕坊古村、钓源古村都在吉安。 吉安还是古陶瓷故里,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这里的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著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吉安沉淀出了以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商贾文化等为主的厚重庐陵文化,并成为赣文化的重要支柱,许多民间习俗传承至今。 为了彰显吉安美丽风光和灿烂文化,“聚焦吉安,发现庐陵”首届全国摄影大赛近日在吉安举行,来自全国各省的200多名摄影家齐聚吉安,用镜头发现美,记录美,展示美。 这些摄影家不仅带来了品牌繁多、各式各样的“长枪短炮”,也带来了最现代的拍摄利器——无人机,大有地面枪炮齐发,空中比翼齐飞的壮观阵势。 请看无数的相机直指拍摄对象,快门声此起披伏,响声不断。 就是夜间摄影家们也不肯休息。对着舞台猛拍一气,其中不乏滴答不停的连拍声。 看到长袖善舞的美女,摄影家们更不想放过。 一队身着古装的帅哥,也成为摄影家们的猎物,虽然帅哥们步伐不慢,但绝对甩不掉摄影家跟随的脚步。 记得20多年前我去意大利出差,因囊中羞涩,在购买一件中意的意大利特产时,与店老板砍价,也许幅度大了一点,店老板脱口就是一句“you are craze”,吓得我赶快开溜。面对古色古香的城墙,面对能歌善舞的女子,我们的摄影家们拍摄得真有点“craze”,女子要求不再表演,但人群中不时爆出“再跳一次”的呼喊。 行进中的“状元游行”队伍,虽然速度不慢,但逃不掉无人机的“围追堵截”。状元的每一个步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被头顶上的无人机尽收眼底。 面对怎么大的摄影队伍,想拍风景,想拍人文,恐怕都非易事。特别像我们这样低技术含量的拍摄技艺和老态龙钟的脚步,怎么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高手比试,最佳办法也许是退而求其次,把镜头对准那些有点“craze”发烧友,来一个新时期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站在大批摄影家的对面,没有任何抢占机位的压力,不需要腿脚灵活,更不需要你挤我碰,轻轻松松拍到另一种风景。 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好风景,应了一句网红语录:“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形容那些挤成一团的摄影家“craze”,也许人家也在说我们“craze”,放着怎么俊的“状元郎”不拍,拍那些穿着普通的摄影人,你的照片还有得奖的机会吗? 这两位摄影家还真是大胆,后面几十人都想拍,对他们的行为肯定有意见,但他们很可能独占鳌头。 当状元游行经过百桌宴场地,在前面出口等候他们的也是摄影家们的长枪短炮。 百桌宴开席前,虽然美食在陆续上桌,但对摄影家们吸引更大的不是美味而是漂亮的模特。 永丰县的葛溪桥,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800年。因桥两边低中间高看上去像一个驼背,所以俗称“驼背桥”。 江西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的家就在“驼背桥”边,也许当年刘绎也曾经从桥上荣归故里。200年前的故事在800年的古桥上重演,手持相机的摄影家们聚集在桥头,让历史故事与古桥再次同框。 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长桌宴上,畲族姑娘以高山流水的方式向游客进酒,同样被各式各样的摄影器材包围。汨汨的米酒在无数相机和手机的见证下,流进了这位同样是摄影家的胃中。 渼陂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在村口,几百名摄影家集聚。再次上演了空中有飞机,地面有枪炮的情景。 一位孩童也引起了摄影家的兴趣。前后左右被相机包围,让迷茫的孩子不知是高兴还是害怕。 几十上百台相机的围堵,在这天的渼陂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位撒网的演员,不知道被摄影家们要求多少次“再来一次”。 这位手持彩练的姑娘为配合拍摄,估计手已经甩得发酸。 这位姑娘也不知喝下去多少咖啡。 好在活动在晚秋举行,要不然这位扮做渔翁的村民早就汗流浃背。 电影《闪闪的红星》今日无米的拍摄点引起摄影家无穷的热情,一批又一批摄影家在这里驻足,为的是再拍下电影中那精彩的瞬间。 虽然由于人挤人,站在最后一排的我们,看不见窗口的老板娘。但从前排影友的相机屏幕上,还可以清晰地一睹她的风采。 那位扮演渔翁的村民被堵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几十位摄影家围在巷口,他来来回回走了不知多少趟,还是满足不了摄影家们的要求,因为摄影家在不断换人,加上好多摄影家要求严格,不拍到满意的照片决不罢休。 懵懵懂懂的两个孩子跟着大人也不知道进门出门多少次,可能他们觉得这也是蛮有味道的事情。 前方来了几个装扮国民党部队的军官,几位摄影家立刻举起了镜头。先生们还比较绅士,为了不挡住后排的女性,自觉地蹲了下来。 老街上难得见到盛装的畲族美女,摄影家们的镜头当然不肯错过。 不知道他们有什么重要发现,美女的嘴巴惊得都合不拢了。 原来一群摄影家匆匆忙忙走来,路过的还有一部老式黄包车和车上的时髦女人,似乎下一步会有一个大动作。 谜底很快揭开,原来是要拍一场民国时期渼陂的场景。过去老电影中的场面,让摄影家们拍个够。 款款而行的民国新人,新郎手上还拿着一台相机。当然,比起摄影家手中的长枪短炮,新郎手上的相机算是老掉牙了。 黄包车又来了,车上的乘客换上了摄影家们熟悉的“长官”,主办方的重磅人物。 打爆米花是很多摄影家经历过的场景,但它可不是民国的产物,配上一位民国小妹与师傅同框,确实有点不伦不类。 砰的一声巨响,是打爆米花最关键的场景,不知道摄影家们是不是都抓住了这个场景。 扎堆拍摄当然是大型摄影活动最常见的场景,但也有些摄影家爱好清净,避开大众,独自拍摄自己中意的画面。 摄影是孤独的艺术,静静地构思自己喜爱的画面,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境界。 这位来自中央苏区的摄影家酷爱红色影像,渼陂同去当红军的“三梁”,可是响当当的开国将军,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拍摄的机会。 我们不知道畲族有没有“拦门酒”,但要进饭厅,有几位畲族姑娘在门口倒酒伺候,不喝酒饭肯定指望不上。摄影家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镜头。 摄影家也得喝下“拦门酒”,没有优惠。正好大家互相拍摄留影。 饰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自然是摄影家们追逐的对象。 畲族姑娘的舞蹈也不能错过。 晚饭后摄影家们还不肯休息,又开始了紧张的拍摄活动。 吉州窑这个古董让摄影家更加亢奋,一窝蜂地集聚在龙窑前拍摄刚出窑的宝贝。 匣鉢里面到底有什么好东西,摄影家们的镜头早就准备就绪,就等打开的时刻抓住那决定性瞬间。 在钓源村,采风大军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对新人在那里举行传统的订婚仪式。注意这可不是摆拍,不会重来。能不能拍到好照片,就要看自己的运气和手艺。 为了占一个好机位,摄影家们千方百计地往前挤。 为了拍个好画面,摄影家们个个都使出浑身的本领。 在新人将要经过的路线,摄影家们想方设法抢到一个好位置。 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疯狂,就是为了这个决定性瞬间。 要拍到、拍全、拍好这个非表演性的真实民俗,是对摄影家们的重大考验。他们必须善于挑、等、抢。挑,就是把那些最具视觉感染力的场面抓下来。等,就要耐心等待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抢,就是不失时机地捕捉等待已久的画面,让瞬间变为永恒。 要挑,要等,要抢,必须要有进取的心态,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必须要有点狂热的精神。难怪与数以百计的摄影家在一起,感觉他们有点疯狂。也许正是这种疯狂让他们拍到了好照片,让他们有机会拿大奖。这是不是有点像井冈山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