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红手印的破天之举——骑越千年,对话古今(四)

无欲则刚

<p class="ql-block"> 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p><p class="ql-block"> 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p><p class="ql-block"> 家家户户屯满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凤阳的第一次高光时刻是来自于一个放牛娃不可复制的逆天之袭,那么,它的第二次高光时刻则是属于十八个红手印义无反顾的破天之举……</p> <p class="ql-block">  它属于凤阳小溪河镇的小岗村。</p> <p class="ql-block">  一条略有起伏,宽敞整洁,线条流畅,极富美感的“改革大道”,将我们引领到“红手印”故事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前,小岗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全国的农村一样,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单一的生产模式和严重的平均主义死死捆住了农民的手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懒汉不出工,出工磨洋工”。小岗村人均三亩多不算贫瘠的耕地,却整年填不饱肚子,经常闹饥荒,长期以来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p> <p class="ql-block">  雪上加霜的是,1978年当地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据村民介绍,受灾情影响,当年夏收时,小岗村的每个劳动力只分到3.5公斤麦子,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出门乞讨。</p> <p class="ql-block">  “穷则思变”!</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1月24日,一个被历史纪录下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18个衣衫褴褛的村民就着昏黄的油灯,酝酿着一件“可能会坐牢”的“惊天大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份写的歪歪扭扭,句子既不连贯,也没有标点符号,而且还有多个错别字的“生死契约”铺在一张几乎要朽掉的木桌上,也展现在面带紧张的18位村民面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图片来自网络,原件被永久收藏在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这份“生死状”上,18位村民坚定地按下了鲜红的手印,也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经查有关资料,当时全村共有20户村民,外出要饭的严国昌、关友德二人分别由严立坤和关庭珠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一张皱皱的薄薄的纸,在一盏昏惨惨的油灯下记录了历史的承诺,捺下的手印就如同押上了十八条性命,他们不知道以后日子会变成什么样,但他们都知道活下去日子绝不能再这样……他们义无反顾。</p> <p class="ql-block">  奇迹出现了:红手印一摁,土地就被寄予了最大的期许,这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小块因“分地”而丰收的田地悄悄地出现在荒凉的大地上: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即迎来大丰收,据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更令这18位村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因饥饿而被迫立下的这份“生死契约”,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1982年中央1号文件对包产到户予以了肯定;1983年,中央正式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而标杆就是小岗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全国54000个人民公社,废除了53999个。1982年11月,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所有成员,在一份文件上也留下了红手印。他们坚持集体经济,展示了农民保护集体利益的意愿。周家庄成了“全国仅存的人民公社”,“最后一个人民公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红手印”的故事还在继续——小岗村18位村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以“托孤”的方式第一次按下了“红手印”,此后,小岗人又为留住一位好干部而三次按下红手印——他叫沈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沈浩为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2004年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2006年和2009年两次任职期满后,全体村民按捺手印向省组织部请愿挽留,2009年11月,沈浩累到在这片土地上,小岗人第三次为他按下红手印,让他长眠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小岗村获得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名村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小岗村旧址~土墙草屋,再现了改革之前小岗村的村容存貌,但带有明显的修建痕迹。</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打卡点“大包干纪念馆”因内部装修而闭馆,只能远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  朴素的语言正是当年最朴素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几百米长的友谊大道主干道两侧,分布着许多研学机构和实践基地,这也是红色基地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几户农家乐都冠以“大包干”名号,只是鲜见游客,或许是刚过“十·一”假期,宽敞的大街上明亮的路灯下,好像只有我们几个人,也只有我们入住的旅馆开张了。</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一个值得打卡,更值得思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在凤阳,值得旅游打卡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韭山洞和狼巷迷谷。而若雨中游览,则更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韭山洞~</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来自五亿年前的喀斯特溶洞,是一座深藏于群山之间的自然景观。主洞长一千四百七十二米,被誉为江北第一洞,其特点是深、大、险、奇、古。这里既有天然钟乳石的鬼斧神工,又有人类智慧的巧妙运用,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高耸的石柱、形态各异的石笋、石幔、石瀑,在灯光的映照下,如同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狼巷迷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由寺、洞、梯、谷组合而成的奇幻境地。穿过禅窟寺、禅窟洞,攀上一个几十米长陡直的台阶,便踏入了一个天然的迷宫中。</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地形奇特,沟壑纵横,亿万年风和水的侵蚀切割形成沟谷交错的天然迷宫。</p> <p class="ql-block">  千姿百态的岩石形神兼备,层层叠叠如天书万页,时而狭窄仅容侧身吸腹而行,时而豁然,灰褐色的岩石干疮百孔,凝聚着远古的风韵,穿行其间,妙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凤阳,一个历史底蕴和现代风韵交融之地,值得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