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的“淮海晚报”发表了本文。</p> <p class="ql-block">煦日和风,母恩难忘</p><p class="ql-block">——纪念母亲钱煦老师百年诞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母亲的百年诞辰将至,而她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一、家学渊源:书香门第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钱煦,于1924年10月28日出生在苏州。当时,我的外祖父钱宝琮先生(1892.5.29-1974.1.5)在省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因此母亲在苏州出生。外祖父16岁考取浙江省公费留学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书,是著名的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数学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包括陈省身、江泽涵、吴大任等著名数学家。外祖父数学史研究成果卓越,享誉世界。我的外祖母朱慧真(1892.2.18-1968.10.20)也是一位知识女性,毕业于上海的教会学校。在晚清民初,女性能有这样的文化素养是极为罕见的。</p><p class="ql-block">二、风雨伉俪:战火校园中结下情缘</p><p class="ql-block">母亲在青年时期求学时,经历了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后来在贵州的湄潭完成了中学学业,并就读于浙江大学。1943年,她考入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那里,她遇到了我的父亲周本淳(1921.12.21-2002.7.29)。两人因相互倾慕而开始恋爱。1947年,母亲毕业后前往南京一中任教,此前1年父亲已在该校任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1948年1月29日(丁亥年腊月十九)——志趣相投的两人选定苏东坡农历诞辰这一天举行了婚礼。从1948年底至1958年底,父母在十年间养育了六个子女。</p><p class="ql-block">三、家中梁柱:敬老将雏重担在肩</p><p class="ql-block">母亲在教书的同时,还要相夫教子。家中还有我的祖母,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祖母性格较为强势,母亲与她相处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母亲总是设身处地为父亲着想,爱他也爱他的母亲。我小时候主要由祖母照顾,1965年大伯周伯萍(1920.3.5-2012.6.29)调入外交部工作后,祖母便主要与我们同住,母亲则负责照顾她,直至祖母以92岁高龄辞世。</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产假非常短暂,仅有56天。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母亲在产假结束后便需返回工作岗位。而且,母亲对待教学工作极为认真,在“文革”前因工作超负荷而身体消瘦。</p><p class="ql-block">四、下放岁月: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乐观</p><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28日,我们全家被下放到江苏省淮安县的平桥公社孟集大队陆庄小队。当时,我的大姐、三姐和二姐都已分别插队和支边。我们剩下的三个孩子随父母一同前往。我们乘坐的是长龙车,即两节的公交车,从南京到淮安需要整整12个小时。当晚,我们住在公社的一间房间里,铺上稻草便安顿下来。</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下乡至孟集陆庄,需要步行18里的泥路。从未走过如此漫长的路程,我们走走停停,最终到达目的地。生产队为我们建了两间小草房,全家三代八口人挤在一起,生活非常不便。但父母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一心想要锻炼自己。第二天,他们便下田劳动,与贫下中农一起挖胡萝卜。尽管父母都是带薪下放的干部,但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母亲身体虚弱,但她依然坚持与其他妇女一起劳作。劳动之余,父亲还带领我们挖土填埋家东面的河沟,为将来建房做准备,一边干活一边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五、煦日和风:难忘母亲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一)艺术熏陶:母亲的爱好</p><p class="ql-block">母亲爱好广泛,她在大学时是浙江大学合唱团的低声部成员,后来在淮阴师范学院也参加了合唱团演出。抗战时期,她还上街到播声影院宣传抗日。</p><p class="ql-block">(二)相濡以沫:母亲的坚守</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在刚解放时是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教改等工作,成绩非常突出。然而,1958年反右扩大化时,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尽管单位已经完成了任务(当时有指标),领导为了表现自己,多划了几个人进去,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工资降了三级,打击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不离不弃,忍辱负重。因为丈夫被划为右派,她在单位也受到了打击,但她一直表现很好。后来右派改正时,档案里还有她被划为“中右”的材料,母亲自己都不知道,一直认为自己思想进步。</p><p class="ql-block">(三)人如其名:母亲的谦逊</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名字钱煦,用拼音拼写就是“谦虚”,这似乎预示了她的性格。在农村小学时,大家将直呼其名视为不敬。母亲人如其名,非常谦虚。她总是谈论自己的不足,尽管她做得很好,但总能找到一些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四)咬文嚼字:母亲的严谨</p><p class="ql-block">母亲每次看到错别字,都会立即指出。尤其是在1978年她调到淮阴师专(当时名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后,母亲在中文科教授古代汉语。她看到学校的布告或校报上有错别字,坚决要求更正。有些常识性的字大家很容易写错,比如“安民告示”写成“安民告事”,“启事”误写为“启示”等。她后来还在《咬文嚼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为维护汉语的纯洁性而努力。</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小插曲非常有趣。我在农村时学了淮安农村的土话。有一次,最高指示发出“分析好大有益”,我当时听广播听得不太清楚,就说成了“分析会大有益”。淮安话中“会”和“坏”发音相近,母亲误以为我说了反动话。其实我说的是“分析会大有益”。这也反映了母亲一丝不苟的认真性格。</p><p class="ql-block">(五)民进先锋:母亲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56年,母亲在南京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83年淮阴地区撤区建市,需要建立民进组织。当时只有两位老的民进同志,一位是季家修老师,另一位是我母亲。因此,民进江苏省委委托他们两人在淮阴市发展民进组织。</p><p class="ql-block">他们在淮阴师专、淮中、清中等学校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教师,发展为民进会员。1985年1月,民进淮阴市委员会成立。民进组织准备给我母亲安排一个职务,但我母亲认为不能让师专包场,已经有季家修老师了,所以她谢绝了担任职务。</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很多人入民进时仍希望由我母亲做介绍人。例如后来成为淮阴市副市长的徐乾老师,他入民进时就要求由我母亲介绍。每年民进换届大会讲述历史时,总会提到季家修和钱煦两位老师的首创之功。我母亲对民进组织有着深厚的感情。1985年11月,民进江苏省主委吴贻芳先生辞世,享年九十三岁,可谓寿终正寝。母亲曾作词一首以表悼念之情。词曰:“菩萨蛮·痛悼吴贻芳主委——晴天霹雳良师失,怎禁涕泪闻声落!化雨共春风,丝萝倚劲松。一片丹心壮,女大亲开创。桃李耀门墙,自贻百世芳。” </p><p class="ql-block">(六)家学传承:母亲的才华</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师范学院工作的时间并不长,1983年底便离休了。由于她是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因此到1983年离休时已有六年。她发表了不少论文,在学术会议上交流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p><p class="ql-block">母亲还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就是出版了我外祖父的《钱宝琮诗词》。她与浙大校友会协商,我们家自费出版了这本诗集。外祖父是一位数学家、数学史家,但他的中文功底深厚,能用古诗表达牛顿力学、天体力学等科学概念。这本诗集的出版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母亲请苏步青先生题签,缪钺先生写序,自己用文言文写了后记,展示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父母的孝心。</p><p class="ql-block">(七)心系校园:母亲的热心</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母亲1983年底离休后,1985年后我们家住在学校的教学楼后,有时教学楼的窗户未关好,起风后玻璃被打碎,她听了非常心痛,第二天早晨便去学校反映。有时教学楼水管坏了,自来水直流,她也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p><p class="ql-block">(八)育孙有方:母亲的慈爱</p><p class="ql-block">母亲离休后主要帮我带孩子。我的孩子当时一岁,那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爱人可以休一年的产假,结束后母亲接着带孩子。她非常用心地教孩子汉语、对对子、连成语、连词,培养学习习惯。她非常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这对我们帮助很大。因为第三代中只有我们家里的孩子有机会由她带,所以我的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她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母亲常说的一句名言是:“润宁离不了奶奶,奶奶也离不了润宁。”奶奶在带小孩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乐趣。晚年时,她不断写诗词文章,并在《晚晴》杂志和浙大校友通信等地方发表。她一直在学习。对不在身边的子女和第3代也一样关怀备至,通过写信电话等方式教育引导。</p><p class="ql-block">(九)哀思绵长:我们对父亲母亲的怀念</p><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当时和我们小家三口人生活在一起,对我们的关心照顾很多。作为医生,我们也尽力帮助他们,尽到一点孝心。看到后代事业有成,父母也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母亲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好婆婆、好老师、好外婆、好奶奶......。她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将五个子女养育成人,均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为社会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后,母亲觉得失去了依靠,所以心情一直比较低落。后来,大姐把她接到南京一起生活,之后是小姐姐陪她住,生活都挺好。然而,因为失去了兴趣,母亲于2003年10月26日不幸离世。一晃已经离开我们21年了。</p><p class="ql-block">虽然父母已离开我们很久,但我们对父母的思念不仅从未减弱,反觉越发深远绵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0日稿</p>